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齐拉西酮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兴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齐拉西酮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兴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急性精神分裂症兴奋患者71例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予齐拉西酮肌内注射,对照组35例予氟哌啶醇肌内注射,患者入组后即给予齐拉西酮注射液10mg或氟哌啶醇注射液5-10mg肌内注射,4-6h后可重复使用,齐拉西酮及氟哌啶醇每日总量均不超过40mg/d,观察疗程均为3天。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兴奋因子(PANSS-EC)的变化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于治疗前、治疗第2、6、24、48、72小时分别评定PANSS-EC,副反应量表(TESS),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分别评定血、尿、生化常规及心电图。结果治疗72小时,齐拉西酮组的PANSS-EC总分明显降低,PANSS-EC减分率为(71±27)%,临床总有效率为52.7%;氟哌啶醇组的PANSS-EC减分率为(67±24)%,临床总有效率为45.7%,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齐拉西酮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1.7%,氟哌啶醇组为54.3%,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齐拉西酮组的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19.4%,氟哌啶醇组为14.3%,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哌啶醇组的锥体外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齐拉西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兴奋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经胃镜检查的6796例胃疾病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期(>60岁)1718例,老年前期(45~60岁)1017例及中青年(<45岁)4061例三组。其中消化性溃疡(PU)及胃癌(GC)的检出率分别为:老年期组PU 194例(11.29%)、GC 127例(7.39%);老年前期组PU 315例(30.97%),GC 60例(5.9%);中青年组PU1192例(29.35%),CC17例(0.42%)。经x~2检验,三组病人之间PU及GC检出率差异显著性比较为:老年期组与老年前期组相比,PU差异非常显著P<0.01,GC无益著性差异;老年前期组与中青年组相比,PU无显著性差异,GC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表明PU的检出中青年与老年前期相近,而老年期则明显降低;GC的检出情况老年前期即明显增加与老年期相近,中青年显著为低。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观察阿立哌唑联合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患者糖脂代谢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10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利培酮片1~3 mg治疗,观察组再加用阿立哌唑片10~30 mg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血糖血脂水平、血清瘦素(Leptin)、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炎性因子水平变化,评估两组药品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81%(P<0.05)。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的各项指标均较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各项PA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部分血糖和血脂指标较前显著升高(P<0.05),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则较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cy和Leptin水平较前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Hcy水平低于对照组,Leptin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立哌唑联合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较好,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且对患者糖脂代谢水平影响较小,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感染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伴攻击行为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外显攻击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7年2月医院接诊的因感染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伴攻击行为患者72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并比较两组MOAS及PAN-SS评分,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4、6周,两组患者PAN-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6周阳性因子分、阴性因子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分别为(20.30±6.76)、(15.83±6.43)、(9.23±1.02);(22.91±6.72)、(17.34±6.98)、(11.43±3.10);(22.47±5.34)、(20.21±6.03)、(13.73±2.42)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MO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2、4、6周研究组患者MOAS评分分别为(5.21±1.00)、(3.86±1.03)、(2.12±0.87)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2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感染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伴攻击行为患者,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有助于降低MOAS、PAN-SS评分,改善精神障碍和攻击行为,安全性较高,均可耐受且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合并利培酮埘难治件精神分裂症(TRS)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对69例符合TRS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前者给予利培酮合并MECT治疗,后者单用利培酮治疗,观察12周.分别于入组前、治疗4周末、8周末和12周末时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评定疗效,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治疗前后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认知功能.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67例,研究组脱落2例.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4周、第8周、第12周末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GAF评分分别与自身治疗前相比,除第4周末对照组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分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第12周末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PANSS总分、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因子分的减分率、GAF评分的增加值及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PANSS减分率(45.34±15.23)%,临床总有效率56.25%,埘照组PANSSS减分率(37.14±17.19)%,临床总有效率31.43%,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点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一的利培酮治疗比较,利堵酬合并MECT能提高TRS的疗效,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碳酸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齐拉西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BRM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7.1%和94.3%,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RM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BRM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较单用碳酸锂疗效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步阶梯原则针灸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心脾两虚型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BPD)失眠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心脾两虚型缓解期BPD失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2组均采取健康教育,服用碳酸锂缓释片与艾司唑仑片治疗,观察组加用三步阶梯原则针灸法治疗。2组均治疗2周。治疗前后评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睡眠障碍评定量表(SDRS)评分、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F-36)评分,统计实际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夜间觉醒时间。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与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SQI、SDR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PSQI、SD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实际睡眠总时间均较治疗前延长,睡眠效率均较治疗前升高,夜间觉醒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实际睡眠总时间长于对照组,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夜间觉醒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我院内科消化组,自1974年以来,共进行了纤维内窥镜检查3024例,其中因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不明而行内窥镜检查共325例,占同期内窥镜检查的10.7%,现就325例检查进行简要分析。临床资料 (1)性别:男260例(80%),女65例(20%),男女之比为4∶1。(2)年龄:<20岁15例;21~30岁68例;31~40岁69例;41~50岁64例;51~60岁76例;>61岁33例。(3)职业:工人107例(32.9%);干部与知识分子90例(27.7%);农民85例(26.2%);其他43例(13.2%)。(4)出血情况:呕血46例(14.2%);黑便168例(51.7%);呕血并黑便111例(34.2%)。(5)查到可能出血病灶:216例(66.5%)。(6)查到活动或近期出血  相似文献   
9.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4组,其中一组作对照,三组吸入CS_2染毒,剂量分别为50,250,1250mg/m~3。于染毒4,8周两次收集尿液测定尿β_2mG、ALb、IgG及总蛋白含量。结果:染毒4周后大中剂量组尿β_2-mG较对照显著增高,至染毒8周尿β_2-mG增高更明显(P<0.05或P<0.01),且呈现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染毒8周后,大中剂量组尿ALb及大剂量组尿IgG、总蛋白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或P<0.01)。提示:CS_2亚慢性染毒可引起大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和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混合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正> 五肽胃泌素,目前已被公认为胃酸分泌试验的首选泌酸刺激剂。其优点是副反应少,刺激反应强,符合生理性。1981年,我们应用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出品的五肽胃泌素对30例各种胃炎和胃溃疡病人进行了胃酸分泌试验和反应观察。现报道如下: 一、检查对象所选对象均系经纤维胃镜检查证实为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共30例。计男29例,女1例。年龄为20—54岁。其中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者13例,浅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