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6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在体外培养原代人胎肝细胞和人肝癌细胞系7721中复制和表达的异同,探讨HCV体外培养条件。方法 原代人胎肝细胞系7721分别与HCV感染血清共孵育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和培养上清中的HCV RNA和抗原表达。结果 从孵育的2~3天,即可在细胞内和/或培养上清中间断地检出HCV RNA(其中HCV在7721细胞株中的复制至少可达66d,HCV在 人胎肝细胞中的复制持续25d);HCV抗原可在感染细胞内得到稳定表达,感染细胞内存在HCV负链RNA杂交信号,且多位于细胞浆。结论 两种肝细胞对HCV易感,尤其是7721细胞可以稳定地支持HCV体外复制,可用于HCV体外长期培养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2.
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胸腺肽肌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Observationonthetherapeuticeffectofintramuscularinjectionofade┐ninearabinosidemonophosphatecomb...  相似文献   
3.
4.
人肝癌细胞株HCV体外复制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0引言缺乏适宜丙型肝炎病毒(HCV)复制模型的窘况已极大地阻碍了对HCV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只有建立方便易得、价格低廉、对HCV易感的细胞模型,才能更好地研究HCV.本研究用自然存在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CV直接感染培养中的人肝癌细胞7721,旨...  相似文献   
5.
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访观察重组干扰素α-2b3×106U,每周3次,皮下注射,疗程3个月,治疗44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以未用于扰素的44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作为对照,两组病例病型、年龄、性别、病程及ALT等方面皆有可比性。治疗前所有病例HBsAg、HBeAg、HBV-DNA均阳性。结果发现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组在治疗完成时、随访治疗后6个月、1年、2年、3年的HBeAg阴转率分别为50.0%、51,2%、55.3%、40.9%和42.9%;抗HBe阳转率分别为250%、34.1%、42.1%、36.4%和42.9%;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5.5%、51.2%、42.1%、40.9%和42.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慢性活动性肝炎,治疗前ALT超过100IU/L,病程短于3年,女性病人,治疗开始后有发热者的疗效较好。副反应主要有发热、肌肉关节痛。结果提示重组干扰素α-2b是一种有效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6.
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世界约有4千万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患者。虽然丙肝进展缓慢,但在美国,每年仍有800~1200名患者由丙肝、肝硬化进展成肝细胞肝癌而至死亡,且比例呈上升趋势。丙肝的治疗已有十余年的历史,90年代初,单独用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仅有不到10%的丙肝患者获得持续性肝功能改善和病毒阴转,远期疗效不佳。近来,丙肝治疗的进展主要是IFN加口服利巴韦林(病毒唑),这两种药物合用6~12个月,持续病毒应答率可达30%~40%。目前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推荐长效pegylatedIFN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可将丙肝患者持续性病毒应答率提高至50%以上。  相似文献   
7.
非生物人工肝对慢性重型肝炎肝功能支持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非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53例早、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非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非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常规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253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非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谷丙转氨酶(ALT)下降,PTA上升(P〈0.0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率为9.1%,有效率47.8%,总有效率为56.9%,不良反应轻。治疗后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的存活率分别为53.1%、10.4%,早期患者存活9例。结论 非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不良反应轻,对肝功能有肯定的支持作用,尤其对早、中期患者支持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暴发性肝衰竭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暴发性肝衰竭研究进展第三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科(重庆,630038)马巧玉,何念海暴发性肝衰竭(FHF)系指患者因肝细胞功能损害,在起病8周内出现肝性脑病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具有起病急、预后差及病死率高的特点,迄今仍无有效治疗,是肝炎研究的热点之...  相似文献   
9.
α-甘草酸二铵磷脂酰胆碱脂质复合物胶囊(商品名:天晴甘平)的抗炎、抗肝损伤作用明显优于α-甘草酸二铵(商品名:甘利欣).目前已有该药治疗大鼠脂肪肝的报道,但尚鲜见用于治疗人类脂肪肝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α-甘草酸二铵磷脂酰胆碱脂质复合物胶囊对照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商品名:易善复)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了解α-甘草酸二铵磷脂酰胆碱脂质复合物胶囊对人类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相关不良反应,为其在治疗脂肪肝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患者白细胞介素6和自身免疫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44例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6(IL-6)活性水平及其与血清抗肝细胞膜脂蛋白(LSP)浓度、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复制指标的关系。主要发现重型肝炎、慢活肝患者的IL-6活性水平和抗LSP浓度明显增高(P<0.01),慢迁肝、急性肝炎患者则无明显改变(P<0.05),IL-6活性水平与抗LSP浓度呈正相关(P<0.01)。IL-6活性水平与HBV-DNA及HBeAg呈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