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是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有研究发现,约80.0%的食管腺癌来源于BE[2],其中伴有高度不典型增生的BE(HGD-BE)发展为食管腺癌的风险性更高,一项荟萃分析[3]报道每年约有6.0%的HGDBE患者发展为食管腺癌,且HGD-BE患者未来5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disease,GERD)是最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之一,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高达10%~20%。虽然质子泵抑制剂(PPI)的问世对于GERD的治疗起到了突破性的进展,标准剂量的PPI治疗亦可使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缓解率和治愈率达到85%Ⅲ,但是随PPI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有研究学者发现约有10%-40%的患者对PPI治疗无效或症状不能彻底缓解Ⅲ。  相似文献   
3.
杨静  夏氢  陈龙平 《医学综述》2014,(15):2834-2836
目的评价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术患者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拟行纤支镜检查术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10 min内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后以0.42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拟行纤支镜检查术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10 min内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后以0.40.6μg/(kg·h)泵注维持麻醉,同时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μg/(kg·h);异丙酚组缓慢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后以40.6μg/(kg·h)泵注维持麻醉,同时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μg/(kg·h);异丙酚组缓慢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后以46 mg/(kg·h)泵注维持麻醉,同时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μg/(kg·h)。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后即刻(T1)、纤支镜进入声门即刻(T2)、纤支镜抵达隆突即刻(T3)、纤支镜检查完成即刻(T4)的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镇静评分(OAA/S)、苏醒时的呼吸道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麻醉医师和内镜医师对麻醉效果的满意评分,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不同时点的生命体征:T1、T2、T3、T4时点异丙酚组的血压均显著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T1、T2、T3时点异丙酚组的呼吸频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均显著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T1、T2时点异丙酚组的心率显著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OAA/S评分、麻醉医师对麻醉效果满意评分及术中体动和呛咳发生率右美托咪定组显著高于异丙酚组(P<0.05),VAS评分右美托咪定组低于异丙酚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用于纤支镜检查,麻醉醉效果满意,呼吸抑制少,术后镇痛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可拆卸钛夹联合橡皮圈辅助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合并憩室内乳头的困难胆管插管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10月因各种胆道疾病在该院行ERCP的8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困难胆管合并憩室内乳头初始行常规插管失败的127例患者,使用可拆卸钛夹联合橡皮圈辅助技术再次行胆管插管,观察患者胆管插管成功率、辅助后插管成功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困难插管患者127例(14.61%,127/869)。其中,14例合并有憩室内乳头的困难插管患者,经常规插管方法无法进入胆管,采用可拆卸钛夹联合橡皮圈的辅助技术再次进行胆管插管后,13例(92.86%)患者插管成功,插管时间(6.23±2.87)min,1例尝试数次仍未能进入胆管。术后2例发生高淀粉酶血症,1例发生轻度胰腺炎,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可拆卸钛夹联合橡皮圈的辅助技术用于合并有憩室内乳头的困难胆管插管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直径≥20 mm的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LST)并发出血、穿孔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病变直径≥20 mm且行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172例,根据术后是否并发出血或穿孔,将172例患者分别分为出血组(9例)和非出血组(163例)、穿孔组(14例)和非穿孔组(158例)。对入组患者并发出血、穿孔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发生率为5.23%,穿孔发生率为8.14%,手术时间≥120 min是ESD治疗直径≥20 mm结直肠LST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05,95%CI 0.051~0.822,P=0.025),高龄(OR=0.945,95%CI 0.897~0.996,P=0.035)及病灶纤维化(OR=0.105,95%CI 0.027~0.405,P=0.001)是ESD治疗直径≥20 mm结直肠LST发生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ESD治疗直径≥20 mm的结直肠LST过程中,手术时间≥120 min为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高龄及病灶纤维化会增加穿孔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国产食管pH胶囊与导管式24h食管pH监测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26例志愿者均先应用导管式24h食管pH监测系统检测食管酸反流,隔1d后再应用国产食管pH胶囊进行食管酸反流检测,48h后送回接收器;监测期间记录工作、饮食、活动、睡眠和不适症状等情况。食管pH胶囊检查结束12d后行胸片检查明确胶囊脱落情况。[结果]与导管式24h食管pH监测方法相比,食管pH胶囊监测方法对食管酸反流检测的敏感性为78.57%,特异性为91.67%,准确性为84.62%;食管pH胶囊监测方法主要不适症状为吞咽疼痛、胸骨后异物感,而导管式24h食管pH监测方法中,咽喉部不适、流涕和恶心较多见。食管pH胶囊监测方法对日常生活、饮食和运动的影响程度较小,生活满意程度较高。当需要重复检查时,更多的志愿者愿意选择应用食管pH胶囊监测方法。12d后食管pH胶囊的脱落率为96.43%。[结论]国产食管pH胶囊与导管式24h食管pH监测2种方法的有效性相当,但食管pH胶囊监测方法较导管式24h食管pH监测耐受性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膨式金属支架(SEMS)置入术改善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患者吞咽困难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纳入已失去手术机会或拒绝手术治疗的胃食管交界处腺癌伴吞咽困难患者48例,按患者意愿分为SEMS置入治疗组及不置入SEMS的对照组,记录SEMS置入过程中及之后1周的症状及不良反应,并于3、6、12个月对2组患者进行症状、辅助检查及生存状况随访。[结果]治疗组25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置入SEMS,在置入过程中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其中96.00%(24/25)患者置入支架后吞咽困难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23例经给予促动力药等治疗后,仅8.69%(2/23)症状稍改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个月、12个月的生存率治疗组分别为64.00%、48.00%,对照组分别为30.43%、0%,治疗组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21、0.000)。[结论]SEMS置入术是比较安全的治疗胃食管交界处腺癌吞咽困难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明显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导致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食管鳞癌并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2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5年。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概率法、t检验等分析所有可能导致患者在术后1年内死亡的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确定影响患者早期死亡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中的log-rank法对患者生存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9例中39例在术后1年内死亡(早期死亡组),其肿瘤的长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区域等与非早期死亡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88、12.042、16.202、6.685、15.654,均P0.05)。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发现肿瘤的长度≥4cm及淋巴结转移区域≥2个时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最主要的危险因素(OR=2.305、4.370,95%CI:1.090~4.876、1.510~12.653,均P0.05)。根据这2个主要危险因素进行生存率分析,发现有0个、1个、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0.5%、78.2%、46.1%。Log-rank统计学方法分析显示0个、1个、2个危险因素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77、29.019、5.981,均P0.05)。[结论]导致食管鳞癌患者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因素是肿瘤长度及淋巴结转移,因此对于存在肿瘤的长度≥4cm及淋巴结转移区域≥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术后有必要进行其他干预治疗如辅助放化疗等,以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老年直径 ≥ 30 mm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下表现,并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94例在该院行ESD治疗的直径 ≥ 30 mm结直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老年组( ≥ 60岁)49例,中青年组(30~59岁)45例。记录LST形态、部位、大小、ESD术后并发症、标本切除完整性、术后切缘情况和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整块切除手术。老年组结直肠LST的平均大小为(43.10±18.49)mm,中青年组LST的平均大小为(43.27±21.43)mm,两组病灶均以直肠多见,镜下类型以结节混合型(LST-G-NM)多发,两组病灶平均大小、LST分布及形态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老年组7例术中穿孔(14.3%),3例术后并发出血(6.1%),中青年组1例术中穿孔(2.2%),2例术后并发出血(4.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病理均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多见,老年组中1例切缘阳性(2.0%),中青年组5例切缘阳性(11.1%),两组术后病理及切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94例患者中86例完成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无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 老年结直肠大面积LST的内镜下表现与中青年患者相似,ESD治疗老年结直肠大面积LST安全、有效,且中远期效果与中青年患者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并比较全麻及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4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将其具体依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腰硬联合麻醉32例)和B组(气管插管全麻32例),对两组的麻醉效果、麻醉后不良反应以及血液动力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在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后即刻、切皮阶段以及拔出气管导管时等不同时段,A组的心率、血压与B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6,t=5.227,t=6.003;P<0.05);②A组的麻醉用药量、阻滞起效、麻醉效果以及阻滞完全时间4方面与B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7,t=4.956,t=7.328,t=6.887;P<0.05);③术后镇痛比较,A组要优于B组(x2=22.337,P<0.05);④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A组则显著低于B组(x2=15.321,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少,同时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可在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