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全球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癌症,在我国的大城市中恶性肿瘤已成为死亡的首要病因[1]。放射线治疗肿瘤是肿瘤治疗四大手段之一,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组织间近距离放疗始于20世纪初[2],但由于当时生产的放射性核素均释放高能光子,难以进行放射防护,加之没有精确的立体定位系统和治疗计划系统与质量验证系统,使临床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新型放射性125I粒子研制成功,以及B超、CT导引下精确定位系统和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出现,使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得以迅速推广,现就…  相似文献   
2.
背景: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内照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新的放疗手段,随着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的出现和CT、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系统的逐步完善,使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得到进一步应用。目的:评价CT导向下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操作方法、可行性、安全性及其技术特征。设计: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对象:选择2004-01/2005-03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不适合外科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21例,共26个病灶,其中原发性病灶9个,转移性病灶17个。方法:在CT导向下将125I粒子植入恶性肿瘤病灶内,采用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布源,125I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为22,26,30,33MBq/粒,病灶中心选择较大活度的粒子,病灶边缘及重要器官附近选择较小活度的粒子,较大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5cm,较小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0cm。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及植入粒子后病灶大小变化。结果:①21例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粒子在病灶内的分布与植入前计划基本一致。2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②每个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数为5 ̄40粒(平均14粒)。10例恶性骨肿瘤患者植入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诊复查CT,18个病灶明显缩小,4个病灶内出现坏死组织,4个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③11例14个病灶随访5~7个月,植入后平均病灶大小明显小于植入前(1.84cm比3.41cm,t=5.7237,P<0.001);10例12个病灶随访8~10个月,植入后平均病灶大小也明显小于植入前(1.96cm比3.43cm,t=5.5778,P<0.002)。结论:CT导向下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内照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新的放疗手段,随着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的出现和CT、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系统的逐步完善,使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得到进一步应用。目的:评价CT导向下留体内^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操作方法、可行性、安全性及其技术特征。设计: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对象:选择2004-01/2005-03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不适合外科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21例,共26个病灶,其中原发性病灶9个,转移性病灶17个。方法:在CT导向下将^125Ⅰ粒子植入恶性肿瘤病灶内,采用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布源,^125Ⅰ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为22,26,30,33MBq/粒,病灶中心选择较大活度的粒子,病灶边缘及重要器官附近选择较小活度的粒子,较大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5cm.较小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0cm.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及植入粒子后病灶大小变化。结果。①21例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粒子在病灶内的分布与植入前计划基本一致。2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②每个瘤体内植入^125Ⅰ粒子数为5-40粒(平均14粒)。10例恶性骨肿瘤患者植入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诊复查CT、18个病灶明显缩小,4个病灶内出现坏死组织,4个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③11例14个病灶随坊5-7个月,植入后平均病灶大小明显小于植入前(1.84cm比3.41cm,t=5.723,P〈0.001);10例12个病灶随访8-10个月,植入后平均病灶大小也明显小于植入前(1.96cm比3.43cm,t=5.5778,P〈0.002)。结论:CT导向下瘤体内植入^125Ⅰ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TA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输注治疗糖尿病足(DF)的方法并观察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自愿接受PTA联合APBSC移植的DF患者进行细胞动员5~7d;采用CS-3000单个核细胞分离机采集MNC,总采集量在90~145ml。局麻下行双侧肢体动脉DSA检查,对狭窄或闭塞血管PTA后经导管注入APBSC悬液。结果治疗后3~14d,ABI增加总效率86.67%。9例9只患肢的溃疡面改善总有效率为77.78%。3例坏疽1例愈合,1例好转,1例行截趾术,切口一期愈合。结论 PTA联合APBSC移植治疗DF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治疗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CT导引下125 I粒子组织间置入治疗恶性骨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在恶性骨肿瘤中的治疗价值。资料与方法在CT导引下对19例25个恶性骨肿瘤病灶进行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术,术后观察患者病灶影像学变化及疼痛缓解情况。结果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治疗恶性骨肿瘤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4.7%(18/19),术后1、2及6个月病灶影像学观察结果显示25个恶性骨肿瘤病灶中,明显缓解(OR)2个,部分缓解(PR)15个,轻度缓解(SD)7个,无效(PD)1个,总缓解率(OR PR)为68%。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治疗恶性骨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CT导引下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8例Ⅲ~Ⅳ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联合治疗组43例57个病灶接受CT导引下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后,联合同步支气管动脉内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GP),方案灌注化疗2~4个周期;灌注化疗组65例患者74个病灶仅接受支气管动脉内GP方案化疗2~4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1、3、6、12个月的总缓解率分别为8.8%、56.1%、63.6%、84.0%和2.7%、21.%、41.9%、4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1%和6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33 d和42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导引下125Ⅰ粒子植入的主要并发症为气胸、咯血、放射性粒子游走和胸腔积血,灌注化疗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等,患者可以耐受,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患者各化疗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导引下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中的作用与技术优势.方法 收集无法手术根治而行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患者45例51个病灶57例次.术后1、2、6个月复查CT,了解病变进展情况.结果 粒子植入术均一次成功,总有效率达74.5%,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即刻CT扫描显示粒子在瘤体内分布满意者50例次,其余7例次CT扫描显示粒子分布欠满意,包括粒子相互重叠、位置过于靠近病灶边缘、较大的放射冷点等,术后1、2、3个月复查CT,CT横断图像均可准确显示粒子在瘤体内外的分布、评价粒子精确位置、间距以及粒子与瘤体、瘤周组织关系、肿瘤体积变化及内部结构坏死液化情况,但对粒子准确计数尚需结合多平面重建图像和定位片.结论 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CT在粒子植入术前治疗计划制定、术中精确引导、术后质量验证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和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引导下穿刺治疗肝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例肝囊肿患者进行CT引导下穿刺抽液配合无水乙醇硬化治疗。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囊腔均明显缩小,约为术前1/3~1/4大小,所有病例均未发现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穿刺抽液配合无水乙醇硬化治疗肝囊肿创伤小、疗效显著、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肺部扫描骨、肺、标准和软组织重建算法对图像质量和影像诊断的影响.方法:使用GE Light Speed Ultra 8层螺旋CT对61例病人进行肺部扫描,将病人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对照组)和低剂量组(实验组).两组分别采用120kV、200mA和120kV、30mA进行扫描.120kV、200mA图像采用标准算法、肺算法进行图像重建,获得A、B两组图像.120kV、30mA图像依次采用软组织算法、标准算法、肺算法、骨算法进行重建,分别获得C、D、E、F四组图像.A、B、C、D、E和F六组图像质量之间的比较运用单向方差分析.A、c、D、E和F组诊断符合率之间的比较,运用γ2检验中的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结果:A、B、c、D、E、F六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26±0.68)、(4.27 ±0.64)、(3.48 ±0.86)、(3.48±0.79)、(2.93±1.17)(3.54 ±0.9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96,P<0.05),其中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8>0.05),但A、8组分别与C、D、E、F组之间存在差异(P<0.01),并且图像质量高于后者.E组与A、B、c、D、F组之间存在差异(P<0.01),图像质量较低.C、D、F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E、F组诊断率符合分别为98%、94%、96.6%、86.7%、98%.A组与E组诊断符合率存在差异(P<0.05),A组与C、D、F组之间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肺部120kV、30mA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虽然有所降低,但运用骨、标准和软组织重建算法处理后,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