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在横断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生存分析方法(survivalanalysis)探讨乌鲁木齐市社区吸毒人群发生首次吸毒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5年4-6月,以应答驱动抽样为主要招募方式,在社区招募吸毒者参加调查;应用结构式问卷调查吸毒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首次口吸和静脉注射毒品时间、方式,首次吸毒前的个人成瘾性行为(如吸烟、饮酒)及家庭成员、亲友吸毒情况等。结果:401名静脉注射毒品者进入本次横断面调查,首次吸毒方式为口吸和静脉注射毒品者分别为95·0%(381/401)和5·0%(20/401),首次使用的毒品均为海洛因,首次吸毒年龄19·8a±s5·0a,首次吸毒年龄最小值为6·4a,15a以前开始吸毒者占14·2%(57/401)。从出生到首次吸毒的发生率为5·0/100人年(95%CI:4·5-5·5),影响首次吸毒发生的变量为:维族(HR=2·161,95%CI:1·713-2·726)、15a以前开始吸烟(HR=1·273,95%CI:1·006-1·610)、16a以前开始饮酒(HR=1·774,95%CI:1·387-2·269)、有亲戚吸毒(HR=1·411,95%CI:1·032-1·928)。从出生到发生首次吸毒的时间分别为:维族17·9(95%CI:17·2-18·5)a,15a以前开始吸烟者为20·0(95%CI:20·0-20·8)a,16a以前开始饮酒者为17·0(95%CI:16·6-17·7)a,有亲戚吸毒者为19·2(95%CI:18·6-20·0)a。结论:提示吸毒流行严重地区,吸毒低龄化可能会加速艾滋病的流行。在青少年早期开展个人成瘾性行为(如吸烟、饮酒)的干预教育及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非常必要,维族青少年应该是重点干预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共用器具注射毒品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4年9-10月,应用结构式问卷调查乌鲁木齐市吸毒者的人口学特征、首次吸毒前的吸烟和饮酒情况;首次吸毒和首次静脉注射毒品及共用注射器具注射毒品的行为特征及相关因素等。结果:提供知情同意书的509名吸毒者中,既往共用器具注射吸毒者占59.5%(303/509)。近3个月有新的共用器具注射毒品伙伴者占17.3%(88/509);共用器具注射毒品≥5次者占14.9%(76/509);近3个月33.2%(169/509)的调查对象共用器具注射毒品;直接共用者占27.9%(142/509),间接共用者占23.2%(118/509)。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共用器具注射毒品≥5次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是年龄(OR=1.77,95%CI:1.07-2.91)和文化程度(OR=0.31,95%CI:0.15-0.64);与直接共用有关的变量是近6个月工作(OR=0.57,95%CI:0.38-0.86)、年收入(OR=0.58,95%CI:0.38-0.86)和15a以前开始吸烟(OR=1.79,95%CI:1.18-2.72);与间接共用有关的变量是民族(OR=0.58,95%CI:0.37-0.92)和近6个月工作(OR=0.61,95%CI:0.40-0.92)。结论:乌鲁木齐地区吸毒人群共用器具注射毒品比例高;年龄、文化程度、稳定的工作和年收入及15a以前开始吸烟与共用注射器具吸毒有关。提示:推广高危行为干预和强化个体化降低毒品危害咨询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静脉吸毒人群HIV危险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静脉吸毒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危险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4年9~10月在乌鲁木齐市戒毒所、劳教所采用结构式问卷进行一次性横断面调查。结果符合调查标准且提供知情同意书的509名吸毒者中,近3个月共用器具注射吸毒比例为33.4%,固定性伴注射吸毒者占20.4%;近1个月与固定性伴和非固定性伴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85.8%和69.8%,维吾尔族吸毒者该指标的比例最高,分别为90.7%和75.3%。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静脉吸毒者发生HIV相关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固定性伴注射吸毒(β=0.80;P〈0.0001)、近6个月有商业性性行为(β=0.32;P=0.0135)、维吾尔族(β=0.34;P=0.0019)、已婚或同居者(β=-0.30;P=0.0077);与女性吸毒者有关的影响因素是固定性伴注射吸毒(β=0.36;P=0.0041)、近6个月有商业性性行为(β=0.45;P=0.0240)、年龄(β=-0.03;P=0.0154)。结论当地吸毒人群HIV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高。吸毒者与固定性伴的安全套使用率极低,提示HIV经性途径传播的可能性很大。扩大针对吸毒和高危性行为干预项目的覆盖面,并辅以个体化的心理咨询,加强吸毒者安全行为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从首次注射吸毒到首次共用器具注射吸毒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05年4-6月以社区为基础招募吸毒者,调查其社会人口学特征、首次吸毒、首次注射吸毒和首次共用器具注射吸毒情况。结果:在调查的静脉吸毒者401人中,68.6%(275/401)的吸毒者曾经共用器具注射吸毒。从首次吸毒到首次注射吸毒的发生率为23.58/100人年(95%CI=21。27-25.8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HR=1.65,95%CI=1.21-2,24)和首次吸毒年份为1994年及以后(HR=3.56,95%CI=2.84~4.47)与首次注射吸毒发生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从首次注射吸毒到首次共用器具注射毒品的发生率为24.99/100人年(95%CI=22.04-27,9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维族(HR=I,41,95%CI=1.08~1.8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HR=1,41,95%CI=1.09-1.82)和首次注射吸毒年份为1998年及以后(HR=1.56,95%CI=1.20-2.04)与首次共用器具注射吸毒发生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近期开始滥用毒品的吸毒者易于从口吸转变为注射吸毒进而共用器具注射吸毒。注射吸毒是HIV感染和传播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我部分民族中学生预防艾滋病(AIDS)知识的掌握程度,我所于1999年12月对我市民族中学的全体学生进行了AIDS知识、态度的调查分析,以探讨在民族中党生中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静脉吸毒人员性行为特点。方法:2002年7月到2002年12月乌鲁木齐市某门诊以筛选的方法招募了508名HIV阴性的静脉吸毒者。调查其人口学特征和性行为情况。结果:508名静脉吸毒者平均年龄为29.2(29.2±6.3)岁,静脉吸毒者中男性87.0%(442/508),女性13.0%(66/508),维吾尔族46.3%(235/508)、汉族40.6%(206/508)。男性当中64.2%(284/442)有主要性伴,84.5%(240/284)在最近一个月发生过性行为,77.1%(185/240)人在最近一个月的性行为过程中没有使用安全套,42.7%(79/185)维吾尔族人和43.8%(81/185)汉族在最近一个月的性行为过程中没有使用安全套。女性当中83.3%(55/66)有主要性伴,83.6%(46/55)在最近一个月发生过性行为,95.7%人(44/46)在最近一个月的性行为当中没有使用安全套。结论:尚需要多部门合作进一步加大干预力度,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首次共用注射器吸毒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首次共用器具注射毒品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04年9~10月,应用结构式问卷调查乌鲁木齐市吸毒者社会人口学特征,首次吸毒、注射吸毒和首次共用注射器具时间。结果 509名吸毒者中,59.5%(303/509)曾经共用器具注射毒品。从首次吸毒到首次共用器具注射毒品的发生率为8.8/100人年(95%CI=7.819~9.81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首次吸毒年份(HR=1,654,95%CI=1.284~2,132)与共用器具注射吸毒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首次注射吸毒到首次共用器具注射毒品的发生率为18.4/100人年(95%CI=16.279~20.426)。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HR=1.448,95%CI=1.129~1.858)与共用器具注射吸毒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共用器具注射毒品发生率高.可能是当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静脉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2年7月至12月,以社区为基础,使用标准化问卷调查780名静脉吸毒人群人口学特征和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具方式、性行为情况;通过检测HIV抗体,确定是否感染HIV。结果在社区中调查的静脉吸毒人员HIV的感染率为29.1%(227/7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维吾尔族、低文化程度、与艾滋病病毒阳性者共用过注射器具和使用前后装入毒品是HI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性别(男对女OR=2.24:95%CI,1.16~4.34)、民族(维吾尔族对汉族OR=3.89;95%CI,2.69-5.62)、海洛因静脉注射频率(OR=1.69;95%CI,1.20.2.38)、共用针头或注射器(OR=1.48;95%CI,1.02—2.15)。未见性行为对HIV感染的影响。结论性别、民族、近6个月海洛因注射频率和共用针头或注射器与HI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了解乌鲁木齐市吸毒者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的保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点,调查参加维持治疗的吸毒者的社会人口学和本底吸毒行为,以及美沙酮维持治疗情况。结果截至2006年2月10日,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709名吸毒者进入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时间中位数为77 d,有353人退出治疗。服用首剂美沙酮后达90 d和180 d的累积脱失率分别为73.8%(336/455)和99.4%(353/355)。美沙酮维持治疗脱失发生率为29.8/100人月,在美沙酮维持治疗项目中保持时间的中位数为68.0 d(95%CI 59.0~78.0)。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维吾尔族(HR值为1.35;95%CI:1.09~1.67)、吸毒年限长(HR 值为0.74;95%CI:0.55~0.99)和稳定剂量高(HR值为0.60;95%CI:0.48~0.74)与美沙酮维持治疗脱失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查结果提示乌鲁木齐市吸毒者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保持率低。需要对吸毒者尤其是维吾尔族吸毒者加强心理辅导和根据个体情况适当调高美沙酮剂量来提高该人群美沙酮维持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并掌握新疆口岸出入境人员HIV感染的流行分布情况及趋势,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为艾滋病监测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1~2005年对新疆13个口岸的出入境人员进行艾滋病血清学检测。并对民族、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旅行史、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对区域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03049人员中检出170例HIV感染者,检出率0.84‰。2001年新疆各口岸共检出20例HIV抗体阳性者,检出率0.78‰。2002年检出24例HIV抗体阳性者,检出率0.67‰;2003年检出39例HIV抗体阳性者,检出率0.86‰;2004年检出49例HIV抗体阳性者,检出率0.91‰;2005年检出38例HIV抗体阳性者,检出率0.89‰。传染途径仍然以吸毒及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结论]从逐年感染人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新疆重点区域的艾滋病流行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并在快速蔓延。因此,要对出入境的驾驶员、在中亚停留3个月以上的经商、旅游、以及在国内居住和生活一年以上的外籍人员等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