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QT离散度(以下简称QTd)是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的QT间期(QTmax)与最短的QT间期(QTmin)之差,QTd的改变与心肌肥厚、心律失常乃至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近年来观察到高血压病LVH具有QTd增加的特点,我们观察发现长期口服卡托普利治疗的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病人QTd下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吸烟与男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收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并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男性患者257例,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140例和非吸烟组117例,对比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率及发病年龄。结果吸烟组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49.3%vs 24.8%),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明显小于非吸烟组[(60.13±10.52)岁vs(65.26±11.77)岁,P<0.01]。吸烟组年龄≤60岁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50.7%vs 27.4%,P<0.01)。结论吸烟可能是男性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且吸烟可能使男性患者更早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的表达及变化水平,探讨MIF在脑梗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68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1~3d)和亚急性期(10~14 d)血浆MIF的浓度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MIF mRNA 的表达水平,检测同期99例健康对照者对应指标.[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MIF的浓度[(52.77±25.42)ng/ml]和PBMC MIF的表达(0.42±0.37)均高于亚急性期[(39.20±17.46)ng/ml,0.27±0.29]和健康对照组[(32.66±27.92)ng/ml,0.24±0.23],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亚急性期血浆MIF的浓度和PRMC MIF的表达均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MIF浓度和PBM( MIF mRNA表达水平呈先增高后恢复正常的变化规律,提示MIF与脑梗死病程演变有关,动态检测血浆MIF浓度和PBMC MIF mRNA 表达水平可能对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一定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多模式影像指导下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选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成术组(常规CAS组)和多模式影像指导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成术组(个体化CAS组),各50例,完整地评估神经专科的情况,常规CAS组和个体化CAS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常规CAS组和个体化CAS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围手术期总并发症:14.0%和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并发症:6.0%和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常规CAS组和个体化CAS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0%和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狭窄率分别为:24.0%和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影像指导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能降低远期血管再狭窄率,但尚未能降低远期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可行和安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治疗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11例接受PTAS治疗的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11例患者共放置支架132枚。评估患者围手术期的病死率及神经系统或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预后主要评估患者术后1周、6个月及1年的NIHSS评分,以及术后1、12个月内脑血管事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血管原因死亡]。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100%,经过治疗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围手术期总体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为15.3%,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为3.6%,病死率为0.9%。6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3例(4.5%)患者在1个月内发生脑血管事件:TIA 1例,同侧轻度卒中和对侧轻度卒中各1例,无严重卒中及死亡发生。随访12个月内共发生脑血管事件7例(10.4%):同侧TIA 2例(3.0%),同侧轻度卒中和非同侧轻度卒中各2例(3.0%),严重卒中1例(1.5%),术后1年复查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13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2例(15.4%)。随访中患者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PTAS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明显改善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1年的预后,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机械再通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基底动脉急性闭塞并接受支架辅助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患者资料。对8例患者使用Apollo或Wingspan支架,4例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按照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分级评定血管再通情况。评估3个月后的临床结局。结果①基底动脉远段闭塞3例,近段闭塞4例,椎动脉颅内段延伸至基底动脉近段闭塞3例,基底动脉全程闭塞2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中位数为20(15~24)分。②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10例达到充分再通标准。2例患者术中发生血管痉挛,无临床症状。1例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③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中位数为10(4~22)分,同最初NIHSS评分相比,7例患者NIHSS评分改善≥5分。④4例术后3个月的功能转归良好,死亡3例。结论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再通率,可改善3个月时的临床结局。针对基底动脉闭塞不同病因需要个性化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鼠脑梗死灶周围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的表达及变化,探讨MIF在脑梗死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电凝法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脑梗死组48只,其中脑梗死组又分为4 h、12 h,1 d、3 d,1周、2周6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MIF蛋白含量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大鼠梗死灶周围MIF蛋白及mRNA表达在梗死后逐渐升高,梗死后4 h、12 h,1 d、3 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大鼠梗死灶MIF蛋白含量与mNSS评分和MIF mRNA呈正相关(r=0.661,P=0.000;r=0.733,P=0.000)。结论大鼠脑梗死灶周围MIF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呈先增高后恢复正常的变化规律,提示MIF在脑梗死病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D-MCI)的临床特点。方法 纳入85例非痴呆的帕金森病(PD)患者,并进行临床资料的采集及相关量表评估。结果 PD-MCI组55例(64.7%),PD-认知正常组30例(35.3%)。PD-MCI组的年龄及发病时年龄显著高于PD-认知正常组(P<0.05),PD-MCI组MoCA评分中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得分显著低于PD-认知正常组(P<0.01)。PD-MCI组的MoCA评分与UPDRS Ⅲ评分及发病年龄呈负相关,与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与认知功能正常的PD患者比较,PD-MCI患者在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等方面均有损害,且认知损害程度与发病年龄、运动症状严重程度及受教育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起病1周内全脑血管造影(DSA)未见血管阻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260例,在发病1周内完成全脑血管DSA和头颅CT、MRI检查,采用NI HSS量表评估入院时病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3个月时的预后,mRS≤2分视为预后良好,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60例患者中,发病1周内全脑血管DSA正常者96例(37%),其中头颅MRI显示有相应梗死灶93例(97%),发病1周内脑血管自然再通率为18%(46/260)。脑血管DSA未见血管阻塞的患者3个月时预后良好者67例(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 HSS评分[OR=0.231(0.080~0.811),P=0.013]、是否为大面积脑梗死[OR=0.171(0.062~0.725),P=0.006]显著影响患者3个月时的预后。结论:起病1周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的再通率为18%,DSA检查显示无血管阻塞的患者为37%,其中70%的患者预后良好,入院时的病情及脑梗死面积是影响患者3个月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