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3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骨伤科常见严重疾患。据统计全世界SCI每年发生率是15~40例/百万,仅美国每年就有超过10000例新发病例,这还未包括在送往医院前就已死亡的病例(占总病例的16%-30%)。最常见损伤源于交通事故(40%~50%)、坠落伤(20%)、暴力损伤(10%~25%)、工作相关性损伤(10%~25%)和运动损伤(10%~25%)。患大多数是健康青壮年,带来沉重社会负担,研究SCI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只能对70%~85%的患者获得满意的力线。近几年来,一些欧美国家已广泛开展红外线定位导航引导下TKA术,初步临床应用报道可明显提高假体置入准确性,值得应用。复习文献,对无需影像资料的红外线导航系统在初次TKA中的应用和展望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BMD、OSTA与FRAX(不含BMD模型)预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准确性,为选择适合我国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工具提供研究依据。方法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并接受DXA骨密度检查的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连续纳入1497例,建立队列。基于基线数据,以就诊时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否为参考标准,绘制ROC曲线,比较BMD、OSTA及FRAX评分预测骨质疏松骨折发生风险的准确性。结果发生骨折组(n=343)患者的BMD,OSTA评分与FRAX评分均低于未发生骨折组(n=115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MD、OSTA及FRAX评分(不使用骨密度的主要部位FRAX评分)预测骨折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4(95%CI:0.621-0.687),0.629(95%CI:0.595-0.663)和0.907(95%CI:0.888-0.926),最佳诊断截点值分别为-1.25,-1.90和3.65%。结论不使用骨密度的主要部位FRAX评分可用于我国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但诊断截点值为3.65%,远低于WHO推荐的20%,其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腰椎后路减压+Bacfuse棘突间撑开固定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接受腰椎后路减压+ Bacfuse固定融合的70岁以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7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内科合并症、手术时间、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等,并记录术前术后腰椎JOA评分,行配对t检验.术后3个月复查X线判断腰椎稳定性,并记录内固定有无移位松动表现.结果 本组17例中,男8例,女9例,年龄平均(77.59±4.27)岁.其中14例内科合并症数量在两项以上,平均手术时间(84.41±22.07) min,平均出血量(94.71±88.33)ml.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椎板开窗减压,部分患者切除了椎间盘及下关节突.17例患者共使用Bacfuse 固定28个节段.术中3例患者发生了棘突骨折,1例硬膜撕裂,1例发生术后伤口感染.腰椎JOA评分术前平均(14.71±3.04)分,术后3个月随访平均为(24.59±1.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6,P=0.00).除1例患者疗效欠佳外,其余患者均满意.术后3个月复查X线示无明显腰椎不稳定、或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等.结论 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积极处理内科合并症,大都可以耐受手术.Bacfuse作为一种新型的棘突间撑开器,可以应用于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在患者适应症选择合适的前提下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立3个在亚洲人群中高频杂合的TGF-β1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新位点与HBV感染相关性疾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型特异性PCR方法,对129例HBV感染相关性疾病患者(慢性乙型肝炎74例、肝硬化41例、肝癌14例)和41例健康人对照的外周血细胞基因组DNA的TGF-β1基因中,3个在亚洲人群中呈高频率杂合的SNP位点(rs2241715、rs2241716、rs4803455)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正常人的rs2241715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2241715 T/T基因型的个体患慢性乙肝和肝硬化的相对风险度分别为其他型者的2.974倍(95%CI=1.209—7.314,P=0.018)和3.228倍(95%CI=1.201—8.675,P=0.020)。rs2241716和rs4803455位点的谱式则无上述的相关性。结论:TGF-β1基因的rs2241715 SNP位点T/T基因型可能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疾患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肿瘤扩大切除+定制铰链型人工全膝假体结合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重建术"在膝部恶性骨肿瘤保肢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自2001年10月至2006年7月共治疗15例膝部恶性肿瘤患者.14例接受这种手术治疗,1例因术中发现肿瘤侵犯腘血管难以彻底切除而改行截肢术.骨肉瘤患者术前均接受静脉化疗或动脉灌注化疗,术后继续静脉化疗.评价术后临床结果,包括术后疗效、生存情况、功能状况、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8~66个月(平均34个月).早期并发症包括胫骨上段深部血肿1例,足背及小腿外侧麻木1例和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随访中有1例因肺部转移死亡,1例腹腔转移仍带瘤生存,1例局部复发行截肢术,最终保肢率85.7%(12/14).结论 此手术可改善膝部恶性骨肿瘤患者的早期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严重手术并发症少,患者术后功能、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分析与徒手置钉相比,运用3D打印的个体化置钉导向板是否可以增加下颈椎侧块螺钉的置钉准确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行颈椎4~6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患者1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徒手置钉组(A组)和3D打印导板置钉组(B组),每组各6例。A组采用传统徒手置入侧块螺钉,B组患者术前行颈椎薄扫CT检查,将影像学资料输入MIMICS软件,生成颈椎3D模型,在模型上设计出理想的个体化置钉入点、角度和深度。以此数据运用3D打印机制备个体化颈椎侧块螺钉置钉导向板。术中A组采用徒手置钉,B组采用3D打印导向板辅助置钉。所有患者术后均行颈椎CT扫描。通过CT平扫+重建记录每枚螺钉入点、置钉轨迹、冠状位外倾角(α角)、矢状位头倾角(β角)等。通过各个螺钉置入角度、轨迹和并发症情况对螺钉进行评分和分级。结果 A组和B组患者间年龄[(63. 50±4. 04)岁vs.(56. 33±10. 78)岁]、手术时间[(161. 25±16. 52) min vs.(171. 67±19. 41) min]、出血量[(375. 00±50. 00) ml vs.(300. 00±89. 44) 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间临床症状缓解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48. 45±5. 91)%vs.(50. 45±6. 01)%]。在螺钉置入角度上,α角A组平均(21. 88±2. 88)°,B组平均(23. 69±2. 36)°,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 675,P=0. 001),特别是在门轴侧螺钉差异更加显著[(21. 25±3. 11)°vs.(24. 55±1. 34)°,t=-4. 014,P=0. 000)]。β角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 33±4. 08)°vs.(24. 39±2. 14)°,t=-1. 308,P=0. 196]。根据我们制定的螺钉分级评分系统,A组螺钉评级得分(6. 08±1. 56)分,而B组平均(7. 56±0. 91)分,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 622,P=0. 000)。A组螺钉优良率也显著低于B组(55. 56%vs. 94. 44%)。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3D打印的个体化置钉导向板辅助进行颈椎侧块螺钉置钉,方法简单有效,可以显著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和优良率。3D打印导向板辅助置钉螺钉置入轨迹优于徒手置钉,特别是在门轴侧螺钉置入时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尿磷性间叶肿瘤( phosphaturic mesenchymal tumor, mixed connective tissue variant, PMTMCT)是一种极其罕见而又具有显著特征的肿瘤,是骨软化的病因之一,肿瘤常见发病部位(骨和软组织)及临床综合征如骨痛、骨质疏松、肌肉疼痛无力、畸形、病理性骨折等,与骨外科密切相关。目前人们对该肿瘤还缺乏清楚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常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9.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人脊柱侧凸可分为: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Ⅰ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Ⅱ型)和继发性脊柱侧凸(Ⅲ型)[1、2]。退变性脊柱侧凸在成年后才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在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degenerative lumbar stenosis with scoliosis,DLSS) 中的诊断价值,并与MRI扫描、手术所见相比较.方法:选择2004-0112007-06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DLSS患者97例.所有患者均经脊髓造影和CT脊髓造影观察,其中43例同时行MRT扫描.通过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的影像进行分析,确定其椎管狭窄部位、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并与术中所见及MRI比较.结果:①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的表现:DLSS对硬膜囊或神经根的压迫较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复杂,除与关节突肥大增生、黄韧带肥厚、椎间盘退变突出有关外.还与关节突关节半脱位、椎弓根移位压迫神经根等因素有关.②与手术所见的符合率:脊髓造影、CT脊髓造影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7.6%和92.8%,二者联合应用的诊断正确率为95.3%;对于不同弯度的DLSS,二者的诊断正确率无明显差异.③与MRI比较:在弯度较大的DLSS中,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的诊断正确率高于MRJ. 结论:脊髓造影和与CT脊髓造影的联合应用于DLSS诊断正确率较高,对于弯度较大的DLSS诊断正确率优于M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