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2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己酮可可碱预处理对大鼠供肝冷缺血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已酮可可碱预处理供者及肝脏对供肝冷缺血损伤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按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 4组 :对照组、供者预处理组 (实验 1组 )、供肝预处理组 (实验 2组 )、供者及供肝联合预处理组 (实验 3组 ) ,预处理使用己酮可可碱。各组动物均在供肝冷保存 6h后行原位肝移植 ,门静脉血流恢复后第 30min、3h及 2 4h取门静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的水平。结果 门静脉复流后 30min、3h时血清TNF α水平 ,各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实验 3组显著低于实验 1组及实验 2组 (P <0 .0 5) ;30min及 3h时血清GST水平 ,各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实验 3组显著低于实验 1组及实验 2组 (P <0 .0 5) ;30min及 3h时血清ALT水平 ,各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实验 3组显著低于实验1组及实验 2组 (P <0 .0 5) ;2 4h时前述各指标各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实验 3组显著低于实验 2组 (P <0 .0 5) ;30min时血清AST水平 ,各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实验 3组显著低于实验 1组及实验 2组 (P <0 .0 5)。结论 己酮可可碱预处理对供肝的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再移植的指征、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免疫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自1999年7月至2007年2月10例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再移植治疗的病例。供肝植入均采用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手术当天及第四天给予IL-2受体拮抗剂(舒莱),术中不用激素冲击,术后采用他克莫司(FK506),麦考酚酸酯(MMF)和激素(Pred)的常规三联或FK506和MMF两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结果10例病人中8例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顺利痊愈出院,最长已存活42个月。2例死亡,分别于术后34、69 d死于严重的混合感染。术前MELD小于25分的7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术前MELD大于25分的3例患者中2例死亡。结论肝移植术后发生缺血型胆道病变行再次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对患者病情的准确评估,尽可能在MELD评分小于25分时进行再次肝移植治疗,有助于提高再移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ADV-TK基因局部应用防止裸鼠肝癌根治性切除后转移复发的机制.方法 建立裸鼠肝癌模型后,行根治性切除,同时各组(对照组10只、肝断面注射基因组11只、腹膜后注射基因组11只)分别注射ADV-TK基因50μl,24h后腹腔注射更昔洛韦50μg/10g体重.治疗组各取1只注射含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基因的裸鼠,24h后处死裸鼠,观察基因转染情况.6周后,处死其余裸鼠,分别检查肝内及腹腔内其他脏器、肺等转移、复发情况,测量复发肿瘤的体积.结果 (1)各器官均可见该基因转染.(2)肝内复发情况:复发肿瘤数目、体积及涉及肝叶数对照组为(8.7±6.5)、(2933±597)mm3、(4.3±2.2),肝断面注射基因组为(0±0)、(0±0)mm3、(0±0),腹膜后注射基因组为(2.2±1.3)、(265±109)mm3、(2.1±1.3),基因注射组各指标明显降低,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5,P<0.01,x2=5.32,P<0.01).(3)肿瘤的肺及远处转移情况:肺转移率、涉及器官数和AFP值对照组为(10/10)、(7.2±5.3)、(1322±702),肝断面注射基因组为(2/10)、(3.2±1.5)、(322±102),腹膜后注射基因组为(1/10)、(1.8±1.2)、(268±133),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P<0.01,x2=7.15,P<0.01).结论 ADV-TK基因局部注射可以转染裸鼠各内脏器官并可以抑制肝癌根治性切除后的转移、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与大鼠供肝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关系及观察己酮可可碱(PTX)预处理的防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受体组与供体组。两两随机配对后再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即预处理组,E组)。E组供体大鼠预处理,开腹前1h腹腔注射PTX50mg/kg,对照组供体不进行预处理。供肝均保存6h后行原位肝移植。结果 (1)门静脉复流后30min及3h时血清中TNF水平E组显著低于C组(P<0.05);(2)30min及3h谷胱甘肽-S转换酶(GST-S)水平E组显著低于C组(P<0.05)。(3)30min及3h血清中ALT,AST水平E组显著低于C组(P<0.050。结论 TNF居大鼠供肝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己酮可可碱预处理可以减轻冷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应用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HTK)液低温保存和体外持续肝脏灌注(ECLP)系统常温保存无心跳供肝的效果.方法 按保存方法不同将供肝随机分为A组和B组:供肝切取后,A组用HTK液在低温下保存10 h;B组用ECLP系统在常温下用稀释的自体血液持续灌注10 h.两组供肝再经过60 min冷缺血期后,连接ECLP系统用稀释的自体血液再灌注4 h.观察再灌注后1、2、3、4 h四个时间点的胆汁分泌量,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压力,肝脏耗氧率的变化,灌注液中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葡萄糖水平以及灌注后供肝的常规病理和超微病理变化.结果 B组再灌注后1、2、3、4 h时间点的胆汁分泌量,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压力,灌注液中ALT、LDH和葡萄糖水平,以及2、3、4 h时间点的耗氧率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供肝的病理损害程度较A组轻.结论 供肝切取后10 h内,利用ECLP系统持续灌注常温保存比用HTK液单纯低温保存在维持无心跳供肝的功能和生理活性方面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脑死亡状态对大鼠肝脏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大鼠脑死亡状态与肝脏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 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 (C)、低血压状态假手术组 (E1 )、脑死亡实验组 (E2 )。各组动物分别于辅助呼吸 1、3h采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及透明质酸 (HA)、内皮素 1 (ET 1 ) ,辅助呼吸 4h取肝组织行形态学检查。结果  1、3h血清ALT、AST以及HA、ET 1水平E2组较C、E1组显著升高 (P <0 .0 5) ;E2组中 3h较 1h显著升高 (P <0 .0 5)。电镜下E2组大鼠肝脏Kuffer细胞明显活化 ,肝窦内皮细胞与基质部分脱落、肝窦内皮窗孔扩大 ;C、E1组Kuffer细胞活化不明显 ,内皮细胞基本完整。结论 大鼠脑死亡状态能明显导致肝实质细胞与非实质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降低无心跳尸体供体肝移植术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的方法,进而减少再移植率,提高长期生存质量.方法 针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在热、冷缺血状态下胆道微循环中可能存在的微血栓形成,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以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实施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病人112例为实验组;以1999年7月至2005年12月完成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22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在供肝切取冷灌注时及供肝修整完毕后两次应用尿激酶灌洗供肝动脉系统.比较两组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220例中13例受体术后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5.9%,发生时间为术后3~11个月;实验组112例中2例分别在术后3、6个月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1.8%.结论 (1)无心跳尸体供肝存在较高的肝内胆道缺血型病变发生率和再移植率.(2)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常规采用尿激酶两次灌洗方案能有效降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腔静脉成形背驮式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 对32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施行腔静脉成形背驮式肝移植,其临床分期,Ⅱa期1 例,Ⅱb期22 例,Ⅲ期9例。术中证实门静脉癌栓11例,胆管癌栓3例,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癌栓6 例;对于瘤体较大者,术中行射频处理,Ⅲ期患者术中均进行12、8、9、16、13、14 组淋巴结清扫;对于瘤体较大及术后甲胎蛋白处于高水平者进行化疗;术后采用他克莫司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手术历时(8.5±2.1)h,无肝期(60±25)min,失血量(800±450)ml;术后存活时间超过6个月者30 例(93.8 %),超过12个月者26例(81.3 %),超过18个月者18例(56.3 %),存活时间最长者26个月;Ⅱa、Ⅱb期患者术后无瘤时间平均为11.5个月,存活时间为15 个月;Ⅲ期患者存活8~15 个月;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未发生与腔静脉成形术相关的流出道梗阻,无因术后出血需手术探查及肾功能衰竭病例。结论 腔静脉成形背驮式肝移植可作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不留置T型管,以降低与T管相关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的肝移植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在此期间内符合指征未留置T管的患者102例,观察本组患者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是4.9%(5/102),其中3例为肝内胆管多发性狭窄,均行再次肝移植;2例为肝总管非吻合口狭窄,经ERCP行球囊扩张并放置胆道内支撑管3个月后治愈.结论 对符合指征的肝移植患者术中不留置T管是安全的,可避免T管相关并发症,降低胆道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07年12月北京朝阳医院行首次同种异体肝移植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和术后1,3,7,14 d清晨空腹以脉动染料光密度法(PDD)无创检测吲哚菁绿(ICG)血浆清除率、肝有效血流量、心搏出量、循环血流量、中心血容量,观察其的变化.结果 术前测定ICG血浆清除率为(0.09±0.05)/min,肝有效血流量为(0.43±0.22) L/min,心搏出量为(7.16±2.49) L/min,循环血流量为(5.87±1.85) L,中心血容量为(3.94±1.59) L.ICG血浆清除率和肝有效血流量术后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心搏出量术后1 d显著高于术前及术后3,14 d(P<0.05),循环血流量术后1d显著高于术前及术后3,14 d(P<0.05),中心血容量术后1 d显著高于术前及术后3,7,14 d(P<0.05).结论 肝移植患者术前处于低容量、高循环状态,至术后早期则处于高容量、高循环动力状态,肝脏有效血流量增加,肝脏储备功能迅速恢复,术后约3 d高循环动力状态明显下降,于术后约2周全身循环逐渐进入稳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