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针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新途径.方法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8分以下)分为针药联合亚低温治疗组(n=22)、亚低温治疗组(n=24)、常温常规治疗组(n=22),比较三组间动态颅内压、脑损伤指标(细胞骨架)、免疫功能(IL-6、β2微球蛋白),结合并发症(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癫痫、糖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远期GOS评分.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述,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针药联合亚低温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常温常规治疗组在颅内压、免疫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脑损伤指标、远期临床疗效方面针药联合亚低温组与亚低温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温常规治疗组相比,针药联合亚低温治疗组与亚低温治疗组在脑损伤指标、远期临床疗效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在降低颅内压力、改善免疫功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单纯亚低温治疗组及常温常规治疗组,有较乐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壳核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小骨窗经外侧裂入路对高血压壳核出血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16例高血压壳核出血病人,男11 例,女5例,年龄47-68岁,影像学检查为壳核出血,其中破入脑室4例,手术要点:耳屏前2cm作一横跨外侧裂的直切口长约6厘米,颅骨钻孔后直接用咬骨钳咬成3cm×3cm骨窗,切开硬脑膜,切开侧裂池蛛网膜,暴露岛叶,切开后深入1cm可进入血肿腔,轻柔牵开皮层,清除血肿并彻底止血。结果死亡3例,生存者以ADL生活能力分级为:1-2 级(完全或部分生活自理)5例,3级(可在搀扶下下地活动)5例,4级(意识清楚,卧床不起)2例,5级(植物生存状态)1例。结论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是一种损伤轻、疗效优、预后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脑出血的锁孔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手术,以最小的手术创伤做到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锁孔入路开颅对2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影象学检查示23例为壳核出血,其中破入脑室9例,伴不同程度脑室铸形5例。手术要点:根据CT定位,选择距血肿最近的体表部位作纵行直切口6cm,钝性分离颞肌,颅骨钻空后直接用咬骨钳咬成3cm×3cm骨孔,十字切开硬脑膜,穿刺确认血肿后,切开皮层1.5cm,轻柔牵开皮层,在显微镜下多方位窥视血肿,力争全部清除血肿并彻底止血,缝合硬脑膜,不置引流管。结果自动出院后4例死亡,生存者以ADL生活能力分级为1~2级(完全或部分生活自理)5例,3级(可在搀扶下下地活动)8例。结论此手术损伤小,进入病灶的时间短,血肿清除及止血彻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将40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能全力组,208例)和对照组(普通全营养匀浆制品组,194例),入院6-48 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每天1 000 ml(1 000 kcal),辅以流质食物加餐.比较两组血清白蛋白、TSF、AMC、体质量等营养指标并比较意识恢复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各项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意识恢复程度(通过GCS评分)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能全力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A la-G ln)增强的胃肠外营养(PN)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40例重症颅脑损伤随机分为常规PN组和A la-G ln增强PN组,每组20例。两组于伤后1~7 d接受等氮量的PN支持,在伤后1、4、7、10 d分别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和乳果糖排泄率。结果常规PN组患者的乳果糖的排泄率在伤后的第1、4、7、10天分别为(0.41±0.09)%、(0.61±0.12)%、(0.43±0.08)%和(0.37±0.07)%。A la-G ln增强PN组患者乳果糖排泄率伤后的第1、4、7、10天分别为(0.42±0.09)%,(0.37±0.08)%,(0.22±0.07)%和(11±2)%。常规PN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在伤后的第1、4、7、10天分别为(0.16±0.02)Eu/m l、(0.35±0.03)Eu/m l、(0.26±0.02)Eu/m l和(0.29±0.03)Eu/m l。A la-G ln增强的PN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在伤后的第1、4、7、10天分别为(0.16±0.02)Eu/m l、(0.28±0.03)Eu/m l、(0.16±0.02)Eu/m l和(0.13±0.01)Eu/m l。常规PN组与A la-G ln增强的PN组患者相比,伤后第1天的乳果糖排泄率和血浆内毒素水平无显著差异,而第4、7、10天的排泄率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均较A la-G ln增强PN组为高(P<0.01)。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用A la-G ln增强的PN,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血压壳核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经侧裂-岛叶入路应用Toth水解剖技术显微手术治疗的50例高血压壳核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术后第1天复查头颅CT示:血肿清除大于90%者41例,其余9例血肿清除小于80%.术后存活41例,死亡9例.存活的41例中,术后6个月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9例,中残13例,重残1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 经侧裂-岛叶入路应用Toth水解剖技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对脑组织损伤小,血肿清除彻底、神经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复杂寰枕畸形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各种类型先天性复杂寰枕畸形的临床和放射学特征、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对我科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612例先天性复杂寰枕畸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显微手术586例,基本术式分3类,即:枕后正中入路行枕下减压、小脑扁桃切除及枕大池扩大重建术;枕下后外侧入路行齿状突切除术;枕颈内固定与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5个月至11年。结果586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和改善443例(有效率75.6%),1个月内有1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2.0%)。远期获随访503例,平均随访时间52.4个月,总有效率83.1%,症状恶化25例,其中5例再次手术治愈。结论对于大多数寰枕畸形来说显微外科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的关键是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放射学特征进行准确的诊断,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皮质脑电图(ECoG)在脑海绵状血管瘤(BCA)所致癫痫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经正规抗癫痫治疗无效的85例BCA致癫痫患者,在ECoG监测下进行致痫灶定位,指导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及疗效评定.结果 术中ECoG监测发现本组患者的BCA病变区均存在棘波发放,而术前头皮EEG仅56例存在棘波,术中ECoG还发现31例患者有新的致痫灶.所有患者在ECoG监测下进行致痫灶切除(非功能区)或低功率热灼术(功能区).术后平均随访3.4年,疗效满意(癫痫发作完全消失)61例(71.8%),良好(发作减少≥50%)18例(21.2%),差(发作减少<50%)6例(7.1%);总有效(满意+良好)率92.9%.结论 ECoG监测可在BCA所致癫痫手术中准确定位致痫灶,明显提高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的围手术期治疗,总结操作经验,评价长期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确诊,行DSA再证实,局麻下行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3例患者由于不配合改用全麻,6例患者由于高度狭窄,术前PWI评价脑灌注,行分次治疗,在支架置入2周后局麻下行球囊扩张术.结果 32例患者支架覆盖斑块良好,术后残余狭窄<10%,1例患者同侧肢体偏瘫,经治疗6 h后恢复.术后8例低血压,经多巴胺静脉维持后好转,7例一过性心动过缓,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经1 a随访,未出现脑卒中再发作,2例发生再狭窄行球囊扩张.结论 术前综合评价、术中轻柔操作、防止低血压为手术成功和降低并发症的关键,分次治疗可降低高度狭窄病人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