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7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用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在细菌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9种常见的细菌,采用通用引物对细菌的16S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产物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并以标准菌株为对照.结果一对引物扩增产物SSCP图谱各细菌之间难以区别;两对引物扩增产物SSCP图谱条带数目、相对迁移率及条带之间的间距存在明显,可相互区别;3种细菌的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的SSCP图谱完全一致.结论采用针对16SrRNA的通用引物PCR-SSCP技术以标准菌株为对照可方便快捷地检测细菌.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菌株类型与儿童胃粘膜炎症程度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菌株类型与儿童胃粘膜炎症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134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血清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抗体,对幽门螺杆菌进行分型,并观察胃粘膜病理变化。结果CagA、VacA抗体总检出率分别为85.07%(114/134例)、91.04%(122/134例),检出幽门螺杆菌I型菌株113例,Ⅱ型菌株11例,中间型菌株10例,各型菌株感染引起胃粘膜中重度炎症分别为100例(88.50%)、5例(45.45%)、5例(50.00%),I型菌株与II型菌株、中间型菌株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c=20.05,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菌株类型与儿童胃粘膜炎症程度有关,I型菌株能引起较重的胃粘膜炎症。  相似文献   
3.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需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检验与分析能力,但受条件限制,部分实验教学无法开展,导致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虚拟仿真技术具有突破现实条件限制,模拟真实环境的特点。为此,本研究设计并建立了HIV感染免疫诊断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并应用于教学。通过本项目开展混合式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强化了生物安全意识、规范检测流程,形成了过程性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探讨不同方法检测乙肝“两对半”中s系统和e系统存在的双阳性情况。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检测后s系统或e系统双阳性的标本 315例 ,随机抽取部分用放射免疫分析 (RIA)和电化学发光分析 (ECLIA)对其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M)的检测。RIA检测s系统、e系统双阳性率分别为 31.82 %、3.37% ,ECLIA分别为 17.6 5 %、9.0 9%。经χ2 检验分析 ,s系统和e系统检测中放射免疫分析和ECLIA差异无显著性 (P =0 .4 6 4、P =0 .342 )、ELISA和ECLIA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ELISA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中s系统和e系统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L-18、IL-4和IFN-γ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1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IL-4和IFN-γ的水平。结果SLE组IL-18(191·82±110·24)pg/ml、IL-4(52·15±18·30)pg/ml较正常对照组IL-18(66·62±19·80)pg/ml、IL-4(32·36±5·50)p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SLE患者IL-18(264·71±79·33)pg/ml、IL-4(61·19±16·00)pg/ml与非活动组IL-18(90·86±49·63)pg/ml、IL-4(39·64±13·53)pg/ml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IFN-γ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SLE组IL-4与IL-18呈正相关(γ=0·524,P=0·003),而IL-18与IFN-γ以及IL-4与IFN-γ间无相关性。结论IL-18、IL-4水平与疾病活动性有关,可作为判断疾病疗效的监测指标。IFN-γ在各组间无明显变化,可能与IL-4与IL-18等细胞因子之间的拮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抗核小体抗体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评价抗核小体抗体(Anu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0例SLE患者、20例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及25例健康人血清中抗双链DNA(dsDNA)抗体,用德国IMTEC公司抗核抗体谱线性印迹法检测AnuA、抗SmD.、抗组蛋白抗体。结果:AnuA、抗组蛋白、抗SmDl、抗dsDNA抗体在SLE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2.0%、32.0%、82.0%、44.0%。特异性分别为90.0%、85.0%、85.0%、100%,诊断效率分别为77.1%、48.6%、82.9%、60.0%。C3、C4在SLE中AnuA阳性组和AnuA阴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免疫球蛋白在SLE中AnuA阳性组和AnuA阴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nuA与SLE的活动性相关;AnuA在SLE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效率高,尤其适用于诊断抗组蛋白、抗dsDNA抗体阴性的SLE。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IL-10、IL-12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3例CMV肝炎患儿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IL-10、IL-12的水平。结果CMV肝炎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治疗有效组治疗后除CD8^+外各项均有显著性改变。结论T细胞亚群、IL-10、IL-12共同参与婴儿CMV肝炎的发病,对预测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菌株类型与儿童胃窦黏膜炎症程度及H.pylori定植密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134例H.pylori感染患儿血清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抗体,对H.pylori进行血清学菌株分型,并行胃镜检查,取胃窦黏膜经HE及改良Giemsa染色后观察胃窦黏膜炎症程度及H.pylori定植密度。结果CagA、VacA抗体总检出率分别为85.07%(114/134)、91.04%(122/134),检出H.pyloriⅠ型菌株113例,Ⅱ型菌株11例,中间型菌株10例,各型菌株感染引起胃窦黏膜中重度炎症分别为100例(88.50%),5例(45.45%),5例(50.00%),差异有显著性(H=20.048,P=0.000);110例胃窦黏膜检有H.pylori,其中H.pylori定植密度“ ”63例(57.27%),“ ”32例(29.09%),“ ”15例(13.64%),H.pylori各型菌株患儿胃窦黏膜H.pylori定植密度无明显差异(H=1.366,P=0.505)。结论H.pylori菌株类型与儿童胃窦黏膜炎症程度有关,而与H.pylori定植密度无关,Ⅰ型菌株能引起胃窦黏膜较重的炎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血清抗SmD1、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双链DNA(dsDNA)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0例SLE患者、14例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及20名健康人血清抗dsDNA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抗SmD1、AnuA用德国IMTEC公司抗核抗体谱线性印迹法检测。结果SLE患者单项检测抗dsDNA、抗SmD1、AnuA的阳性率分别为42.5%、80.0%、72.5%,三者联合检测后的阳性率为87.5%,诊断效率为85.2%。结论抗SmD1、AnuA、抗dsDNA联合检测提高了诊断SLE的敏感性和诊断效率,可避免因单项检测出现的漏诊情况,对SLE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与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种类以及胃粘膜炎症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88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46例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儿血清CagA抗体.结果 CagA抗体总检出率为85.1%,在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患儿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4.1%与87.0%,两者差别无显著性意义(X2=0.20,P>0.05);胃粘膜中重度炎症患儿血清CagA抗体阳性率为90.9%,轻度炎症患儿血清CagA抗体阳性率为58.3%,两者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4.00,P<0.01).结论 CagA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均有关,但不能作为区分Hp感染致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特异性标志物.CagA阳性Hp菌株感染能引起胃粘膜较重的炎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