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2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肥胖儿童早期血管内皮功能改变及其对左心结构和血压的影响。方法学龄期单纯性肥胖儿童及正常对照儿童各40例,分别测定血浆内皮素(ET)、6-酮前列环素(6-k-PGF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死亡受体(death receptor5,DR5)激动型抗体hCTB006联合伊立替康对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的体外抑瘤作用,并对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实验将BGC823、SGC7901细胞分为伊立替康组、hCTB006组和两者联合应用组,应用ATPlite法研究各组药物的体外抑瘤作用;采用ELISA法研究伊立替康处理胃癌细胞前后DR5表达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药物处理前后BGC823、SGC7901细胞X-联锁凋亡抑制蛋白(X-chromosome-linked inhibitory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BGC823对hCTB006中度敏感,对SGC7901不敏感,伊立替康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与hCTB006联合用药后对BGC823具有良好的协同抑制作用,但对SGC7901协同作用不明显.ELISA测得伊立替康处理后胃癌细胞DR5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但伊立替康和hCTB006联合用药可使胃癌细胞BGC823内XIAP水平明显降低,而对SGC7901细胞内XIAP没有明显作用.结论:伊立替康联合hCTB006后对低分化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有明显协同抑制作用,而对中度分化的SGC7901细胞呈拮抗作用,这种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其DR5的表达无关,而与联合作用后细胞抑凋亡蛋白XIAP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核素肾动态显像评价不同阶段糖尿病(DM)患者肾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肾功能受损情况。方法将72例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不同分为以下3组:(1)正常白蛋白尿组(DM1组)25例,UAER〈20μg/min;(2)微量白蛋白尿组(DM2组)24例,UAER为20~200μg/min;(3)临床蛋白尿组(DM3组)23例,UAER〉200μg/min。3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NC组,n=40)一起进行99Tcm-TcDTPA和99Tcm-EC肾动态显像,并同时测定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尿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DM1组肾小球滤过率(GFR)及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明显高于NC组(P〈0.01);DM2组GFR、ERPF与N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99TcmDTPA法测定的肾功能曲线半排时间(T1/2)延长(P〈0.05),20min残留率(C20)增高(P〈0.05);DM3组GFR、ERPF明显下降(P〈0.01),肾功能曲线峰时(Tp)后延(P〈0.01),T1/2更加延长(P〈0.01),C20更加增高(P〈0.01),滤过分数(FF)、血Cr、尿Alb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核素肾动态显像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并了解肾功能受损程度、进程以及为临床治疗和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320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在同期住院新生儿中,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发病率为13.5%.病因以感染为首位,144例(45%),围生期窒息55例(17.2%),胎盘功能不全42例(13.1%),新生儿溶血病32例(10%),免疫性血小板减少13例(4.1%),其他28例(8.8%),原因不明者6例(1.9%).320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中,死亡15例,病死率为4.69%.结论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是感染、围生期窒息和胎盘功能不全,预后与病因相关,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且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乳腺癌的术后放疗可有效地改善局部控制率和长期生存率,放疗已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技术。如何进一步减少患者正常组织的不良反应、提高放疗效果成为研究热点。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和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并研究两者的表达与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并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56例乳腺癌患者的癌变组织和相邻正常乳腺组织的临床资料,并选取145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良性乳腺病变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检测组织中HER2和BRCA1 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HER2和BRCA1蛋白的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HER2和BRCA1蛋白表达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的生存率,探讨HER2和BRCA1表达与乳腺癌放疗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相邻正常乳腺组织和良性乳腺病变组织相比,癌变组织HER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P<0.01),BRCA1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P<0.01)。放疗后,HER2阳性患者的局部失败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BRCA1阳性的局部失败率则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1)。HER2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HER2阴性患者(P<0.01),BRCA1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明显高于BRCA1阴性患者(P<0.01)。结论:高表达HER2和低表达BRCA1基因的乳腺癌患者对放疗的敏感性较低,为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99mTc—MIBI显像预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42例晚期非小细胞癌患者分为同步放化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于同步放化疗前行^99mTc—MIBI肺显像,并对所摄取比值行半定量分析。采用t检验及秩和检验分析同步放化疗两组早期相肿瘤/正常肺组织摄取比值(ER)和延迟相肿瘤/正常肺摄取比值(DR)、滞留指数(RI)之间的差别。结果^99mTc—MIBI显像结果中,同步放化疗有效组的ER、DR平均值及RI中位值均显著高于同步放化疗无效组(P均〈0.05)。结论^99mTc—MIBI显像在预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靶向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其治疗效应的发挥取决于T淋巴细胞的活化。放射治疗诱导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可促进免疫反应,但同时辐射诱发的淋巴结细胞减少可能会降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效应。目前不同放疗技术、放疗部位、放疗范围对淋巴细胞的影响都尚不明确。探讨肺部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的不同分割方式及剂量等参数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间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肺部立体定向放疗的64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SBRT采用90%等剂量线覆盖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PTV为40~65 Gy,分割次数4~13次,生物等效剂量(biological equivalent dose,BED)为60~116 Gy,每天1次,每周照射最多5次。通过收集患者放疗前1周、放疗后1周、放疗后1个月和放疗后3个月的血常规数据,分析SBRT的各项参数与患者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计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在放疗后1周和1个月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在放疗后3个月基本恢复到放疗前水平。SBRT的各项参数中分割次数对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较为突出,在放疗后1周和1个月,分割次数≤5次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程度均显著小于分割次数>5次组,分别为(1.68±0.63 vs 0.93±0.34,P=0.021)和(1.60±0.68 vs 0.95±0.41,P=0.004)。而不同分割剂量、总剂量、BED值在放疗前后各组对比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RT治疗后1周和1个月,分割次数≤5次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程度显著小于分割次数>5次组,在SBRT结束后3个月淋巴细计数基本恢复到放疗前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锥形束 CT(CBCT)在线调整技术在大分割治疗椎体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分次间摆位误差及治疗过程中靶区位移对治疗的影响。方法:2008 年12 月至 2009 年08 月,应用医科达 Synergy 系统治疗椎体转移瘤 10 例,每次照射前、调整后及治疗后获取 CBCT图像,将获取图像和计划 CT图像匹配,获得靶中心 X(左右)、Y(头脚)、Z(前后)方向的位移及旋转角度误差,分析误差及分布规律。应用逆向调强放射治疗技术,靶区剂量 63 Gy/9 次,隔日照射。随访 6 个月。结果:10 例患者共 10 个靶区 CBCT扫描 269 次。首次摆位在X、Y、Z 方向位移误差分别为(-0.90 ±4.20 )mm、(-0.40 ±4.90 )mm、(-2.50 ±3.40 )mm,旋转角度误差分别为(-0.20 ±1.65 )°、(-1.12 ±1.84 )°、(0.22 ±1.48 )°。调整后其位移误差分别为±0.80 mm、±0.90 mm、(-0.10 ±0.80 )mm;治疗后分别为(-0.10 ±1.30 )mm、±1.80 mm、(0.10 ±1.40 )mm。调整后角度误差分别为(-0.21 ±1.06 )°、(-0.72 ±0.96 )°、(0.33 ±0.85 )°;治疗后分别为(-0.15 +1.27 )°、(-0.64 ±1.39 )°、(0.62 ±1.18 )°。调整前PTV 外扩值范围为8.40 ~11 .00 mm,调整后缩小为1.20 ~1.50 mm。10 例患者疼痛缓解,未发现放疗副作用。治疗 6 个月后复查骨扫描提示核素浓聚减少。结论:CBCT在线调整能纠正摆位误差,既满足靶区剂量的提升也有效降低了脊髓受量。高剂量大分割图像引导调强放疗技术是治疗椎体转移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99Tcm-MIBI显像预测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53例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胸部CT结果分为化疗有效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39例和无效组(病情稳定+疾病进展)14例,于化疗前行99Tcm-MIBI肺显像,静脉注射99Tcm-MIBI740MBq后10—30min及2—3h分别行早期及延迟显像,分别获得早期相肿瘤与正常肺组织摄取比值(ER)和延迟相肿瘤/正常肺摄取比值(DR),计算滞留指数(RI)。采用t检验及秩和检验分析化疗有效组与化疗无效组ER、DR和RI之间的差别。结果99Tcm-MIBI显像结果中,化疗有效组的ER、DR分别为2.33±0.21、2.44±0.19,均显著高于化疗无效组的2.02±0.31、1.86±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1、-6.724,P均〈0.05)。化疗有效组的RI中位值为5.31%,高于化疗无效组的-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12,P〈0.05)。结论99Tcm-MIBI显像在预测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evaluate ~(99)Tc~m-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99)Tc~m-DTPA)renal dynamic imaging in judgment of the renal function in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DM)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predicting.Methods Ninety patients with DM were divided normal control(NC)group.~(99)Tc~m-DTPA radionuclide renal dynamic imaging of glc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was performed and the levels of serum creatinine(SCr),blood urea nitrogen(BUN)and blood β_2-microglobulin(β_2-MG)were measured in the five groups.Results GFR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group DM_1 than those in NC(t=12.5,P<0.01).In group DM_2 GFR was not different from NC.The half activity time(T_(1/2))of the renogram was significantly prolonged.The 20 min retention rate(C_(20))of the renogram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NC.In group DM_3 and DM_4,GFR was remarkably decreased.The peak time(TP)of the renogram delayed.T_(1/2) distinctly prolonged and C_(20) increased,comparing with NC(r=-0.497,P<0.05).Conclusion Radionuclide renal dynamic imaging is helpful for the evaluation of renal damage in early stage of diabetic nephropathy(DN),judge the injury of the renal func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 treatment and follow-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