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对72名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血BNP和CysC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e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分别进行测定。结果:大量蛋白尿组(UAER≥300mg/d)、微量蛋白尿组(30mg/d≤UAER〈300mg/d)和极微量蛋白尿组(UAER〈30mg/d)3组DN患者BNP和CysC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且BNP和CysC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呈显著正相关(r=0.519,P〈0.01和r=0.773,P〈0.01)。结论:BNP和CysC联合测定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胱抑素C检测对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对过敏性紫癜(HSP)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8名过敏性紫癜患者分别采用乳胶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PETIA)测定血清Cys C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e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采用氧化酶法测定血Scr水平,并与20例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Cys C水平随着UAER的升高而升高,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血清 Cys C 与 UAER、Scr 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5);UAER正常组和UAER异常组的血清Cys C异常率均显著高于Scr的异常率(P〈0.05,P〈0.01)。结论 血清 Cys C 的测定对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血浆BNP对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任  陈恺杰  钟巨斌 《河北医学》2010,16(4):419-421
目的:评估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对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70例肺炎患儿血浆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分析,并绘制出血浆BNP的工作特征(ROC)曲线,找出诊断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最佳临界点。结果: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单纯肺炎组(P〈0.01)及正常组(P〈0.01);BNP作为诊断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界点为105pg/mL,此时灵敏度为94.7%,特异度为85.5%,ROC曲线下的面积是0.832。结论:血清BNP是一个判断小儿重症肺炎是否合并心力衰竭较为可靠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水平变化对肝癌与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正常35例,肝硬化患者30例,肝癌患者60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血清TG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IGF-Ⅱ值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肝癌患者的TGF-α和IGF-Ⅱ两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肝硬化组(P<0.01),结论:血清TGF-α和IGF-Ⅱ可作为鉴别论断肝癌和肝硬化 辅佐性指标,联合检测AFP可提高肝癌阳性检出率。αⅡ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临床常用补肾活血药物。为探讨补肾活血中药五虎核归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 ,检测了 30例本症患者以五虎核归散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按照卫生部药政局颁发的《新药 (中药 )治疗腰腿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收集 30例均经腰椎 CT或 MRI检查确诊。其中男 1 7例 ,女 1 3例 ;年龄 2 0~ 30岁 7例 ,31~ 40岁 1 0例 ,41~ 50岁 7例 ,51~ 60岁 5例 ,60岁以上 1例。腰椎间盘向左后侧突出 1 3例 ,右后侧突出 1 1例 ,中央型突出 6例。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DM、IGT、IFG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 (FPG) <7.0mmol/L ,OGTT试验诊断糖尿病 (DM )、糖耐量减低 (IGT)及空腹血糖损害 (IFG)的价值。方法 挑选经体检确认FPG >7.0mmol/L人群作为观察对象 ,经馒头餐后 2h PG≥ 6.7mmol/L人员 ,施以OGTT ,根据 1999年WHO标准分为三组 :DM组、IGT组及IFG组。给每一组人员检查 2 4h尿微量白蛋白 (UmALB)。结果 DM、IGT及IFG男性检出率分别为 6.6%、10 .5 %及 5 .1% ,女性为 5 .1%、12 .5 %及 3 .3 % ,男性DM及IFG检出率高于女性 (P <0 .0 5 ) ,女性IGT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 (P <0 .0 1) ;2 4hUmALB ,FPG诊断DM组为 43 .2± 14 .3mg、OGTT诊断DM组为 3 0 .4± 15 .3mg、IGT组为 2 1.7± 8.5mg、IFG组为 7.7± 3 .6mg、正常对照组 7.5± 4.6mg ,DM组、IGT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IFG组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对于FPG <7.0mmol/L者 ,应以OGTT试验来筛查患者是否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相关性,及其检测对诊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180例HBsAg阳性血清标本进行HBV-LP和HBV-DNA的平行检测。结果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HBV LP含量与HBV-DNA拷贝数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85,P0.001);不同HBV-DNA拷贝数组别间HBV-LP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80例HBeAg阳性标本中,HBV-DNA阳性率为79.4%,HBV-LP的阳性率为83.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90例HBeAg阳性标本中,HBV-DNA、HBV-LP阳性率分别为94.4%(85/90)、95.6%(86/9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90例HBeAg阴性标本中,HBV-DNA与HBV-L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1.1%(37/90)、77.8%(70/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V-LP是判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可靠指标,尤其是HBeAg阴性患者体内病毒复制及预后判断良好的血清学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普乐可复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恺杰  唐群业 《河北医学》2005,11(7):626-628
目的:评价普乐可复(FK506)对肾移植患者免疫抑制作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0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普乐可复组(n=35):主要用药为普乐可复+硫唑嘌呤(Aza)+泼尼松(Pred);环孢素A(CsA)组(n=35):主要用药为CsA+Aza+Pred。结果:观察6个月,普乐可复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0,而CsA组有9例(25.7%)发生急性排斥反应(P<0.05);普乐可复组的肝毒性和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均比CsA组低(P<0.05);普乐可复组有3例(8.6%)发生高血糖反应(P>0.05)。结论:普乐可复在肾移植中排斥发生率低,毒副作用小,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血中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的水平,并与其他生化指标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定量检测213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NT-proBNP的水平,并同时检测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等生化指标.结果 心血管疾病患者组血清NT-proBNP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不同心血管疾病患者组间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心血管疾病组血清NT-proBNP水平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显著上升(P<0.001).心血管疾病各组间NT-proBNP水平与生化指标MYO、cT-nl及CK-MB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NT-proBNP水平的升高在心功能改变早期、不同心血管疾病以及预后均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它是评价心功能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陈恺杰  揭育丽  黄兴端 《河北医学》2009,15(9):1058-1060
目的:探讨前列腺疾病患者血清硫酸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DHE-AS)水平的变化及其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95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DHEAS,以及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及总睾酮(total teslen,TT)水平。结果:前列腺增生组和前列腺癌组患者血清中DHEAS和T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列腺癌组患者血清中DHEAS和TT的水平又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而前列腺增生组和前列腺癌组患者血清中TPS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则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前列腺增生组和前列腺癌组患者血清中DHEAS水平与TPSA的水平呈负相关(r=-0.619,P〈0.05),与TT水平呈正相关(r=0.571,P〈0.05)。结论:DHEAS在前列腺癌的发病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其在前列腺癌发病中的确切作用机制及是否为前列腺癌发病的独立因素抑或通过其它危险因素引起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