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顾霞  黎音 《新疆医学》2001,31(1):65-65
患者男性、34岁、汉族。以“咳漱、胸背部疼痛一月余”为主诉入院。查体:胸廊对称,呼吸音清,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X线及CT:查见右肺下叶外带有2.6×2.5cm的球形致密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楚。病理检查:肺组织一块5×4×1cm,表面暗红色,切面见一椭圆形结节2.5×2cm,呈灰红色,界限  相似文献   
2.
70例不同胆囊病变标本包括胆囊腺癌30例]、胆结石20例、慢性胆囊炎20例,应用免疫组化观察P53蛋白、癌胚抗原(CE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状态及病变组织内S-100蛋白阳性树突状细胞(S-100 DC)浸润情况。p53蛋白、CEA及PCNA表达的阳性检出率,胆囊癌组分别为46.7%(14/30)、30%(9/30)及86.7%(26/30);胆囊结石组分别为0、15%(3/20)及35%(7/20);胆囊炎组分别为0、0及25%(5/20)。癌与非癌病变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S-100 DC浸润阳性检出率,癌组织为40%(12/30)、胆囊结石组织为50%(10/20)、胆囊炎为85%(17/20)。S-100 DC的阳性检出率与组织内浸润细胞的密度,胆囊炎组与癌、胆囊结石组之间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提示:1)胆囊炎组织无肿瘤相关分子表达,但存在较高的免疫活性;2)胆结石标本内存在某些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且其免疫活性有所降低。这种病变可能有较高肿瘤发生的危险;3)胆囊癌组织不仅有突变型P53基因、CEA及PCNA的过度表达,同时伴有免疫能力的损害,丧失了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从而有利于癌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的分类、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论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观察II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壮年男性,无明显诱因急性起病,病情进展迅速,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发病50天后死于呼吸衰竭。肺CT提示双肺网格状及磨玻璃样改变。尸检病理见双肺广泛纤维化,肺泡腔内可见透明膜形成。根据临床、影像、病理三者结合诊断为IIP。结论:IIP中的各类疾病有不同的临床过程、疗效反应和预后转归,因而将它们各自及与其它闻质性肺疾病区别开来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周梅  赵刚  黎音 《新疆医学》2005,35(5):99-101
甲状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性恶性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甲状腺癌的组织类型较多,但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不一,因而寻找一些能反映甲状腺癌的发生及其生物学行为的指标,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对115例食管癌病人被切除的381枚淋巴结经常规病理检查无癌转移者进一步做免疫组化研究。这些淋巴结经连续切片、抗角蛋白血清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复查,发现其中26例病人(22.6%)的27枚淋巴结(7%)存在单个或小团癌细胞微小癌转移灶。隐匿性微小癌转移的检出率不同民族、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内隐匿性癌转移灶的存在,涉及到癌细胞广泛扩散和转移的基本规律、临床分期、治疗及评价预后等重大肿瘤发展生物学问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探索控制恶性肿瘤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2638例乳腺疾病进行统计分析。方法:近红外线扫描检查。结果:乳腺增生症2083例(78.96%),良性肿瘤298例(11.30%),乳腺癌25例(0.95%),乳腺炎、导管扩张症、血肿、副乳、囊肿等232例(8.79%)。结论:乳腺增生症是乳腺常见病、多发病,乳腺肿瘤所占比例亦较高。乳腺增生的发生与年龄、哺乳、内分泌及情绪状况密切相关。应用近红外线扫描对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组化对胆囊不同病变内S-100~ 树突状细胞浸润与肿瘤相关分子的表达相互关系进行对比研究.包括胆囊癌症病人切除标本30例,结石20例,慢性炎症20例.用单克隆抗p53蛋白、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癌胚抗原(CEA)及多克隆抗S-100蛋白抗体,LSAB法检查上述病变标本.结果发现癌症病人p53蛋白阳性为46.7%(14/30),PCNA为86.7%(26/30),CEA为30.0%(9/30),S-100~ DC浸润仅为40.0%(12/30);结石标本p~(53)蛋白阴性,PCNA为35.0%(7/20),CEA为15%(3/20),S-100~ DC浸润为50%(10/20);慢性炎病例p53蛋白、CEA均为阴性,PCNA为25%(5/20),而S-100~ DC浸润为 85%(17/20).S-100~ DC浸润病例数与细胞密度,在恶性肿瘤中明显低于非肿瘤良性病变(P<0.05).本研究说明:①炎性病变的上皮组织多属单纯性增生而无肿瘤相关标记分子表达,同时伴有较高的细胞免疫活性;②胆囊结石上皮存在某些不典型变化有少许肿瘤标记分子表达,并伴有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下降,易于癌变;③癌症病人标本突变型p53基因过度表达、PCNA明显多曾多及 S-100~ DC明显减少,可能反映了免疫监视系统受损,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以促进肿瘤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原发性肝癌及其癌周肝组织中突变型p53基因蛋白(m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表明:mp53和PCNA的表达均定位于细胞核内,表达分布是弥漫、局灶、散在3种表现.其阳性表达率:在原发性肝癌(PHC)中,mp53蛋白为45.0%(18/40),PCNA为72.5%(29/40);癌周肝组织中,mp53蛋白为2.5%(1/40),PCNA为40.0%(16/40);癌周肝硬变中mp53蛋白为11.1%(1/9),PCNA为33.3%(3/9).结果提示:mp53蛋白主要是在肿瘤细胞中表达的标志物,并能反映癌周肝细胞中存在少量癌细胞的转移;PCNA可能是各种不同细胞异常增殖处于不同细胞周期阶段很有价值的标记物.mp53基因蛋白和PCNA对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有重要的影响.mp53蛋白可能与正常肝细胞的恶性转化有较密切的关系,涉及一些包括PCNA以及有关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基因调控在内的其它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查癌症患者切除淋巴结内有无微小癌转移 ,具有临床、病理重要性。方法  350例 期癌症患者包括非小细胞肺癌 94例 ,乳腺癌 112例 ,食管癌 115例及外阴癌 2 9例病理报告无癌转移的淋巴结 3715枚。应用单克隆抗细胞角蛋白 ( AE1/ AE3)、抗上皮细胞膜 ( EMA) ,及多克隆抗角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重新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的 32 .3% ( 113/ 350 )、被检淋巴结的 5.5%( 2 0 3/ 3715)有淋巴结内隐匿性肿瘤转移。肺癌患者及被检淋巴结的阳性率均比其他肿瘤高。肺鳞癌58%、腺癌 53.8%的淋巴结为阳性 ,分别比食管鳞癌 2 2 .5%、外阴鳞癌 10 .3%及乳腺癌 2 7.7%高 ( P<0 .0 5)。部分乳腺癌患者术后随访显示 :淋巴结阳性患者比阴性者预后更差 ( P<0 .0 5)。结论 说明免疫组化技术可大大提高淋巴结微小癌转移的检出率 ,其阳性率的不同可能与患者的临床经过甚至癌患者的死亡率相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p53、C-erbB -2与PCNA的异常表达可能为区别不同组织良、恶性病变提供可靠客观的指标。方法:对663例恶性肿瘤(包括鳞癌、腺癌、黑色素瘤)及566例良性病变(包括乳头状瘤、腺瘤及慢性炎病变)组织p53、C-erbB-2及PCNA表达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恶性肿瘤p53、C-erbB-2及PCNA表达阳性的检出率分别为62.7%、85.8%及94.7%,明显较良性肿瘤与炎性病变为高(分别为0-11%,12.8%-45.5%及13.6%-61.8%)(P<0.05-0.001)。结论:抑癌基因p53的突变、癌基因C-erbB-2的过度表达与扩增及PCNA的过高表达这是恶性病变的共同特征,可以作为诊断或区别诊断恶性病变的重要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