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术式治疗高位颈椎损伤临床疗效。方法:经前路中空螺钉治疗浅Ⅲ型齿状突骨折2例,改良Magerl方法治疗C1、2不稳1例。前路C2、3椎体间融合,钢板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ⅡA型骨折1例,Ⅲ型骨折2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时间5个月~2年3个月,平均13个月,本组5例是通过高位前入路显露完成内固定置入,无1例舌下神经、颈动脉分支、颈动脉鞘和喉上神经损伤以及咽后壁损伤。另外1例是后路C1、2关节螺钉固定,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病例无内固定移位、断裂。植骨全部融合、骨折愈合。结论:选择高位前入路中空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以及C2、3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不影响C1、2活动,固定可靠,骨折及植骨愈合满意。改良Magerl方法:提供较为稳定内固定,植骨融合率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棘突基底截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探讨治疗下腰椎疾病的新术式。方法:应用棘突基底截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下腰椎疾病30例,术后按日本骨科学会的评定标准进行疗效部分和影像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2年2个月,平均改善率83.6%,优26例,良4例。结论:本术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少,可有效地预防硬膜和神经根的瘢痕粘连,中央管和神经根管的减压充分,是一种治疗下腰椎疾病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腰腿痛原因之一。经皮椎间盘切除和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有大量文献报道。1975年日本Hijikatan首次报道应用经皮椎问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我国医生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应用此项技术,但其适应证窄、易复发等缺点,制约了它的发展;国内朱克文等首先开展了胶原酶化学溶解术的临床研究,现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单纯盘内注射可导致盘内压力增高,近期疼痛加重,患者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早期治疗选择前路手术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早期前路切开颅骨牵引下旋转撬拨复位,一期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41例。结果一期复位成功36例,失败5例,成功率87.8%。33例获6~24个月随访,植骨均融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滑脱。神经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早期前路手术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优于手法复位及颅骨牵引复位,手术可早期进行,术后并发症少,康复良好,并可减轻护理难度。  相似文献   
5.
TGFβ1和BMP2对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TGFβ1和BMP2对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从而了解其在关节软骨损伤修复及骨关节炎(OA)病理变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光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液烁计数、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等方法观察软骨细胞的直微结构和增殖、分化及其特异性的表达。结果:TGFβ1显著增加了原代软骨细胞^3H-TdR的掺入和使其进入S-G2/M期细胞比例增加。而BMP2则对第5代软骨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结论:TGFβ1能促进原代软骨细胞的增殖,但不能阻止其增殖能力随传代培养而减弱,而BMP2则显著促进了第5代软骨细胞的增殖,这可能与细胞的分化状态和细胞外基质(ECM)、细胞骨架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前路手术在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45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椎体次全切除、复位,恢复颈椎的序列,自体髂骨植骨或钛网植入,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结果42例完全复位,3例完全减压。40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8个月,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植骨融合,均未发生钛板及螺钉松动与断裂等并发症,且颈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单纯前路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可获得满意的复位和减压、颈椎序列的良好恢复和神经功能的改善及即刻颈椎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总结经验,提高疗效。方法:根据病情结合辅助检查,选择适应后路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脊髓减压,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结果:本组22例,术后随访6个月 ̄4年,平均18个月,优8例(36%),良10例(46%),有效4例(18%),优良率82%。结论:经后路脊髓减压,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开门应适中,以10 ̄12mm为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末节断指再植的特点及其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年以来对末节断指进行再植。共14例20指。方法包括彻底清创、精确吻合血管,仔细修复肌腱及指神经。结果:植20指成活15指。术后经3个月~5年的随访,成活指发育良好,长度及外观良好,指骨无吸收,5指有不同程度轻度屈伸功能受限。结论:在手术显微镜下作彻底清创及精良的血管吻合技术是提高末节断指再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颈段脊髓损伤外科手术时间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分析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外科手术时间对预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急性颈段脊髓损伤89例,根据手术时间、术后2年随访、Frankel分级及感觉和运动评分(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标准评定)。结果2年后随访结果与术前相比其感觉和运动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Frankel分级亦显著提高。结论急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的最佳手术时间应该在72h之内,否则应在7d以后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疗效和特点。方法采用前后手术入路治疗114例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疗效按JOA 17分法。结果术前症状持续时间与术后恢复时间有明显相关性,54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患者,其中48例明显改善,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的48例症状均改善显著,而一期前后路手术12例神经功能改善显著。结论脊髓型颈椎病114例分别进行颈椎的前、后路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病程的延长(即晚期)其手术治疗效果也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