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目的 针对基于AI技术的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候多标签分类中存在标签关联性差、泛化性能低等问题,提出构建一种集成神经网络模型来实现RA中医证候分类,并探究其中的特征重要性和风险因素,为R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文提出一种集成神经网络模型实现RA中医证候分类。该模型采用一种基于多层神经网络的基分类器提取临床RA多标签样本的深层特征,增强RA特征区分度,根据协方差理论衡量标签相关性,调节分类器链的输入空间,减少RA错误信息传播和冗余度,采用集成学习方法减小分类器链中不合理标签序列对RA特征分类的影响。结果 该模型在10折交叉验证性能参数中表现出优秀的性能,其中汉明损失、1-错误率、准确率和F1值分别为0.0036、0.0248、97.52%、99.18%。与其他常用多标签分类器相比,该模型的性能更为优秀具有更好的分类性能。此外,本文分析了RA中医证候特征重要性,并挖掘了潜在的风险因素。结论 基于集成神经网络模型的RA中医证候分类器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和效率,对于RA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益气活血养阴方药对实验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养阴方药对实验性大鼠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心衰组、心衰加益气组、心衰加活血组、心衰加益气活血养阴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用盐酸阿霉素尾静脉注射造模,1/5d,共3次,注药完毕后,成功模型灌胃给药,3 w后进行测定平均动脉压(MAP)、左室内压峰值(LVSP)、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 dp/dtmax)及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结果益气方药、活血方药对大鼠心力衰竭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全方治疗优于拆方。结论益气活血养阴方药具有治疗大鼠心力衰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疗慢性痛风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失调是慢性痛风发病和反复不愈的关键因素,强调调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提出调理脾胃、综合治疗为治疗慢性痛风之大法;同时不忘补肾,重视活血祛瘀、化痰散结,使邪去正安。并佐以中药外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参附芎泽注射液对压力超负荷大鼠血流动力学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参照Ohkusa等介绍的方法复制腹主动脉缩窄大鼠模型.左心室插管术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S-P免疫组化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1-2和Bax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左室内压力峰值(LVSP)、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LVdp/dtmax)及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 LVdp/dtmax)下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升高;Bcl-2蛋白表达光密度值(OD值)减少、Bax蛋白表达OD值增多.参附芎泽注射液组与模型组相比,LVSP、±Lvdp/dtmax升高,LVEDP、SBP、DBP降低;Bcl-2表达明显增多而Bax的表达减少,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与依那普利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参附芎泽注射液对压力超负荷大鼠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抑制左心室心肌细胞凋亡,提高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切入点仍不明确,制订中医、西医普遍认可、融合的诊疗方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明确中医、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优势病种和优势环节,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起风湿领域中医优势病种青年沙龙研讨会(以下简称风湿优势病种青年沙龙),以广泛涵盖中医、西医风湿领域专家的研讨小组为主体,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研讨两种形式,充分探讨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优势,明确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初步形成一致意见,为制订出中医西医普遍认可、融合的诊疗方案提供基础。风湿优势病种青年沙龙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结合现代医学方法、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循证医学研究,为践行“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指导思想提供客观临床证据;要以“四个互”为要求,即语境互通、学理互释、标准互证、手段互融,要着重解决难治性风湿病;在优势病种和优势点上,本文介绍达成广泛共识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纤维肌痛综合征等6种优势疾病的21个优势环节。本研究为风湿病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供参考,为临床实际诊疗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杜婧  王少兰  韩曼  于远望 《陕西中医》2020,(11):1673-1677
孕烷X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PXR)是核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可被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激活。PXR通过诱导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在肝脏、肠道、皮肤和血管内皮中发挥重要的解毒作用。此外,PXR还具有调节糖脂代谢、胆固醇代谢、胆红素和胆汁酸代谢、免疫炎症反应等功能。研究证实,PXR已被公认为多种炎症性疾病的有效药物干预靶点,如炎性结肠炎、坏死性肠炎、肝炎、皮炎、糖尿病等。多种中药或其活性成分可以作为PXR受体激动剂通过核因子B(NF-κB)和尾部相关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通路干扰炎症反应,如虎杖、木蝴蝶、黄芩、黄连、丹参、白芷、人参、香附、五味子、高良姜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PXR调节炎症反应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中药激活PXR干预炎症反应的机制,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脊髓水平5-羟色胺受体参与谷氨酸微注射激活延髓外侧网状核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调控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缓激肽组、缓激肽+谷氨酸组、缓激肽+麦角新碱组、缓激肽+谷氨酸+麦角新碱组、缓激肽+谷氨酸+溶媒组.谷氨酸微注射于延髓外侧网状核,联合鞘内注射,观察心包内缓激肽诱发大鼠心脏-躯体运动反射的变化,该反射以背斜方肌肌电(EMG)为观测指标;同时观察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结果 (1)与缓激肽组相比,鞘内注射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麦角新碱对EMG活动无影响,然而,谷氨酸微注射激活延髓外侧网状核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了心包内缓激肽诱发的EMG活动;同时,脊髓背角c-Fos表达显著减少(P<0.05);(2)与缓激肽+谷氨酸组相比,鞘内注射麦角新碱后,部分反转了化学激活延髓外侧网状核对EMG活动的抑制作用;同时,脊髓背角c-Fos表达增加(P<0.05).然而,鞘内注射溶媒后,心包内缓激肽诱发的EMG活动与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水平的5-羟色胺受体参与了延髓外侧网状核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抑制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危重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中住院早产儿营养摄入和体重增长情况,以期对临床上早产儿早期的营养支持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从我院NICU出院的53名早产儿,按出生体重分为体重≤1500g组和体重〉1500g组,计算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的平均时间;体重开始增长的日龄;静脉营养时间;比较出生及出院时体重百分位数。结果53例早产儿均出现程度不同的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1500g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较长,体重开始增长日龄较晚,静脉营养时间较长,与〉1500g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出生时体重低于第十百分位的占37.7%,而出院时达到64.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产儿在出生后早期容易出现生长发育落后,加强营养支持,出院后有必要续惯治疗,以完成追赶性生长。  相似文献   
9.
周新尧  韩曼  肖红  姜泉 《北京中医药》2019,38(10):1020-1023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侵袭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病程特点为活动期和缓解期交替出现,各期表现独具特征,分期辨证论治可显著提高针对性。病证结合、分期论治可扼要概括为:早期风寒湿、活动期湿热瘀、缓解期正虚邪实;再结合患者特定情况辨证治疗,可使治疗方案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备。具有较强临床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曼  刘喜明 《辽宁中医杂志》2010,(10):2073-2076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全球一体化,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已成为当今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多种慢性疑难疾病的共同土壤。目前西医学主要针对某一组分进行控制,而中医立足整体,针对重点,兼顾全局,MS更符合中医的思想。探讨MS的中医病因病机,深化对该病的认识,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寻求防治对策,对于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重大疾病中的优势,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