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  选取研究纳入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入住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九二〇医院,不伴有神经症状的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患者,接受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PFV组)或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结果和影像学参数及远期并发症。  结果  术后PFV组伤椎前缘高度和局部Cobb角恢复显著优于PKP组(P < 0.001)。术后1周VAS评分和ODI值评分PKP组均优于PFV组(P = 0.03)。PFV组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1例(4%),钉棒内固定松动2例(8%)。PKP组4例(18%)术后发生严重后凸畸形,2例出现神经症状,行2次手术治疗。  结论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手术治疗,PFV和PKP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PKP适用于单椎体且脊柱矢状面无明显改变的患者,而PFV更适用于脊柱矢状位明显改变的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种沉浸式虚拟现实游戏是否减少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方法  在这项随机对照试验中,实验组(n = 40)的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在沉浸式虚拟现实游戏中进行一段时间锻炼,对照组(n = 40)在非虚拟现实游戏的情况下进行了相同的锻炼。探讨虚拟现实分散注意力在锻炼期间和之后是否具有镇痛作用,进一步研究疼痛恐惧、灾难性疼痛和初始疼痛强度是否削弱虚拟现实的镇痛效果。  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组间疼痛强度为主效应,时间和疼痛强度有交互作用,在练习中思考疼痛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32.26±12.32);对照组(51.21±17.18);t80 = 5.80,P < 0.001],在运动期间(Cohen’s d = 0.86)和运动后(Cohen’s d = 0.46)均有镇痛作用。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疼痛恐惧,灾难性疼痛和初始疼痛强度均存在主效应,但对思考时间没有交互作用(所有P < 0.05),认为不影响虚拟现实分散注意力的镇痛效果。  结论  虚拟现实分散注意力诱导痛觉减退有成效。表明沉浸式虚拟现实游戏可以用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在锻炼过程中的疼痛缓解,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病灶截骨清创、置管冲洗治疗合并骨缺损的Cierny—MaderIV型慢性胫骨骨髓炎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9例Cierny—Mader1V型慢性胫骨骨髓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3例,女6例;年龄8~54岁,平均33.8岁。清创并于病灶处截骨,采用2/3环外固定支架固定,于胫骨远或近干骺端截骨进行骨搬运,本组患者2处截骨11例,近端截骨21例,远端截骨7例,术后3~5d于截骨端起始进行骨搬运,速度为0.5~1.0mm/d,中后期根据骨折愈合及疼痛情况调整骨搬运速度,术后每2周摄x线片观察骨搬运情况,并及时调整。患者搬移时间为50~130d,平均62.4d。结果39例患者术后获11~49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软组织缺损创面全部愈合,骨髓炎无复发。32例患者骨断端、延长区一期愈合,5例患者出现骨断端不愈合,2例患者出现骨延长区成骨不良,上述7例患者经二期植骨术后骨折愈合。5例患者发生对合不良,其中4例经及时调整后对合良好;1例无法调整,行断端植骨术后愈合。7例患者出现踝关节跖屈畸形,背伸障碍,其中5例予以功能锻炼后好转;2例功能锻炼效果不佳,拒绝手术松解,残留踝关节功能障碍。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针道感染,其中1例因感染重予以拔除克氏针,局部麻醉下更换克氏针好转;其余均经加强换药好转。结论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病灶断端大段截骨可有效治疗Cierny—Mader Ⅳ型慢性胫骨骨髓炎。但由于多种并发症的存在,应在充分了解Ilizamv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该技术,同时加强术后宣教和护理,定期随访,可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躯体牵涉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我科住院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41例存在躯体牵涉痛,其中男8例,女33例;年龄64~91岁,平均(75.5±5.5)岁。根据躯体牵涉痛的部位分为A~E型,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41例OVCF患者根据躯体牵涉痛部位分型,A型20例,B型7例,C型6例,D型3例,E型5例。所有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各分型之间比较术前VAS及OD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及ODI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躯体牵涉痛在OVCF患者中较为常见,A型是最为常见的类型,D型和E型较为少见。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OVCF可有效缓解躯体牵涉痛。  相似文献   
6.
DCs和NSPCs共培养促进NSPCs增殖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体外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对神经干/前体细胞(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NSPCs)增殖的影响,初步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在DCs调控NSPC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是否采用Transwell小室将DCs和NSPCs共培养分为分隔培养(DCs/NSPCs组)和混合培养(DCs+NSPCs组),ELISA法测定DCs组、NSPCs组、DCs+NSPCs组、DCs/NSPCs组共培养48 h上清中的NT-3的含量。为观察NT-3在DCs调控NSPCs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成球法检测NSPCs组、NSPCs/DCs+K252a组、NSPCs+DCs组、NSPCs+NT-3组的NSPCs增殖,免疫细胞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NSPCs表面酪氨酸激酶受体C(TrkC)的表达。结果 ELISA实验结果显示,Transwell共培养48 h上清NT-3的含量,NSPCs/DCs组较DCs组和NSPCs组明显升高(P<0.05)。镜下观察、测量结果显示NSPCs/DCs组和NSPCs+NT-3组神经球数量增多,平均直径明显增大(P<0.05)。免疫细胞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NSPCs+DCs组和NSPCs+NT-3组中NSPCs的TrkC表达较NSPCs组和NSPCs/DCs+K252a组高(P<0.05)。结论体外DCs与NSPCs共培养,促进NSPCs增殖、NT-3的分泌及TrkC的表达,NT-3可能是通过TrkC受体参与NSPCs增殖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治疗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脊髓损伤治疗主要包括移植外源性神经干/祖细胞(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NSPCs)和激活内源性NSPCs。移植外源性NSPCs治疗脊髓损伤面临细胞来源受限、伦理道德、移植细胞的存活等问题。内源性NSPCs治疗脊髓损伤,面临如何促使内源性NSPCs的激活、增殖、迁移、分化、转归等问题。本文就内源性NSPCs及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经皮椎弓根螺钉与传统开放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0年12月20日至2015年1月31日入住骨科86名胸腰椎骨折患者, 患者年龄15~56岁之间, AO分类A3型胸腰椎骨折不伴有神经症状, 接受经皮椎弓根螺钉的微创手术治疗或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比较2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伤椎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情况。结果 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 住院时间均优于开放组;术后2组间VAS评分及ODI值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远期随访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间伤椎局部Cobb角无统计学意义;椎体前缘高度复位丢失有统计学意义, 微创组显著大于开放组 (P<0.05) 。结论经皮椎弓根钉能有效地治疗A3型胸腰椎骨折, 出血少, 创伤小, 恢复快, 远期临床疗效满意, 尤其适合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传统开放和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66例,女60例。年龄25~56岁,平均(41.87±7.31)岁。根据手术入路分为经皮组、传统开放组和肌间隙组,比较三组临床相关资料。结果经皮组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 < 0.05),但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明显增加(P < 0.05)。传统开放组较肌间隙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前者出血量明显增加[(235.95±52.27)ml vs.(92.33±24.46)ml](P < 0.05)。本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4±2.0)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不良事件。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明显改善(P < 0.05)。术后1周,经皮组和肌间隙组 VAS、ODI优于传统开放组(P < 0.05),前两组间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皮组ODI优于肌间隙组(P < 0.05)。三组VAS和ODI逐渐改善,术后3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患者伤椎前壁高度和后凸Cobb’s角明显改善(P < 0.05),术后各时间节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经皮和椎旁肌间隙入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较传统开放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早期恢复快等优势,其中经皮入路尤为明显,但其术中透视频繁且用时较长。三种术式在远期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儿童颈椎间盘钙化(Cervical Disc Calcification In Children,CDC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自限性疾病.1932年Lyon首次报道了CDCC病例,迄今为止文献上报道很少,原因主要是:由于本病症少见,临床往往对此缺乏正确认识而致漏诊;约10%的患者无症状;钙化灶小或病变轻,影像学检查无法发现.Girodias等[1]对国外文献中近400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CDCC平均发病年龄为7岁,70%在5~12岁之间;男女比例为54:46,无明显性别差异;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白种人多见,黑人和亚洲人罕见.1982年张之虎首先报道第1例CDCC至今约200例报道,年龄为2~13岁,男女比例1.8:1 [2].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发生于髓核,呈单发盘状、团块或多发碎块样钙化.CDCC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还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拟就CDCC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