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9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金属硫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金属硫蛋白(MT)研究的深入发展,通过免疫小鼠、细胞融合、克隆和筛检,共制备出4B1和4E8两株分泌抗兔肝金属硫蛋白亚型Ⅱ(rlMT2)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鉴定结果表明:所分泌的两种单抗在培养上清和腹水的效价均分别达到11.6×104和12.5×107,并可与兔肝不同亚型MT和人胎肝MT进行同程度特异性反应。另外,它们与rlMT2结合的亲和力均在1011/mol以上,但所识别的rlMT2分子表位不同。提示:这两种单抗可用于组建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生物样品中总的MT作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1892年,Schmidt发现血液中有灭活凝血酶的能力,1905年Morawitz把具有这种能力的物质称为抗凝血酶,嗣后Weymouth指出,抗凝血酶能与凝血酶形成无活性的复合物,从而起灭活作用。1954年学者们以罗马数字Ⅰ~Ⅵ来命名抗凝血酶,其中抗凝血酶Ⅱ、Ⅲ和Ⅳ都是血浆α球蛋白抑制剂,肝素能增强其作用。近十余年来,抗凝血酶的研究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已知抗凝血酶Ⅲ(ATⅢ)是血浆中最重要的凝血酶抑制物,它能抑制血液中70%的凝血酶活力,还可灭活因子  相似文献   
3.
3种新型人肿瘤坏死因子衍生物在大肠杆菌中的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Studies of novel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hTNF-α) derivatives with increased antitumor activity. Methods Based on the pervious studies of hTNF-α structure-functional relationship, three mutated hTNF-α genes were generated by PCR. These genes were inserted into E.coli and confirmed by DNA sequencing and Western blot. The antitumor activities were determined by mouse L929 cells. Results Three genes were highly expressed in E.coli. The in vitro cytotoxicity effects of hTNF-α derivatives on L929 cells were 576, 641, 153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natural hTNF-α. Conclusion The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hTNF-α derivatives are highly improved. And the derivatives have displayed potential prospect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大规模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对新生儿进行大规模免疫,证明疫苗安全有效,但其中、远期免疫效果的观察未见报道。我们于2000年对隆安县新生儿大规模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后4年的现场效果进行考核。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乙烯顺丁烯二酸酐聚电解质(Ethylene Maleic Anhydride Polyelectrolyte,EMAPE)主要由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分子所组成,当其分子结构中5%的酐基团被带正荷的二甲胺基丙基亚胺(dimethyl-aminopropylimide)所取代,成为一种低电荷聚电解质(EMAPEE-5),对因子Ⅷ促凝成分(Ⅷ∶C)有特异吸附作用。将15gEMAPEE-5悬浮于75ml平衡液中,调整pH后装入体积为60ml的层析柱。将人冷沉淀溶解于缓冲液,加Al(OH)_3凝胶吸附因子Ⅲ、Ⅶ、Ⅸ、X,离心除去Al(OH)_3凝胶,最终蛋白浓度为25mg/ml。-20℃冻存,用前置室温,离心除去蛋白  相似文献   
6.
在正常情况下,乙型肝炎病毒(HBV)并不能通过“胎盘屏障”,携带HBV、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由血液或阴道分泌物等,将乙型肝炎传播给新生儿。其后果,能发展成无症状的HBV携带者,严重的可发生暴发性肝炎,造成新生儿死亡或转化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关于切断母婴传播这一重要研究课题,已经证实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是一种有效的制剂。近年来由于乙肝疫苗的问世,提供了持久的、积极的预防手段,疫苗自动免疫与HBIG的直接被动免疫结合,可增强婴儿的免疫能力,弥补了单纯HBIG预防法停止注射HBIG后不能有效阻止病毒感染的不足,现已被  相似文献   
7.
乙肝疫苗对乙肝高发区儿童的保护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广西隆安县是我国乙肝和肝癌高发地区 ,1987年开始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普种。本文报告了 1987~ 2 0 0 0年该地区儿童急性乙型肝炎发病监测及病例追踪观察结果 ,以评价乙肝疫苗预防儿童乙型肝炎效果。1 对象与方法1 1 免疫方案实施 隆安县为广西贫困农村地区 ,1987年人口 35万 ,新生儿 76 6 6人 ,80 %在家中出生 ;自然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 (HBsAg)携带率为 16 %~ 19 2 % ,乙肝病毒(HBV)感染率为 74 7% ;孕妇HBsAg阳性率为 11 9% ,乙肝e抗原 (HBeAg)阳性率为 4 1 7% ,肝癌平均死亡率为 5 2 / 10万〔1〕。乙肝感染主要发生于婴幼儿时…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疫苗长期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普种预防儿童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降低乙肝发病率的免疫效果。方法:建立肝病报告制度,对乙肝发病情况进行监测;以出生队列定群随访和横断面调查方法,观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13年的免疫持久性、HBV感染标志变动和乙肝发病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HBV感染标志。结果: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轨道,母亲不筛检,新生儿接种常规剂量乙肝疫苗,乙肝疫苗平均接种率达到85%以上。免疫后13年的长期连续定群观察结果和免疫10年后的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免疫人群的HBsAg阳性率已从既往的16.0%下降为2.3%,HBV感染率从既往的51.5%降至3.5%,疫苗预防HBsAg的保护有效率达到89.7%,预防HBV感染的保护率达到96.2%,1-13岁年龄组人群的急性乙型肝炎发病率已由18.38/10万降至1.6/10万,下降了91.3%,保护效果稳定。结论:在肝癌高发区隆安县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普种,可获得有效控制HBV感染和HBsAg慢性携带的长期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观察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免疫原性和预防效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农村地区不筛检孕妇乙肝表面抗原(HBsAg),对新生儿普种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并于免疫后1、2、4年进行血清学监测.结果显示5μg×3剂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初免后,1~4岁儿童的HBsAg阳性率已由免疫前的11.9%降至2.0%,保护率为83.2%;免疫后抗-HBs阳转率峰值为84.4%~88.2%.3~4年下降为71.3%、66.0%,但保护效果不变.可见,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具有较好免疫原性,完全可以取代血源性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对新生儿普种.  相似文献   
10.
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为一种细胞因子参与了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介导某些疾病的发生,而抗TNF-α抗体能拮抗TNF-α的有害作用。国外已将抗TNF-α单克隆抗体(McAb)应用于临床研究,现已进入Ⅱ/Ⅲ期临床试验阶段。本文综述了TNF-αMcAb的生物学特性及治疗某些疾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