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潘守峰  严伟  鲁成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8):1327-1330
目的 俯卧位下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的应用体会。 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1月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39例,根据Lauge-Hanse分型分为旋后外旋型24例,旋前外展型10例,旋前外旋型3例,旋后内收型1例,垂直压缩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俯卧位下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内固定治疗。手术体位均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先复位固定外踝,外踝复位后,由于后侧关节囊的牵张作用,复位固定后踝相对容易,术中采用“拉钩实验”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必要时在外踝处行3层皮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内固定顺序是外踝、后踝,最后辅助内侧切口复位固定内踝,处理外踝骨折时钢板放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术中辅以C型臂X线机荧屏监视证实三踝骨折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牢靠。术后随访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 3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3(4~26)个月。术后半年全部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超过95分者10例(25.6%),介于91~95分者23例(59.0%),5例评分介于81~90分之间,1例评分低于80分,总优良率为84.6%。 结论 俯卧下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操作简单方便,可直视下复位固定后踝骨折块,同时外踝及内踝也能获得良好显露、复位与固定,临床疗效确切,适用于三踝骨折手术。   相似文献   
2.
本科室于2006年收治一患者,女,38岁,安徽省滁州市人,系3个月前出现颈部不适,活动时颈部疼痛,当时未予处理及检查,后无意间在一次体检中颈椎X线片示:提示C:椎板异常。遂先后到上海长征、长海及南京军区总医院就诊,行相关检查后考虑为颈椎椎管内占位,脂肪瘤可能,要求患者住院手术治疗,后患者因经济等原因到我院就诊并收住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清,气平,心肺未闻及明显异常,颈项部不适,无触压痛及叩击痛,双上肢及双下肢活动、感觉均正常,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大小便正常。  相似文献   
3.
国产髓内钉远端定位器接触点新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产带锁髓内钉(PEN)在临床应用中,由于远端安装锁钉的固定器经常出现误差,导致远端的锁钉锁不进去。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笔者总结并改进远端固定器,成功率很高。应用改进后的PEN治疗27例骨折患者,远端锁钉全部成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一期修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胫腓骨骨折使用钢板内固定后,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一期修复软组织缺损12例.结果 12例皮瓣术后均无明显肿胀、淤血现象.其中10例成活,2例出现远端边缘表皮坏死,换药后愈合.随访0.5~3年,皮瓣外形,骨折均获得良好愈合,踝关节功能满意.结论 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可采用一期坚强固定联合皮瓣转移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采用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外旋肌对预防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后脱位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2013年3月,采用后外侧切口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75例77髋,在股骨大转子后方贴近原解剖位置处钻孔将外旋肌群用7号线或是薇乔线“8”字缝合重建作为A组。同期常规初次THA未行外旋肌群止点重建的65例66髋作为B组,比较2组THA术后脱位率,最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患者术后随访8~40个月。A组患者随访出现术后关节后脱位1例(约1.30%);B组患者1例因脑梗塞未能随访,其余术后出现关节后脱位6例(约9.23%)。A组患者术后关节后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外旋肌群与股骨大转子之间的完整性及连续性,有助于恢复髋关节外旋肌群肌力及降低初次行后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后脱位的发生率,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从而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所引起的痛苦,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和康复时间,减少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Toll样受体4(TLR4)作为一种模式识别受体,是近年来肿瘤免疫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在抑制肿瘤细胞凋亡调控上扮演着重要角色。TLR4主要通过两个信号通路对肿瘤细胞凋亡进行调节,其一为TLR4通过MyD88蛋白调节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产生,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其二为TLR4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来抑制肿瘤细胞凋亡。现就近年来TLR4与肿瘤细胞凋亡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改进交锁髓内钉定位器械提高胫骨远端锁钉置入准确率和手术效率。 方法 选择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自2006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37例接受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胫骨骨折病例,男性26例,女性11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46.2岁;其中左侧胫骨骨折15例,右侧胫骨骨折22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主刀完成,术中使用改进后的定位器械帮助确定远端锁钉孔,由巡回护士记录两枚远端螺钉成功锁入主钉所需时间和成功锁入螺钉所需次数,术后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共成功置入远端锁钉共74枚,左侧30枚,右侧44枚。2枚螺钉一次锁入成功率高达98.7%,第二枚远端锁钉成功率达到100%,未出现2次以上仍未锁入成功的情况,成功率显著提高。锁入第1枚远端锁钉平均使用时间5.5 min,锁入第2枚锁钉所需平均时间为3.2 min,2枚螺钉用时4~15 min,平均用时8.7 min,锁钉所用时间明显少于改进前所用时间。 结论 术中采用改进后定位压杆可以显著提高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准确率,减少手术锁钉时间,提高手术质量,同时还兼具经济实惠、成本低廉等优点,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克氏针、重建接骨板及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方式治疗Robinson2A、2B型锁骨中段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6年8月至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150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分为A、B、C组,A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组采用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C组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比较3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Constant-Murley评分、DASH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A、C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B组(P<0.05),C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活动度、肌力及日常生活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术后DASH评分均显著优于A、B组(P<0.05).结论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Robinson 2A、2B型锁骨中段骨折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5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VP组和PKP组,各2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Cobb角和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8个月。手术时间PVP组少于PKP组,骨水泥注入量及Cobb角恢复程度PKP组多(高)于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骨水泥渗漏率PKP组低于PV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迅速稳定椎体骨折,缓解疼痛。PVP较PKP手术时间短、骨水泥用量少,而PKP恢复椎体Cobb角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9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将94例采用PFNA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年龄分为A组(60~74岁)、B组(75~89岁)和C组(≥90岁),比较3组患者术前住院日、手术时间、术后输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半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和术后半年病死率。结果术前住院日、手术时间、术后输血量及术后半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3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率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01)。术后半年病死率C组高于A组和B组(P<0.01)。结论PFNA治疗≥9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效果良好,但术后半年病死率较高,且术后输血率高,需特别关注血红蛋白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