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发生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生殖中心2001年6月~2008年10月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后42例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有779个周期获得妊娠,42例为异位妊娠(5.39%),其中宫内宫外同时妊娠10例(23.81%),异位妊娠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既往发生宫外孕的比率较高、HCG日内膜平均厚度较薄、移植过程困难比率高。结论:既往宫外孕发生史、HCG日内膜厚度、移植过程困难可能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发生异位妊娠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获卵数对长方案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获卵数对长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2007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生殖中心行长方案IVF-ET治疗的1 161对不孕夫妇的1 389个获卵周期。按获卵数分为5组:A组(≤5个),B组(6~10个),C组(11~15个),D组(16~20个),E组(≥21个)。Logistic回归分析获卵数对临床妊娠及累积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获卵数与年龄成负相关(r=-0.267,P<0.001);Logistic回归排除年龄因素的影响后,A、E组的临床妊娠率较C组明显下降,OR=0.33,0.51,P<0.05;累积临床妊娠率由A组至D组逐渐升高,D组最高为46.3%,E组略有下降,A、B组相对于C组的OR值分别为0.25和0.70,P<0.05。D、E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长方案IVF中获取中等数量的卵子能获得最佳的临床妊娠率和累积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结合辅助生殖技术对出生婴儿的体格和精神运动发育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利用现代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出生的329例婴儿列为实验组,并对其家长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另选取同期出生的254例自然妊娠婴儿列为对照组.随访至24月龄,对2组婴儿出生时的体格状况及随访期的精神运动发育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2组相比,实验组婴儿出生时的身长、体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期入住NICU等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2组的精神运动发育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24个月内的ART婴儿精神运动发育正常,但其还存在着较多的体格不利因素,因此临床上应在结合心理干预的基础上予以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获卵数多于20个的患者行新鲜周期胚胎移植与全部胚胎冷冻,其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和临床结局的差异。方法:收集体外受精或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治疗且获卵数多于20个的260例患者共277个周期,分为新鲜周期移植组(A组)244个周期和全部胚胎冷冻组(B组)47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临床结局及OHSS发生率。结果:B组窦卵泡数、HCG注射日雌二醇水平、获卵数、受精数、冷冻胚胎数、可利用胚胎数上明显高于A组(P〈0.01或0.05),A组患者hCG注射日hCG剂量高于B组(P〈0.01)。两组解冻胚胎移植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累计妊娠率高于B组(P〈0.05)。A组的OHSS发生率、中重度OHSS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B组迟发型OHSS者比例低于A组(P〈0.01)。结论:IVF-ET中获卵数多于20个的患者,取消新鲜周期胚胎移植行全部胚胎冷冻可减少迟发型OHSS发生率,但临床妊娠率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胚胎培养液氨基酸浓度与胚胎移植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对30例接受IVF-ET治疗且于受精后第5天行胚胎移植的患者,于胚胎移植当日收集使用过的胚胎培养液,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培养液中20种游离氨基酸的浓度,分析其与IVF-ET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1)妊娠组、未妊娠组囊胚培养液谷氨酰胺浓度的中位数分别为60.8和84.7 μmol/L,丙氨酸浓度的中位数分别为61.9和92.3 μ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29和0.023)。(2)多因素回归分析在校正受精后第3天(D3)细胞数、D3胚胎分级和受精后第5天(D5)胚胎分级的影响后,囊胚培养液中谷氨酰胺和丙氨酸的浓度仍然与妊娠呈负相关(优势比[OR]分别为0.99和0.98,P分别为0.024和0.019)。【结论】 囊胚培养液中谷氨酰胺和丙氨酸的浓度与IVF-ET后能否妊娠有关,囊胚培养液中谷氨酰胺和丙氨酸的浓度可能与胚胎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活检穿刺枪在睾丸活检和取精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为无精子症需行睾丸活检或经皮睾丸穿刺取精术( TESA)的男性患者140例,分A、B两组,A组(35例行活检,35例TESA)应用睾丸切开法,B组(35例行活检,35例TESA)应用活检穿刺枪穿刺.比较两组取精和活检情况.结果 两种方法均成功获得组织行睾丸活检,TESA患者均获得精子行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结论 运用活检穿刺抢行睾丸活检和取精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且活检穿刺枪使用起来更方便、快捷、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更易接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妇女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后的助孕结局。方法:对2001年7月—2009年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治疗的高龄妇女(≥35岁)的753个取卵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妇女年龄分为4组:A组(35~36岁),B组(37~38岁),C组(39~40岁),D组(≥41岁),分析不同组的IVF-ET结局。结果:724个移植周期(另外29个周期无胚胎移植),97个周期获活产,活产率为13.4%。随年龄增长,获卵数明显减少,各组分别为(9.8±6.0),(8.6±5.4),(6.7±4.3),(5.3±4.4)个;胚胎种植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7.9%,12.8%,10.0%和4.3%;活产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6.7%,13.3%,12.4%和2.3%。各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1和0.006)。年龄≥43岁的45例患者中无一例获得活产。结论:随年龄增长,高龄妇女接受IVF-ET治疗后的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明显下降,40岁以后下降更为明显。IVF治疗是否应设定年龄上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四磨汤对术后使用硬膜外镇痛的产妇预防腹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四磨汤对术后使用硬膜外镇痛剖宫产产妇腹胀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73例剖宫产术后使用硬膜外镇痛的产妇为观察对象,随机抽取37例术后6~12h开始口服四磨汤,每日三次,每次10m1为实验组;36例术后常规治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后的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情况。结果 实验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提前,腹胀人数降低。结论 四磨汤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及预防剖宫产术后使用硬膜外镇痛的产妇腹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随访减少辅助生殖技术带来的并发症,拉近病人距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通过卫生部关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评审工作做好准备.方法 采用电话随访、回院随访、信件随访三种方式联合进行.结果 7年来我们的随访率每年都达到卫生部要求标准,2008年随访率为100%,为顺利通过卫生部关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评审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结论 有效的随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是联系医患双方的桥梁,更是提高社会对医疗行业综合满意度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妇女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后的助孕结局。方法:对2001年7月—2009年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治疗的高龄妇女(≥35岁)的753个取卵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妇女年龄分为4组:A组(35~36岁),B组(37~38岁),C组(39~40岁),D组(≥41岁),分析不同组的IVF-ET结局。结果:724个移植周期(另外29个周期无胚胎移植),97个周期获活产,活产率为13.4%。随年龄增长,获卵数明显减少,各组分别为(9.8±6.0),(8.6±5.4),(6.7±4.3),(5.3±4.4)个;胚胎种植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7.9%,12.8%,10.0%和4.3%;活产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6.7%,13.3%,12.4%和2.3%。各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1和0.006)。年龄≥43岁的45例患者中无一例获得活产。结论:随年龄增长,高龄妇女接受IVF-ET治疗后的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明显下降,40岁以后下降更为明显。IVF治疗是否应设定年龄上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