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奥氮平所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ADRs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的1691例精神障碍患者,监测治疗过程中奥氮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取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奥氮平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奥氮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为33.83%。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有肝病史、服用高剂量药物 (>10mg)是奥氮平所致ADRs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837(95% CI:1.162~2.905)和4.841(95% CI:3.874~6.049)。结论:有肝病史及服用高剂量药物 (>10mg)的精神疾病患者是奥氮平ADRs发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调查我院2014-2016年辅助用药临床使用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辅助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我院近3年收集、上报的545例精神科药品不良反应的数据,对2014-2016年期间我院病区辅助用药的使用DDDs、金额排名及B/A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注射剂辅助用药DDDs排名居前的是盐酸苯海索、盐酸普萘洛尔、二甲双胍等,主要用以对抗精神科用药引起的ADR为主;注射剂辅助用药金额排名居前的是奥拉西坦、参芎葡萄糖、赖氨酸等,主要以神经营养类、活血化瘀类为主。结论:我院病区非注射剂类辅助用药基本合理,但注射剂类辅助用药存在超适应症、过度治疗等现象,需进一步加强管理,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信号通路中EGFR、Kirsten鼠肉瘤病毒癌基因(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KRAS)、B-Raf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 proto oncogene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BRAF)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α亚单位(phosphatidylinositol -4,5- 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alpha,PI3KCA)基因的突变状态及其临床意义,为酪氨酸酶抑制剂(tyrasin kimase inhibitor, TKI)临床用药与科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urPlex-xTAG70plex液相芯片技术平台检测中国430例NSCLC患者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n fixed paraffin embedded, FFPE)组织中EGFR、KRAS、BRAF和PIK3CA基因的突变状态,分析基因的突变率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GFR、KRAS、BRAF和PIK3CA的突变率分别为41.2%,79%,0.7%和3.7%。EGFR外显子19、21在女性患者中的突变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 在肺腺癌患者中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肺癌(P<0.01),在无吸烟史患者中的突变率高于有吸烟史的患者(P<0.01)。相反地,KRAS突变在男性患者中的突变率高于女性(P<0.05),在肺腺癌中的突变率高于肺鳞癌(P<0.005),有吸烟史患者的突变率高于无吸烟史患者(P<0.01)。在肺腺癌患者中PIK3CA的突变率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肺癌(P<0.01)。结论: EGFR和KRAS基因突变率与性别、组织学类型及吸烟史密切相关。在检测中发现EGFR和KRAS双突变,此外PIK3CA突变并非与EGFR和KRAS突变互斥。  相似文献   
4.
据统计,在我国肺癌的死亡率已上升至肿瘤死亡率的第一位,尤其是女性肺癌的发病率一直呈升高的趋势。目前有关肺癌的发病机制,转移机制尚无统一定论,而且临床上发现的肺癌多为晚期,治愈率低。如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肺癌是目前肺癌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联合小剂量紫杉醇+奈达铂方案化疗治疗食管癌术后纵膈淋巴结转移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食管癌术后纵膈淋巴结转移患者65例分为调强放疗组30例和联合治疗组35例。调强放疗组单纯采用调强放疗,联合治疗组采用调强放疗联合小剂量紫杉醇+奈达铂方案化疗,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1年、2年、3年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1.4%,高于调强放疗组的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疾病控制率为97.1%,调强放疗组为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为1年生存率62.5%,高于调强放疗组的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28.4%、9.8%,调强放疗组分别为19.7%、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出现骨髓抑制30例(85.71%),调强放疗出现17例(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出现胃肠道反应24例(68.57%),调强放疗组出现6例(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食道炎及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小剂量紫杉醇+奈达铂方案化疗可提高食管癌术后纵膈淋巴结转移的近期疗效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同步推量调强放疗与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联合多西他赛同期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随机分为同步推量调强放疗组(放疗组)和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联合多西他赛治疗组(联合组)各42例,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生存情况以及毒性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有效率83.33%,高于放疗组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1年生存率76.19%,高于放疗组的5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为9.4±2.5月,长于放疗组的5.8±1.7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以及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心包炎以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与放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联合多西他赛同期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好,毒副反应可耐受,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析、总结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采用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并建立数据库,运用关联规则算法、K-means算法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寻找不同药物间的关联规则,并挖掘出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核心中药组合。结果:共筛选出144首中药方剂,涉及中药160味,经过演化挖掘出4个核心组合,这些核心药物组成多化裁于逍遥散、定志汤和解郁安神汤。结论:中医治疗原发性抑郁症常用的药物以补虚、安神、理气药为主,治疗方法主要是补气健脾、养心安神、疏肝理气。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成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的临床使用现状。方法: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对2017年12月期间某院6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组的603例患者中,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单一组)的患者260例(43.12%),采用联合2种及以上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患者245例(40.63%),其中联用情感稳定剂例数为117(19.40%)。第2代抗精神病药使用比例明显高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使用频率居前的5种药物依次是:奥氮平213例(35.32%),利培酮191例(31.67%),氯氮平153例(25.37%),阿立哌唑93例(15.42%),丙戊酸钠93例(15.42%)。结论: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少部分病例存在3种及以上抗精神病药联合的情况,缺少循证医学证据支持,需进一步研究,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大部分的化学药物都存在多晶型现象。药物多晶型的理化性质差异直接影响固态药物制剂产品的稳定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药物多晶型的研究是药物化学、制造和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高端原料药及制剂质量的关键因素。多晶型预测技术可以高效指导试错性实验的筛选,降低传统筛选实验遗漏稳定晶型带来的风险。药物分子多晶型预测技术正在不断发展进步,最初是基于量子力学和计算化学等理论计算,后有应用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关键技术,以及联合理论计算和机器学习两者优势共同预测晶体结构。目前,准确预测药物分子晶型依旧具有挑战性,但有望借鉴并综合现有技术,开发更加精确且高效的预测晶型技术。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是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病因繁多,多见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骨髓衰竭性疾病、恶性血液病、慢性肝脏疾病,以及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目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在各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提高患者血小板计数,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就TPORA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和治疗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