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0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27篇
临床医学   109篇
内科学   12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78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282篇
预防医学   106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109篇
  1篇
中国医学   158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谷氨酰胺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中早期经静脉应用谷氨酰胺(glutamine,Gl)的临床价值。方法4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Gln组),Gln组进行Gln治疗(100mL/d,共7d)。治疗前后检测患者体质量、白蛋白、谷胱甘肽(GSH)、握力的变化和肠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结果体质量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白蛋白、握力和GSH Gl治疗后非常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白蛋白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但握力和GSH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肠功能不全的发生率Gln组为4.8%,显著低于对照组(28.6%,P〈0.05)。结论在危重病患者疾病早期通过静脉途径外源性地补充Gln,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使患者血浆中的GSH水平增高,加强了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少了患者肠功能不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41例诊治高原范跃祖王建华附属甘泉医院外科(上海,200072)关键词老年人;胆管炎;治疗分类号R657.45我院自1991年至1995年共收治60岁以上ACST病人41例,现就其诊治情况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  相似文献   
3.
4.
多效蛋白在大肠癌恶性化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多效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 ,以及对大肠癌恶性化的影响。方法采用RT PCR和免疫组化染色 ,对 2 4例大肠癌组织和 19例大肠癌癌旁组织的多效蛋白mRNA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 4例大肠癌组织和 19例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多效蛋白mRNA的各有 18例。多效蛋白不但表达在肿瘤细胞 ,还表达在其他间质细胞中。大肠癌组织中多效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34%vs.9% ,P <0 0 5 )。 (94 % )大肠癌多效蛋白mRNA主要由内源性多效蛋白转录 ,且表达在肿瘤的 4个分期中 ,而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多效蛋白仅融合转录在Ⅲ、Ⅳ期肿瘤上 (31% )。结论多效蛋白尤其是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多效蛋白与大肠癌的恶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吲哒帕胺在高海拔地区对轻、中度高血压病人降压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以依那普利作为对照,92例服吲哒帕胺2.5 mg,1次/d。96例服依那普利10-20 mg,2-3次/d。在治疗24、6、和8 w末测坐位收缩压和舒张压。治疗前及治疗后8 w末查血生化、电解质、血液流变学及心电图。结果:吲哒帕胺组治疗2、4、6和8 w血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8 w末总有效率为88.03%,与依那普利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吲哒帕胺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无明显改变(P〉0.05),其中有2例血钾下降和4例尿酸增高,余实验室检查无明显改变。结论:高海拔地区吲哒帕胺治疗轻、中度高血压与依那普利疗效相当,耐受性好,副作用少,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视交叉上核具有生物钟功能已为很多实验研究所证实,但其功能机制尚在探索之中。本实验采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技术对大鼠视交叉上核内VIP、AVP及SOM样三大神经元群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VIP样扣结广泛分布于AVP样神经元周围,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而SOM样扣结贴附于VIP及AVP样神经元的数量次之;(2)AVP样扣结与VIP样神经元之间,VIP样扣结与SOM样神经元之间也形成联系.上述发现为视交叉上核功能机制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摘除双侧眼球对大鼠视交叉上核节律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年Wistar雌鼠57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行双眼摘除术。对照组27只。术后4周将各组动物体重相近的每3只列为一个配伍组,分别在09:00~10:00、17:00~18:00、23:00~24:00三个时间处死。将含有视交叉上核的脑组织经固定、恒冷箱切片后,用免疫组化ABC法染色显示视交叉上核内含VIP或AVP的神经元,微机图像分析仪上测量光镜下这两种神经元的相对切面面积及平均免疫反应强度。结果:(1)对照组不同时间处死的动物VIP能神经元切面面积以23:00~24:00最大,09:00~10:00次之,17:00~18:00最小,呈昼夜节律变化,AVP能神经元也以23:00~24:00最大,但在09:00~10:00和17:00~18:00间差异无显著性;(2)摘除双眼后各时间组间VIP能神经元和AVP能神经元切面面积均不再显示显著性差异。提示实验组动物视交叉上核的这两种神经元功能活动的昼夜节律已发生改变;(3)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VIP能神经元和AVP能神经元平均免疫反应强度在所测的三个时间中,均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揭示视网膜节细胞与视交叉上校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间有无直接的联系,本文将假狂犬病毒注入大鼠眼球内通过顺行追踪结合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法观察到:(1)视交叉上核神经元被病毒感染的时间始于病毒注入后56h,并随存活时间的延长而增多;(2)呈绿色荧光的病毒感染神经元见于双侧视交叉上核,注射对侧优于同侧,主要位于视交叉上核的腹外侧部和嘴侧份,个别散在于二者之外;(3)视交叉上核内个别病毒感染的神经元可同时呈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的红色荧光,此类双标神经元系病毒由视网膜节细胞顺行运输并跨突触传给视交叉上核的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所致。表明视网膜节细胞与视交叉上核的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间有直接的突触性联系。这一结果为视交叉上核节律机制和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的机能调控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温佩彤  徐平  虎力  张伟波  高原 《中国骨伤》2021,34(3):275-281
目的:探索低频电针结合有氧运动对增龄性骨骼肌萎缩的效应,以及IGF-I/Akt及其下游蛋白质合成相关通路信号蛋白的影响。方法:以自然衰老SD大鼠为研究对象,将6月龄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400~450 g,饲养至大鼠12月龄,根据体重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YC,只抓取、固定、放回,不做其他干预),电针组(YA,电针干预),运动组(YE,运动干预),电针+运动组(YEA,电针结合运动干预),自SD大鼠12月龄开始持续干预至18月龄,实验结束时观察各组自然衰老大鼠:骨骼肌湿重/体重比;光学显微镜下比目鱼肌HE染色形态;Real-time qPCR法检测骨骼肌中IGF-I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测定的大鼠腓肠肌中AKT、mTOR、p70S6K和p-p70S6K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YC组相比,YA组、YEA组皆明显增加18月龄大鼠腓肠肌湿重/体重比(P0.05);YEA组能明显增加比目鱼肌湿重/体重比,高于YC组和YA组(P0.05)。与YC组相比,各个干预组大鼠的腓肠肌IGF-I mRNA表达水平皆有上升趋势,其中YEA组IGF-I mRNA表达增加更为明显(P=0.051)。与YC组相比,电针组(YA)p-Akt,p-mTOR表达升高(P0.05),电针+运动组(YEA)p-Akt,p-mTOR,p-p70S6K表达也显示出升高趋势(P0.05)。结论:电针结合有氧运动可延缓18月龄自然衰老大鼠增龄性骨骼肌萎缩,其分子机制可能与通过激活IGF-I/Akt通路,促进蛋白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N-乙酰基转移酶10 (NAT10)在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系K562中的RNA结合图谱进行描绘。方法 利用紫外交联免疫沉淀技术(eCLIP)捕获NAT10在K562细胞中结合的转录本集合,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peak-calling分析和对peaks进行注释,鉴定NAT10结合位点。并对所结合基因的类型和结合区域进行分析。进一步通过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探索其结合的RNA的功能。结果 NAT10主要结合于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转录本,并在3′非翻译区域(3′UTR)富集,预测显示其结合的转录本与DNA损伤修复等功能相关。结论 NAT10可能通过与DNA损伤修复相关信使RNA(mRNA)的3′UTR区域结合,实现基因表达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