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从兰 《安徽医药》2010,14(2):239-240
目的探讨全自动持续吗啡皮下泵注治疗癌性疼痛的镇痛效果以及相关护理注意事项。方法共收治48例重度癌痛患者,吗啡的初始剂量为60mg·d^-1,予以微量控制泵24h持续皮下泵注,观察一天疼痛无缓解即进行个体剂量调整,按30%剂量逐渐递增,直到疼痛缓解。结果48例重度癌痛患者,显效40例(83.3%),有效6例(12.5%),无效2例(4.2%),总有效率95.8%。药物最小剂量为60mg·d^-1,最大剂量为280mg·d^-1,不良反应只须对症处理,大部分患者均可耐受。结论吗啡皮下泵注治疗重度癌痛,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较轻,适合于常规口服吗啡无效的重度癌痛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胃癌化疗患者症状群的内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于2021年12月-2022年5月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收治的211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化疗期间疲乏、疼痛、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状,使用潜在类别模型分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Hp感染相关胃癌化疗患者症状群表现为4种不同的类别,分别命名为“低症状组”、“高症状组”、“低心理症状组”和“高心理症状组”,占比依次为27.4%、19.0%、43.1%和10.4%;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吸烟史(OR=0.283,P=0.013)是“低心理症状组”的保护因素,无饮酒史(OR=10.852,P=0.011)是“高心理症状组”的危险因素。结论 Hp感染相关胃癌患者化疗期间的症状群存在明显不同的分类特征,需要根据不同类别患者的症状特征,给予个性化管理和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院外延续管理对痛症患者镇痛治疗的作用.方法 选取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服用奥施康定的癌痛患者102例,按单双数分组.双数为观察组,在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实施院外延续管理;单数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比较两组出院时与出院6个月后的癌痛镇痛治疗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癌痛控制效果评分.结果:观察组癌痛镇痛治疗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癌痛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外延续管理对于癌痛患者更好得到镇痛效果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卫生部于2011年发布了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方案,作为长期从事临床工作我们体会到癌痛治疗宣传已经有一个较长的时间;但是,患者仍然在忍受着疼痛的折磨,关键问题是临床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疼痛关注不够;这种创建工作会加强临床医生对于患者疼痛的重视;自从开展该项工作以来我们有很多体会和感受,患者的疼痛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应用全自动注药泵泵注氟尿嘧啶的流程改进,以提高氟尿嘧啶安全给药的品质.方法:选择2016年6月-12月200例次应用全自动注药泵泵注氟尿嘧啶的肿瘤患者83例,6月-8月泵注氟尿嘧啶的患者37例100例次为对照组,10月-12月泵注氟尿嘧啶的患者59例100例次为干预组.干预组实施再造后的泵注流程,对照组实施再造前的泵注流程,分别在氟尿嘧啶泵注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泵注结束时间误差、患者满意度.结果:秩和检验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泵注结束时间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检验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满意度得分在泵注巡视、健康教育、流速准确性、故障处理四个方面以及满意度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全自动注药泵泵注氟尿嘧啶的流程进行再造,能够提高泵注时间的准确性,改善患者满意程度,提高安全给药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PICC导管回血相关因素,探讨减少导管回血的护理对策。方法:对75例PICC带管患者中出现过回血现象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提出预防方法和护理对策。结果:18例患者出现过回血现象,发生率为24%;其中多次回血现象占回血人数的44.4%。结论:通过导管回血原因分析,要预防导管回血,降低导管堵塞率,就必须规范化的培训,掌握PICC冲封管技巧,做好患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正>由于社会普遍缺乏对死亡提醒后严重心理反应的应对能力,肿瘤的诊断过程是一个信号极强的死亡提醒,至确诊时达极点,当这种死亡必然性被提醒时,患者的内心深处受到死亡威胁,从而产生一种恐惧性情绪状态,即死亡焦虑(DA)[1-3]。肿瘤的生存期几乎成为许多患者的苦难期和其家庭的恐惧期、迷茫期和贫困期[4]。在发达国家,肿瘤像其他慢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恒温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水的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42例恶性腹水患者实施体腔恒温循环热灌注化疗(CCCHP)的护理经验。结果:通过运用相关护理理论知识及完善的护理措施,使42例患者顺利完成CCCHP,临床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掌握CCCHP的相关知识,灌注全程施以周密护理及有效的心理干预,对患者能否完成CCCHP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杜华  吴萌  潘玉芹  丁从兰 《全科护理》2020,18(11):1285-1291
[目的]调查安徽省肿瘤科护士死亡态度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安徽省17所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护士528人,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DAP-R)进行调查。[结果]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自然接受(3.97±0.54)分,死亡逃避(3.27±0.78)分,死亡恐惧(3.11±0.72)分,趋近接受(2.95±0.72)分,逃离接受(2.79±0.87)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学历、劳动关系、宗教信仰、照顾临终病人的经历、丧亲经历是影响肿瘤科护士死亡态度的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劳动关系、宗教信仰及丧亲经历是影响肿瘤科护士死亡态度的主要因素。[结论]安徽省肿瘤科护士死亡态度较消极,年龄、性别、学历、劳动关系、宗教信仰、丧亲经历及婚姻状况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死亡态度,并根据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促进护士对死亡态度的正向转变,进而提升对肿瘤病人的照护品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奥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51例中重度癌痛患者服用奥施康定,记录治疗前后的疼痛强度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初始剂量5mg,每12h1次,服用24h如疼痛分级下降不到1级,则第2d加量至10mg,每12h1次。服用24h如疼痛分级仍下降不到l级,第3d加量至15mg,每12h1次,以此类推,最多至60mg,每12h1次。在用药过程中根据疼痛缓解程度调整剂量。结果:总有效率91%,副反应:便秘13例(25.5%),恶心呕吐1例(1.9%),嗜睡2例(3.9%),头昏5例(9.8%),排尿困难1例(1.9%),无副反应者29例(56.8%),没有出现呼吸抑制现象。结论:奥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