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2篇
综合类   6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肝包虫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附8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肝包虫病的CT表现,提高CT诊断肝包虫病重要性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对86例肝包虫病进行了CT扫描,60例做了增强扫描,75例行B超检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86例肝包虫病,其中细粒棘球蚴74例,泡状棘球蚴12例。这两种类型的肝包虫病各有其典型的CT征象,应用CT扫描不仅能早期诊断,而且可以反映出各种合并征的病理形态改变。为手术提供可靠依据。本组CT扫描诊断准确率为98.8%。B超诊断准确率为89.3%。结论:CT扫描对于诊断肝包虫病是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在后循环动脉狭窄治疗中应用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和疗效性.方法 经常规造影证实椎动脉狭窄者30例,接受支架置入治疗者19例.局麻或全麻下经右股动脉以Seldinger技术置入6 F导管鞘,在相应导丝辅助下使导引导管进入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血管造影后沿导引导管插入0.014英寸、300 cm或205 cm导丝至狭窄远端,经此微导丝交换置入相应规格球囊扩张式CypherTM支架(10例)或TAXUSTM支架(9例).结果 1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死亡和并发症,置入支架贴壁良好,血流明显改善,狭窄远端分支血管(小脑后下动脉等)充盈明显改善,狭窄率由原来的平均87.5%降至平均5.2%.15例表现为眩晕症状的患者术后症状消失12例(80%),改善3例.表现为共济失调的6例患者术后共济运动基本正常4例,明显改善2例,表现为小脑性语言障碍的1例患者术后明显改善.完成至少1次造影随访的患者15例,经DSA证实无再狭窄发生.所有患者门诊随访,最长18个月.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在后循环动脉狭窄的治疗中安全、有效,在短期内能防止术后再狭窄,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临床资料 我们中心自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对经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等筛查的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供血不足和脑梗死的132例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出的阳性率高达82.58%(109/132),脑梗死患者中有8例伴发未破裂动脉瘤。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6.8岁。  相似文献   
5.
双C臂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评价双C臂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正、侧位和各种斜位及三维旋转造影,并进行三维重建。在工作站上寻找显露动脉瘤最佳视角,利用系统的自动定位功能使双C臂机架自动转到最佳工作角度,在此工作角度栓塞动脉瘤。结果在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检出动脉瘤,其中微小动脉瘤1例,动脉瘤小泡(动脉瘤壁上的小阜)4例(6个动脉瘤小泡)。选择栓塞治疗的6例患者中5例致密填塞,再次造影动脉瘤小泡不显影,1例次全填塞,微小动脉瘤未予治疗,另1例选择手术治疗。结论双C臂三维DSA有助于发现颅内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动脉瘤小泡,能为动脉瘤栓塞治疗提供最佳的工作角度,使动脉瘤的栓塞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我们中心自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对经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等筛查的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供血不足和脑梗死的132例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出的阳性率高达82.58%(109/132),脑梗死患者中有8例伴发未破裂动脉瘤.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6.8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药物洗脱支架在椎动脉狭窄中的初步应用。方法 应用CYPHERTM 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 1例。结果 患者表现为发作性眩晕伴左侧肢体活动不利 ,头颅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正常 ,DSA为右椎动脉起始部有一长 4 .6mm 90 %以上狭窄 ,狭窄远端动脉直径 2 .6mm ,右椎动脉开口处造影时右小脑后下动脉 (PICA)充盈欠佳 ,基底动脉未显影 ;左椎动脉造影时亦未见右PICA充盈。术前准备后置入 2 .75mm× 13mm球囊扩张式Cypher支架 ,再造影见狭窄消失 ,右PICA充盈良好 ,基底动脉显影。常规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 ,已随访 1个月 ,未再有眩晕、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发作。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在椎动脉的成功应用 ,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手段 ,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8.
正常人膝关节软骨MR成像和软骨重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正常人膝关节软骨的MR成像和软骨三维重建方法 ,为临床诊治关节软骨病变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 使用Philips 1.0T磁共振成像仪对 2 0例志愿者行软骨序列扫描 ,然后进行三维软骨重建。 结果 软骨序列及软骨重建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软骨的结构 ,关节软骨在SE序列上显示为 3层结构 ,在SPIR/ 3D/FFE/T1WI上最多显示为 4层结构 ,重建后的软骨像具有立体直观的效果 ,并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结论 软骨MR成像和软骨重建能清晰显示膝关节的软骨结构 ,可为临床对骨关节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病例1 男,46岁,2005年3月10日10时突发左侧肢体无力,逐渐加重,当天下午2时到同济大学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心急诊。既往有高血压史2年,否认糖尿病史。入院时血压170/100mmHg,脉搏800次/min,呼吸18次/min,神志清楚,左侧轻度中枢性面神经瘫痪,仲舌居中,左上肢肌力0级,下肢1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分。发病后6h行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美国Marconi 1.5T EDGE ECLIPSETM)检查,示右侧枕叶陈旧性梗死,弥散加权成像(DWI)、T1、T2加权成像(T1W1,T2W1)未示脑干异常,见图1a~1c。影像学结果不能解释临床症状。按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在子宫肌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导管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 3例子宫肌瘤 ,采用双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和栓塞治疗 ,栓塞剂为聚乙烯醇 (PVA)和明胶海绵。 67例栓塞后随访资料完整 ,并对造影所见、治疗后反应、症状变化和肌瘤大小改变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造影表现为子宫动脉增粗、扭曲及肿瘤染色。治疗后数月内月经增多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肌瘤均有缩小 ,肌瘤缩小程度随时间延长而显著。结论 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对控制症状、缩小肌瘤体积有显著作用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