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Bio-oss骨代材料和Bio-gide胶原膜的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治疗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牙槽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将24例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患者随机分为GBR组和对照组,GBR组12例,对照组12例。GBR组拔牙后行Bio-oss、Bio-gide引导骨再生术。对照组拔牙后常规处理拔牙创。分别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拔牙区域牙槽骨再生情况,邻牙远中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松动度及敏感度。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拔牙区域均存在牙槽骨再生,X线片显示,GBR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GBR组新骨形成量较多,牙周探诊深度减小,邻牙远中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减小。无邻牙松动和敏感病例,对照组新骨形成量较少,牙周探诊深度和邻牙远中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变化不明显,存在部分邻牙松动和敏感病例。结论联合应用Bio-oss骨代材料和Bio-gide胶原膜行引导骨再生术可促进拔牙区域牙槽骨再生和邻牙远中牙槽骨高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复合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胶原、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体(rhBMP-2/Co/PLGA)复合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效果。方法:在杂犬的第四前磨牙及第-磨牙颊侧部位,制备急性牙周组织缺损模型,将复合膜材料植入实验部位,设对侧为同体对照。术后8周处死动物,切取双侧下颌骨标本,行软x线照相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侧可见大量新生牙槽骨、牙骨质和牙周膜纤维形成;对照侧主要是牙龈上皮和上皮下结缔组织增生。结论:rhBMP-2/Co/PLGA复合膜符合GTR的要求,能够引导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3.
牙周组织再生要求牙周软组织和牙周硬组织协调一致的增殖,牙周膜细胞(periocl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则是在牙周再生和新附着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主导作用的细胞类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胶原膜复合rhBMP-2对大鼠牙周组织缺损模型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于下前牙龈颊沟冠方1 mm处制备实验性牙周组织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胶原膜组(Co组)和胶原膜复合rhBMP-2组(Co/rhBMP-2组)。术后4、6和8周分批处死大鼠,取实验部位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Co/rhBMP-2组术后4周缺损区可见大量新生骨;6周新生骨充满缺损区;8周新生牙槽骨密度较高,根面有新生牙周膜和牙骨质样组织,未见牙龈上皮长入。Co组术后4周缺损边缘可见新骨形成;6周新生骨量增多,但尚未充满缺损区;8周根面有少量牙周膜和牙骨质样组织形成。对照组术后4周缺损边缘有少量新骨沉积;6周缺损边缘可见束状胶原纤维;8周切迹内仅有少量新生牙周组织形成,并有牙龈上皮长入。结论:胶原膜复合rhBMP-2既有引导作用,防止牙龈上皮长入,维持生长空间;又具有诱导骨形成作用,能促进牙周组织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6.
智齿(第三磨牙)牙冠周围的软组织炎性反应称为智齿冠周炎。常发生于18~25岁的青年,是常见口腔疾病之一。临床上以下颌智齿冠周炎多见。智齿冠周炎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智齿在萌出过程中,牙冠部分或全部被龈瓣覆盖,龈瓣与牙冠之间形成较深的盲袋,食物及细菌极易嵌塞于其内,因而导致智齿冠周炎的发生[1]。大学生正处于智齿萌出高峰阶段,智齿冠周炎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XIAP的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局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初步评价其表达水平是否可以作为预测口腔癌局部淋巴结转移新的靶基因。方法 收集40例原发口腔鳞癌标本及11例术后复发标本,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标本中XIAP蛋白的表达水平,评价其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等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40例原发口腔鳞癌标本中XIAP在细胞胞浆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及复发显著相关。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胞浆中XIAP的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局部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密切相关,可能是口腔鳞癌淋巴转移新的促进基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