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机依赖患者的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依赖的临床特点、原因和治疗对策。方法对已成功撤机的18例呼吸机依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8例全部撤机存活,无1例在1周内因呼吸因素再次插管上机或死亡。影响撤机困难主要原因有:营养不良、心、肺功能不全和心理依赖等因素。结论有创机械通气能否成功撤机,依赖于临床医师撤机时机的掌握,与患者基础疾病、营养状态、呼吸功能和其他脏器的功能密切关联。加强病因治疗及有利撤机等综合有效措施,可提高呼吸衰竭治疗的成功率,安全撤机可行。  相似文献   
2.
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变化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为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后衰竭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和核因子κB活化与心肌胶原含量、心功能的相互关系,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心肌梗死模型,同时设假手术组,分别在4周、8周和12周后检测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指标.同时检测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水平、核因子κB活性、明胶分解活性和心肌胶原容积指数.结果发现,心肌梗死后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显著增加,呈时间依赖性,与心功能呈负相关;心肌梗死后4周、8周和12周时心肌核因子κB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活性以及胶原容积指数均呈进行性增加,而心功能逐渐恶化.以上说明,衰竭心肌核因子κB持续活化、肿瘤坏死因子α过度表达和明胶分解活性增强可能是导致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和心力衰竭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高志凌  谢红 《吉林医学》2014,(9):1989-1989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非典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80例非典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观察组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住院时间和心绞痛治疗有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心绞痛疾病知识、心绞痛用药知识、饮食知识、运动知识及康复信心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05)。结论: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非典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ICU院内感染医源性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感染的发病情况,寻找医源性危险因素。方法以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间我院ICU收治的168例次住院超过48小时的全部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学检查确定其中45例次为医院感染,并进行危险因素的统计处理。结果ICU院内感染发病率为26.8%,最常见的感染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其次为尿路感染;危险因素为侵袭性医疗操作(如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保留导尿、鼻饲等)和药物治疗(如抗生素使用种类、使用时间、免疫抑制剂、制酸剂等)。结论尽量减少或避免医源性危险因素的产生和损伤,是有效预防和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益气养阴活血法对脓毒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TNF-α、IL-1、IL-6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R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脓毒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8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和胰岛素泵控制血糖,试验组按益气养阴活血法,加用参麦注射液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7天。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8天血清CRP、TNF-α、IL-1、IL-6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表达;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连续使用时间、胰岛素使用总量、低血糖发生率、APACHEⅡ评分以及住院28天病死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胰岛素使用总量、胰岛素连续使用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治疗第8天APACHEⅡ评分以及住院28天病死率均明显下降(P<0.05,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RP、TNF-α、IL-1和IL-6水平以及HLA-DR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RP、TNF-α、IL-1和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HLA-DR表达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试验组作用更优 (P<0.05,P<0.01)。结论 益气养阴活血法配合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脓毒症患者免疫状态,降低应激性高血糖的血糖水平和持续时间,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气通腑方对老年严重脓毒症并急性胃肠损伤(AGI)患者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70例老年严重脓毒症AG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5例。其中观察组女性11例,男性24例,平均年龄(74.58±10.66)岁,APACHE II评分为(24.4±2.6)分,对照组女性10例,男性25例,平均年龄(73.72±10.81)岁,APACHE II评分为(23.8±4.1)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病因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通腑方鼻饲或口服,2组疗程均为5天。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28天死亡率、APACHE-II评分、急性胃肠损伤评分、SOFA评分,以及肠黏膜屏障指标:外周血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 FABP)、内毒素(ET)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死亡4例(11.4%),对照组13例(37.1%),两组患者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PACHE-II评分、AGI评分、SOFA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外周血DAO、D-乳酸、i FABP、ET与治疗前比均呈下降趋势(P0.05),但观察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给予益气通腑方能改善老年脓毒症患者急性胃肠损伤的症状和降低死亡率,其机制与减轻肠道黏膜损害并降低肠道通透性、促进胃肠蠕动,打断了肠源性感染与MODS之间的恶性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患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2005-2008年诊治的4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常见病因是高血压.首发表现以胸痛为常见(部分病例以并发症为首发).CT和MRI检查对主动脉夹层的确诊率较超声检查高,但由于超声检查价格便宜,床旁操作方便,故有疑诊患者,可做常规超声检查.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有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血管内带膜支架治疗.结论 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误诊率高.内科治疗时血压控制多需多种降压药物联合应用,然而根据临床分型和病情采取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清热化痰法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重症肺部感染患者IL-6、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清热化痰方鼻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清WBC计数、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90.00%(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1周后,两组血清WBC、IL-6、TNF-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两组APACHE Ⅱ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清热化痰法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重症肺部感染,能显著降低患者IL-6、TNF-α水平,减轻炎症,并能降低APACHE评分,提高疗效,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碱剩余早期动态变化对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早期评估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记录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入院后碱剩余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Ⅲ(APACHE Ⅲ),分析碱剩余与APACHE Ⅲ及脓毒症预后的关系,并比较不同碱剩余组预后的情况.结果 死亡组和存活组碱剩余值及早期变化趋势明显不同(P<0.05或P<0.01),不同碱剩余组间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碱剩余与APACHE Ⅲ间有较好的一致性.早期碱剩余越高,预后越好,治疗后碱剩余恢复较快组预后良好.结论 碱剩余是评估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严重性及预后较好的指标,其应用价值可与APACHE Ⅲ媲美.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early changes of base excess in the 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tic shock. Methods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and record the base excess and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Ⅲ of the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patients after admission to hospital.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base excess with APACHE Ⅲand the prognosis. The prognosis of different base excess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base excess and early changes between survival groups and non-survival groups were different, 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or P<0.01).The prognosis of different base excess groups had statisti cal significance(P<0.05 or P<0.01).Base excess and APACHE Ⅲ had a better consistency.The prognosis was better in higher base excess group, and the patients with quicker recovery after treatment had better prognosis.Conclusions Base excess is a better marker to assess the severity and prognosis in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patients, its value could be comparable to the APACHE Ⅲ sco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