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雄  周江  李涛  郝琪伟  李胜  杨刚  李腾  李建雄  乔培宇  张鑫 《海南医学》2023,(15):2129-2134
目的 探究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调节磷脂酞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AKT)信号通路对肝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以及不同浓度(30μg/mL、60μg/mL和120μg/mL) ART组。比较不同组别Hep G2细胞的细胞增殖率、细胞迁移数量、侵袭数量以及Ki-67蛋白、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MMP9和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磷脂酞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的磷脂酞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的蛋白酶B (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 不同浓度ART作用于HepG2细胞后,30μg/mL组、60μg/mL组和120μg/mL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81.73±8.39)%、(65.26±6.48)%、(44.27±4.66)%,Ki-67蛋白表达分别为0.76±0.11、0.43±0.09、0.29±0.04,分别与对照组的(100.00±10.51)%、0.98±0.16比较均明显降低,且ART浓度越高,细胞增殖率和Ki-67蛋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以指导临床选择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行LC(LC组,n=109)及MC(MC组,n=111)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术中和术后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LC组和M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5.72±6.14)min比(40.67±6.02)min〕、术中出血量〔(10.18±3.31)mL比(11.13±2.93)mL〕、住院时间〔(9±5)d比(10±5)d〕及总并发症发生率〔28.4%(31/109)比31.5%(35/11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C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轻、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46.3±10.5)h比(71.4±9.8)h〕、住院费用较高〔(8 010±450)元比(4 800±680)元〕、切口感染发生率较低〔0(0)比15.3%(17/111)〕、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17.4%(19/109)比9.9%(11/111)〕,P〈0.05。结论 LC对老年胆囊结石或胆囊炎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但对心肺功能异常者,尤其是不能耐受全麻和气腹的患者选择MC更为合适,所以临床上应视患者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3.
郝琪伟  乔培宇  高平 《吉林医学》2009,30(17):2033-2033
我科于2008年12月收治肝内胆管穿孑L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患者男,78岁,汉族,农民,以“间歇右上腹部疼痛1年余,加重伴皮肤黄染2d”之主诉入院,既往有5年余冠心病史,3年前患心肌梗死。查体T37.4℃,P82次/min,R19次/min,Bp120/70mmHg,急性痛苦病容,全身皮肤中度黄染,巩膜中度黄染,心肺无明显异常,腹平坦,未见明显胃肠型及蠕动波,上腹部局限性肌紧张,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患者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将2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及麻醉止疼泵组.实验组Mc术后早期逐步进食和下床活动、口服"西沙必利"及肛注"开塞露"刺激排便;对照组常规护理.结果:MC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输液天数及住院天数都有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实验组胃肠功能及机体恢复明显快于对照组;止疼泵组比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实验组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促进MC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麻醉止痛泵组,因麻醉药物时胃肠蠕动抑制作用,致使胃肠的蠕动明显减弱,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位阑尾炎合并胆囊结石的诊断要点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总结高位阑尾炎合并胆囊结石21例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结果。结果:约80%高位阑尾炎患者的WBC〉12×10^8/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体温〉38℃,压痛点位置在右侧脐水平5cm范围内,右锁骨中线延长线附近。胃肠道B超、结肠充气试验在高位阑尾合并胆囊结石患者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体温明显偏高,压痛点位置偏下.上腹部B超示“胆囊结石”的早期患者(6~24小时内)应警惕高位阑尾炎,进一步行胃肠道B超、结肠充气试验等检查以防止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石嵌顿性急性胆囊炎手术时机及治疗方式。方法:将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手术治疗病例340例分为24h内手术组(早期手术组)123例与发病24h后手术组(延期手术组)217例,分析两组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医源性胆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别。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医源性胆道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胆囊炎应早期行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胆囊结石是普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上胆囊切除术仍是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方法.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也较常见, Konsten报道为1.5%[1].本院1998~2008年共收治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54例,均经EST或手术治疗,将其发生胆总管结石成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ILC)与传统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巨大胆囊结石(结石直径≥3 cm)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00例接受胆囊切除术治疗的巨大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三孔法LC治疗,研究组采用SILC治疗。比较两组的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术后肛门排气时长、住院时长、住院费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及切口美观满意度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切口总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长、住院时长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耗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24、48 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切口美观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LC在巨大胆囊结石患者治疗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其与传统三孔法LC相比,术中...  相似文献   
9.
胆囊结石和急性胆囊炎手术时机及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石嵌顿性急性胆囊炎手术时机及治疗方式.方法:将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手术治疗病例340例分为24 h内手术组(早期手术组)123例与发病24 h后手术组(延期手术组)217例,分析两组术后切11感染、肺部感染、医源性胆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别.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医源性胆道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汁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胆囊炎应早期行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患者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将2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及麻醉止疼泵组。实验组MC术后早期逐步进食和下床活动、口服“西沙必利”及肛注“开塞露”刺激排便;对照组常规护理。结果:MC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问、输液天数及住院天数都有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实验组胃肠功能及机体恢复明显快于对照组;止疼泵组比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实验组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促进MC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麻醉止痛泵组,因麻醉药物对胃肠蠕动抑制作用,致使胃肠的蠕动明显减弱,胃肠功能恢复时问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