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尿毒灵颗粒对慢性肾衰竭肾纤维化的干预作用,验证其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尿毒灵治疗组和尿毒清对照组各30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稳定率为93.3%,对照组为7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好转,P〈0.01;但症状积分减少组间比较,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P〈0.01。两组患者的Scr、BNU及血浆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下降,P〈0.01;但两项指标的下降幅度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1。其临床观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尿毒灵颗粒可以有效地延缓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纤维化进程,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库鲁木提草水提液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58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根据体重、血压随机分为5组:高血压对照组(n=12)、库鲁木提草水提液低剂量组(n=12)、库鲁木提草水提液中剂量组(n=12)、库鲁木提草水提液高剂量组(n=12)、厄贝沙坦阳性对照组(n=10),正常血压大鼠10只作为正常血压对照。大鼠灌胃治疗8周,研究库鲁木提草水提液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及心血管保护作用的有效性及机制。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库鲁木提草水提液治疗后可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血压,库鲁木提草水提液降压作用差于厄贝沙坦。库鲁木提草水提液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功能并减轻了心肌纤维化。库鲁木提草水提液还改善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循环一氧化氮水平,并降低血清内皮素-I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结论 库鲁木提草水提液能够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心脏重塑。  相似文献   
3.
中药泡手方用于维护动静脉内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泡手方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痿的干预作用。方法:纳入曾表现有内瘘功能障碍的患者共43例,每日给予中药泡手方泡手。对照组患者20例,给予口服阿司匹林50mg/天。两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瘘功能障碍的发生及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组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o尤其在软化血管、改善皮下瘀血及维护血流量的稳定方面效果显著。结论:中药泡手方用于维护动静脉内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介绍刘旭生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辨证及用药特点,辨证思路上重视中医定性、定位,并注意与西医疾病相结合;用药方面的主要特点在于不拘泥于简单的辨证分型、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擅长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运用中药。本文对于提高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水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膳食脂肪酸构成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与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c(SREBP-1c)的关系.方法 100只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NAFLD模型组、单不饱和脂肪酸组(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n-6多不饱和脂肪酸组(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6 PUFA)和4∶1 n-6/n-3 PUFA组,每组20只.对照组用基础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饲料中加1%胆固醇和10%不同油脂(分别是10%猪油、10%橄榄油、10%玉米油、8%玉米油+2%鱼油).分别于第8、16周时,采用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性情况,测定血清和肝脏中脂质含量,采用实时定量PCR分析SREBP-1c、FAS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REBP-1c、FAS的蛋白表达.结果 NAFLD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膳食脂肪酸组(P<0.05),模型组、MUFA组大鼠肝脏中T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n-6 PUFA组和4∶1n-6/n-3 PUFA组大鼠血清中TG及肝脏中TC、TG浓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HE染色后,NAS量化评分显示模型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程度较对照组、MUFA组、n-6 PUFA组、4∶1 n-6/n-3 PUFA组严重;与对照组比较,NAFLD模型组大鼠肝脏SREBP-1c与FAS mRNA表达升高,MUFA组、n-6 PUFA组和4∶1 n-6/n-3 PUFA组SREBP-1c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降低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适当比例的n-6/n-3 PUFA)可下调高脂喂养大鼠肝内SREBP-1c的表达,延缓高脂膳食引起的NAFLD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尿毒灵颗粒对慢性肾衰竭肾纤维化的干预作用,验证其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尿毒灵治疗组和尿毒清对照组各30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稳定率为93.3%,对照组为7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好转,P〈0.01;但症状积分减少组间比较,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P〈0.01。两组患者的Scr、BNU及血浆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下降,P〈0.01;但两项指标的下降幅度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1。其临床观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尿毒灵颗粒可以有效地延缓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纤维化进程,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艾灸神阙、关元、气海穴对慢性肾炎患者免疫调节的影响。方法:将2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甲组(15例):第1~4周予以A处理,第5~8周予以B处理;乙组(14例):第1~4周予以B处理,第5~8周予以A处理。A处理予维持基础治疗加艾灸治疗,B处理予维持基础治疗。所有患者分别在第0周、第4周、第8周检测血肌酐、血尿素氮;T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CD4/CD8)、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补体C3。结果:A处理治疗4周,患者的外周血CD3、CD4、CD4/CD8与B处理比较,对以上各指标影响是升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CD8两种处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可以看出两种处理对患者CD8可能存在一定影响的,A处理相较于B处理,对患者CD8的影响可能是降低的。研究过程中无与治疗方式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艾灸经穴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CD3、CD4、CD4/CD8有明显升高作用,对CD8细胞的含量有一定降低作用,可一定程度的调节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8.
高燕翔  胡勤晴  屈磊  刘旭生 《广东医学》2012,33(18):2739-2742
目的 探讨葡萄籽提取物(grape seed extract,GSE)对高糖诱导系膜细胞肥大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常规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分为正常糖组、高糖组和高糖+GSE(1.0、5.0、10.0 μmol/L)组.检测各组细胞总蛋白/细胞数比值,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21、P27蛋白表达.结果 (1)经高糖(30 mmol/L D-葡萄糖)处理48 h后,系膜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肥大变化,细胞总蛋白/细胞数比值增大,细胞增殖能力下降,G0/G1期细胞百分比增多,P21、P27蛋白质表达上调;(2)经GSE干预后,与高糖组比较,系膜细胞的细胞总蛋白/细胞数比值降低,细胞增殖能力增大,G0/G1期细胞百分比减少,P21、P27蛋白质表达下调(P<0.05).结论 GSE能够通过抑制P21、P27的表达,抑制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肥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通脉口服液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右肾切除加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通脉口服液治疗组给予通脉口服液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灌胃,时间为8周.给药结束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肾脏肥大指数、24 h尿量、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血糖、血脂、肾脏病理的变化情况.结果 通脉口服液治疗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明显好于模型组,体重明显增长(P<0.01),肾脏肥大指数明显下降(P<0.01),血糖明显下降(P<0.01),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明显下降(P<0.01),肾脏病理损害得到明显的改善,24 h尿量和血脂无明显变化.结论 通脉口服液通过控制血糖和改善肾血流动力学防治Ⅱ期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该院新入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及营养状况,为住院患者提供合理营养支持的依据。方法运用营养风险筛查评估表2002(NRS2002)对2017年3-6月该院新入院的720例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同时收集血液学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的营养状况评估。结果本研究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7.6%,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8.9%(包括营养缺乏及营养过剩);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34.6%、30.0%、14.4%、25.2%;清蛋白、总蛋白、前清蛋白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43.8%、11.0%、37.4%。患者年龄、科室与患者营养状况相关。结论该院新入院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老年患者发生低蛋白血症的概率较高,而内科患者营养状况不及外科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