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源性三磷酸腺苷(ATP)诱导PC12细胞的膜孔形成及关键分子靶标。方法:用不同浓度的ATP处理培养的PC12细胞,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YO-PRO-1染色检测细胞膜通透性,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检测P2X7 受体和pannexin 1(Panx1)表达的变化。结果:(1)ATP(1 mmol/L、3 mmol/L、5 mmol/L)作用3 h,可见随着ATP浓度升高,PC12细胞变圆,脱壁细胞增多;当ATP浓度为3 mmol/L或5 mmol/L时,PC12细胞活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2)不同浓度的ATP(0、1、3、5 mmol/L)作用1 h,PC12细胞摄入YO-PRO-1的荧光强度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加;同一浓度的ATP作用不同时间(15、30、60 min),随着时间的增加,胞内的荧光强度也增加。(3)亮蓝G(P2X7受体的抑制剂)预处理可明显拮抗ATP引起的细胞活力下降和胞内荧光强度增强(P<0.05),而生胃酮(Panx1的抑制剂)预处理不改变细胞活力和胞内的荧光强度(P>0.05)。(4)ATP作用3 h使PC12细胞 P2X7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Panx1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不大(P>0.05)。结论:胞外高浓度ATP引起PC12细胞的膜孔形成可能主要与P2X7受体的表达和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
黄体酮对缺氧小鼠脑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鼠缺氧后脑组织水、钾、钠含量的变化,探讨黄体酮(PROG)在脑缺氧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32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缺氧组、低PROG组和高PROG组,后两组于缺氧前30min腹腔注射.PROG4mg/kg或8mg/kg。小鼠缺氧24h断头取脑.测脑组织的水、钾、钠含量。结果缺氧24h后,缺氧组脑组织水、钾、钠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PROG预处理的两组与单纯缺氧组相比,脑组织水、钾、钠含量均有所下降,低PROG(4mg/k)组的疗效尤为明显.水下降4.95%(P<0.01),钾下降24.6%(P<0.01).钠下降17.6%(P<0.01);高PROG(8mg/kg)组水含量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但钾、钠下降不显著(P>0.05)。结论小鼠缺氧24h后脑组织水、钾、钠含量明显升高.PROG可抑制缺氧脑内水、钾、钠的升高,产生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病理过程中不同时间点新生大鼠皮质脑组织硫化氢(H2S)水平动态变化.方法 SD新生大鼠56只随机分成7组:正常组,假手术组,HIBD 12h组、24h组、48h组、72h组及7d组,每组各8只.HIBD各组大鼠乙醚麻醉后,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两端结扎中间凝断,消毒后缝合切口,2~4h置常压缺氧舱中,以1.5L/min的速度通入80mL/L氧气和920mL/L氮气的氮氧混合气体2h制成HIBD模型,观察动物行为学变化以确定建模是否成功,舱温控制在37℃左右,湿度为(70±5)%,而后放回原饲养环境继续母乳喂养.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切开颈正中皮肤和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不吸人氮氧混合气体.HIBD组新生大鼠分别在建模后12、24、48、72h及7d时间点快速断头取脑,分离出左侧大脑皮质,用生化反应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新生大鼠皮质脑组织内源性H2S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HIBD 12h组新生大鼠大脑皮质中H2S水平升高,是假手术组的1.5倍(P<0.01);之后开始降低,HIBD 48h时,大脑皮质中H2S水平降至最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HIBD 72h组、7d组新生大鼠皮质脑组织H2S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HIBD过程中新生大鼠皮层脑组织H2S水平呈动态变化,H2S可能参与HIBD新生大鼠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Ⅱ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glutamatereceptors,mGluRs)参与海马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ischemicprecondi-(tioning,CIP)保护机制中的作用,从整体水平探讨mGluRs对一氧化氮参与脑缺血耐受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04在河北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研究室进行。51只永久凝闭椎动脉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IP组、MTPG+CIP组、损伤性缺血组、MTPG+CIP+损伤性缺血组5组。后4组大鼠均在末次缺血再灌后即刻,6,24,72h取材,观察脑室应用Ⅱ组mGluRs阻断剂α-甲基-(4-四唑基-苯)甘氨酸(MTPG)对CIP后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活性和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结果:NOS的活性于3min的CIP后再灌注6h时开始升高,为(155.0±33.5)nkat/g,24h达高峰,为(202.0±37.2)nkat/g,72h降至假手术组水平,为(123.8±27.5)nkat/g。应用MTPG后可见,NOS的活性受到明显抑制,较单纯CIP组明显减低(P<0.05);NOS的活性于8min的全脑缺血后再灌注6h开始升高,24h达高峰,72h降至起始水平,明显高于CIP组相应时点。MTPG+CIP+损伤性缺血组中NOS的活性较MTPG+CIP组明显升高,与单纯8min的损伤性缺血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MTPG能阻断CIP引起的NOS的表达增加,同时又能阻断CIP抗后续损伤性缺血的作用,提示一氧化氮  相似文献   
5.
肢体反复短暂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一氧化氮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短暂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动态变化,探讨一氧化氮在肢体缺血预处理脑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9在新乡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和河北医科大学病理生理研究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短暂肢体缺血再灌注(limb ischem&;#237;a reperfusion,LIR)组和NG-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LIR组,观察LIR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和海马CA1区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的变化。结果:LIR后即刻血清一氧化氮生成明显增加,达到高峰,与假手术组比较升高显著(P&;lt;0.01)。6h降低,48h又有一定程度的回升。而LIR后即刻海马CA1区组织一氧化氮生成开始升高,6h达到高峰,24h降至接近假手术组水平,48h又有明显的升高。LIR后血清和海马CA1区NOS活性的变化规律与一氧化氮生成相似。结论:肢体反复短暂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一氧化氮这种动态变化可能发挥对脑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体酮对缺氧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成年小鼠缺氧后脑内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及黄体酮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06在新乡医学院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32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缺氧组、低孕酮(4mg/kg)组和高孕酮(8mg/kg),后两组于缺氧前30min腹腔注射孕酮4mg/kg或8mg/kg。小鼠缺氧24h断头取脑,检测脑皮质及海马组织中的一氧化氮含量。结果:32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氧24h后,单纯缺氧组脑皮质一氧化氮的生成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15&;#177;0.29),(1.66&;#177;0.65)μmol/g,P〈0.05];经孕酮预处理的两组,脑皮质组织一氧化氮含量较单纯缺氧组均有所下降,4mg/kg组的效果尤为明显,下降了35.81%(P〈0.01)。②海马组织在缺氧24h后,单纯缺氧组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76&;#177;0.60),(1.21&;#177;0.58)μmol/g,P〈0.05];低孕酮(4mg/kg)组[(1.07&;#177;0.33)μmot/g]显著低于单纯缺氧组(P〈0.01);而高孕酮(8mg/kg)组[(1.27&;#177;0.41)μmol/g]与单纯缺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成年小鼠缺氧24h后脑皮质和海马组织一氧化氮含量明显升高,黄体酮通过降低这种一氧化氮的升高,可能产生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c-fos在肢体缺血预处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fos在肢体缺血预处理(LIP)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54只凝闭椎动脉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和LIP+脑缺血组。依据脑缺血后再灌注时间不同,将脑缺血组和LIP+脑缺血组进一步分为16、、247、2 h组,每组大鼠6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c-fos蛋白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海马各区神经元中未见明显的c-fos蛋白表达阳性产物。脑缺血组海马CA1区再灌注后各个时间点均未见明显的c-fos阳性表达,而海马CA3区再灌注6 h时锥体细胞和齿状回颗粒细胞核中出现大量c-fos蛋白阳性表达产物,再灌注24h时,c-fos的表达开始减弱,72 h时消失。在LIP+脑缺血组,再灌注1 h海马CA1区出现少量c-fos的弱阳性表达;再灌注6 h时,CA1区c-fos表达明显增强,阳性细胞数、阳性细胞总面积和平均吸光度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再灌注24 h时,CA1区c-fos表达趋于减少;至再灌注72 h时,CA1区c-fos表达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P>0.05)。结论LIP诱导CA1区c-fos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LIP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浆中内源性硫化氢(H2S)的动态变化。方法12只SD大鼠采用断尾取血法取血0.3~0.4 ml。在每只大鼠正常时、凝闭6 h,I/R 6 h、I/R 12 h、I/R 24 h、I/R 48 h、I/R 72 h时7个时间点测定大鼠血液中H2S的含量。结果和正常组大鼠比较,凝闭6 h组I/R 6 h组血浆中H2S含量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I/R 12 h组大鼠和正常组大鼠比较,血浆H2S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I/R 24 h组大鼠和正常组大鼠比较,血浆H2S含量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1);I/R 48 h组和I/R 72 h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比较,血浆H2S含量明显升高,有极显著差异(P〈0.05)。结论内源性H2S在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呈动态变化,可能在缺血再灌注早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内源性硫化氢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内源性硫化氢(H2S)含量的变化及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56例脑梗死患者及50名健康对照组血浆H2S含量,并分析脑梗死患者不同临床亚组间血浆H2S含量的差异、血浆H2S含量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H2S含量(27.32±14.56)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53.78±18.37)μmol/L,(P0.01);脑梗死患者中,大体积脑梗死[(16.98±7.62)μmol/L]与中体积脑梗死血浆H2S含量[(22.50±13.79)μmol/L],均显著低于小体积脑梗死[(35.72±14.63)μmol/L,P0.01];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者血浆H2S含量,远低于无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8.24±10.55)μmol/Lvs(28.76±14.75)μmol/L,P0.01];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压病者血浆H2S明显低于无高血压病者[(21.24±8.96)μmol/Lvs(34.61±14.95)μmol/L,P0.01],糖尿病者明显低于无糖尿病者[(19.46±9.73)μmol/Lvs(30.51±15.69)μmol/L,P0.01],并且血浆H2S水平与血糖水平呈强负相关(r=-0.5147,P=0.0057),与性别、年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无相关关系。结论血浆中H2S水平降低可能与脑梗死临床病情严重性及脑动脉血管病变程度相关。血浆H2S含量的减少可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相关。  相似文献   
10.
试论WebQuest模式的生理学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网络主题探究(WebQuest)教学法进行探究式生理学教学是生理学教学改革的良好模式,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要发挥WebQuest在生理学教学中的优势,须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的情境设计要有目的性、可行性、挑战性;还须注意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