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3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卵巢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因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确诊时多为晚期,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已显示雌激素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而且在卵巢上皮肿瘤的病程进展中起重要作用,雌激素主要通过雌激素受体(ER)启动一系列的信号传导途径.因此,ER是雌激素与卵巢癌间的重要桥梁,对ER的研究有助于指导卵巢癌的临床治疗,就卵巢癌中ER自身状态及细胞因子对其影响综述.  相似文献   
2.
雌激素上调LRP16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鉴定LRP16基因的表达调控途径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对LRP16基因进行启动子序列顺式作用元件和信息学角度的SAGE(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谱分析,提示雌激素对其可能具有转录调控作用。为证实这一作用,构建了LRP16基因启动子序列(2.6kb)调控的荧光素酶报告子(pS0),并与雌激素受体α和β(ERα,ERβ)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COS-7和MCF-7细胞,加入雌二醇(β-E2)培养,lueiferase assay方法测定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报告子pS0与ERα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细胞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较非共转染组及pS0/ERβ表达载体共转染组显著升高,并且在两种细胞中的升高幅度接近。结论:LRP16是受雌激素调控的一个新识别的靶基因,具体调控途径由雌激素变构激活的ERα直接介导,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4.
5.
端粒酶逆转录酶激活脐静脉内皮细胞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源性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能否激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端粒酶活性 ,为建立体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奠定基础。方法 用逆转录病毒转染法 ,将编码hTERT片段逆转录病毒载体与VSV G共转染 2 93 GP2 细胞 ,产生病毒上清液 ,感染原代分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 ,以嘌呤霉素筛选。观察细胞生长曲线、第Ⅷ因子、CD34、β 半乳糖苷酶染色、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等指标。 结果 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培养至 30代的转染细胞生长速度基本与原代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一致但快于原代培养传至第 10代内皮细胞 ;RT PCR结果转染细胞有特异扩增 ;衰老指标 β 半乳糖苷酶染色显示转染后细胞胞浆内着染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第 10代内皮细胞。结论 外源性hTERT转入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可重现其端粒酶活性 ,从而阻止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老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热断层成像技术(TTM)应用于乳腺癌裸鼠模型扫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既往实验中用逆转录病毒介导RNA干扰的方法,已构建的能不同程度抑制人的乳腺癌细胞MCF7中LRP16基因表达的两株细胞pL374/MCF7(抑制率90%)和对照细胞系pGFPi/MCF7(阴性);选取BALB/c雌性裸小鼠共20只,随机分为两组,10只/组。分别接种pL374/MCF7及对照细胞系pLGFPi/MCF7。接种细胞6周后,用TTM观察裸鼠成瘤情况。将20只裸鼠处死,解剖观察,取形成的小结节和相应的肺组织进行HE染色。结果TTM值异常升高的裸鼠有13只。11只裸鼠有≤3mm小结节。HE结果显示,以上11只裸鼠体内形成的小结节为阳性肿瘤组织,4只肺部组织显示有阳性肿瘤细胞。TTM值异常升高与HE染色阳性高度相关。结论TTM技术可能在肿瘤的动物模型研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嵌合抗原受体(CAR)修饰的T细胞(CAR T)因为具有对肿瘤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征而在B细胞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缓解率,其颠覆性的抗肿瘤效果使得抗CD19的CAR T细胞产品迅速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为难治性患者提供了新的有效治疗手段。尽管CAR T治疗在B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取得了初步成功,但CAR T细胞的广泛应用仍面临着重大挑战,包括与治疗相关的毒性、CAR T治疗后的较高复发率及在其他恶性血液肿瘤中的有效率局限。在这里,我们重点回顾了CAR T疗法针对恶性血液肿瘤的重大进展,讨论面临的挑战以及展望未来CAR T在血液肿瘤领域里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分化抑制因子2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化抑制因子2(Id2),属于螺旋-环-螺旋(HLH)蛋白家族的Id家族成员,负调控bHLH转录因子的活性。自1990年发现以来,在肿瘤细胞增殖、分化、侵袭等方面研究不断深入,现已成为研究细胞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研究I(i2不仅可以为人类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科学依据,还可以为靶向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