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东莨菪碱-曲马多-芬太尼复合液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静脉东莨菪碱配伍曲马多与芬太尼在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ASAⅠ~Ⅱ级行剖宫产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东莨菪碱组(S组)和氟哌利多组(D组),每组30例。S组,东莨菪碱0·3mg 曲马多500mg 芬太尼0·5mg;D组,氟哌利多2·5mg 曲马多500mg 芬太尼0·5mg。均以生理盐水配置100ml药袋,静脉给予负荷剂量4ml后连接镇痛泵进行病人自控镇痛(PCA)。术后24、48h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静评分,并对用药总量、PCA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VAS差异无显著意义。D组术后24h用药总量、PCA量和镇静评分均大于术后48h,D组术后24h镇静评分比S组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D组明显高于S组。结论东莨菪碱配伍曲马多及芬太尼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氟哌利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不同给药方式对下腹部手术硬脊膜外腔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手术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24例,予甲磺酸罗哌卡因单次给药(12mL);B组24例,予盐酸罗哌卡因单次给药(12mL);C组30例,予甲磺酸罗哌卡因分两次给药(6mL+6mL);D组30例,予盐酸罗哌卡因分两次给药(6mL+6mL)。各组用药均不含肾上腺素。观察痛觉完全消失时间、麻醉持续时间、硬脊膜外腔阻滞范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记录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改变。结果给药后4组患者的HR均无明显变化,组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组患者SpO2均>97%。注射药物后10min,4组的MAP均显著低于基础值(P值均<0.05);注射药物后20min,C、D组的MAP均显著高于A、B组(P值均<0.05)。A、B两组的痛觉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C、D两组(P值均<0.01),4组间的麻醉持续时间、阻滞范围、运动阻滞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的硬脊膜外腔阻滞效能与盐酸罗哌卡因相仿,单次给药的起效时间较分两次给药短,有利于加快麻醉的速度,单次给药可能比分次给药更安全,但寒战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冠脉搭桥术后病人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36例冠脉搭桥术病人,采用HXD-I型电脑多功能监测仪监测,术前1d、麻醉前、手术结束时、以及术后3d和6d的HRV。结果术前1d的HRV总功率对数值为3.07±0.35,其中低频(LF)为2.38±0.47,高频(HF)为2.37±0.54,LF/HF比值为1.34±0.93。与术前比较,麻醉前HRV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结束时低、高频、总功率均有所下降,分别为2.18±0.45、2.22±0.60和2.90±0.37(P<0.05)。术后第3d进一步下降,分别为1.70±0.65、1.86±0.65和2.63±0.41(P<0.05).术后第6d与术后第3d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P>0.05)。结论冠脉搭桥术后病人的HRV降低可持续6d以上,表明术后早期植物神经对心脏的调节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3种不同头位的上气道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从经典三轴线理论和气管插管的立体空间两个角度比较分析,为优化气管插管头位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1例健康女性志愿者在平卧位、后仰位、嗅物位下分别行上气道CT平扫,并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在CT影像上标记口轴(the axis of the mouth,MA)、咽轴(the pharyngeal axis,PA)、喉轴(the laryngeal axis,LA)的轴线位置并测量口-咽轴(M-P)、口-喉轴(M-L)、喉-咽轴(L-P)之间的交角。标记通过寰椎平面的直线(A),通过枕骨下缘平面的直线(O),测量A-O线相交的锐角。根据CT图像重建上气道三维模型,选取口腔和口咽腔区域,计算口腔和口咽腔体积(Vo和Vp)。结果  3种体位下口-咽-喉三轴线交角总和(L-P+M-P+M-L)在平卧位>后仰位>嗅物位;喉-咽轴交角在平卧位≈嗅物位<后仰位;口-咽轴交角在嗅物位<后仰位<平卧位;口-喉轴交角在后仰位<嗅物位<平卧位。A-O角在嗅物位≈后仰位<平卧位。口和口咽腔体积均在平卧位<嗅物位<后仰位,其中嗅物位约为平卧位的1.57倍;后仰位约为平卧位的2倍。结论  嗅物位时口-咽-喉三轴线最接近于重叠,最有利于喉镜显露声门;后仰位时口和口咽腔体积最大,有更多的气管插管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类单胺类镇静药对东莨菪碱谵妄大鼠谵妄行为的反转作用及其对脑脊液内单胺类递质的影响,探讨术后谵妄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东莨菪碱谵妄模型及旷场实验箱,将30只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NS组(腹腔注射1 mL 0.9%氯化钠溶液),S组(腹腔注射东莨菪碱1.8 mg/kg),S+T组(腹腔注射东莨菪碱1. 8 mg/kg及曲马多10 mg/kg),S+C组(腹腔注射东莨菪碱1.8 mg/kg及氯氮平5 mg/kg),S+D组(腹腔注射东莨菪碱1.8 mg/kg及右美托咪定30μg/kg).通过旷场实验,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1 h内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脑脊液内单胺类递质的变化.结果 与注射药物前比较,S组大鼠注射药物后的水平、垂直运动性均显著提高(P值均<0.05),中央格停留时间延长及跨格数显著增多(P值均<0.05),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水平均逐渐升高(P值均<0.05).S+T组的周边跑格数、垂直运动数、中央格停留时间及跨格数、修饰时间与NS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脑脊液中五羟吲哚乙酸(5-HIAA)水平显著降低(P<0.05),3,4-双羟苯乙酸(DOPAC)及高香草酸(HVA)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5).在S+C组和S+D组注射药物后5~20 min的高峰时段,上述各项行为学指标与同时间点的NS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C组大鼠脑脊液内各类单胺类递质水平与本组注射药物前及N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曲马多可反转东莨菪碱所致的大鼠谵妄现象.东莨菪碱所致的大鼠谵妄现象可能与其脑内5-羟色胺(5-HT)及其代谢产物5-HIAA水平增加及5-HT或5-HIAA受体敏感性或受体数量改变有关,而与多巴胺及α2肾上腺素递质系统活动的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复合坐骨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膝关节局部浸润的多模式镇痛方法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或Ⅱ级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和单纯PCIA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维持镇痛2d,记录术后2、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及术后PCIA按压次数、下肢运动功能阻滞程度、被动及主动膝关节屈曲角度、术后开始下床活动的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 多模式镇痛组术后2、24 h静息状态和术后24、48 h运动状态的疼痛VAS评分<4分的患者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单纯PCIA组同时间点(P值均<0.01).多模式镇痛组术后≤2h、>2 h且≤24 h、>24 h且≤48 h各时间段的PCIA按压次数均显著少于单纯PCIA组(P值均<0.01).两组患者术后24、48 h患肢运动功能评估均为0级,无1例出现运动阻滞.多模式镇痛组术后24、48 h膝关节主动屈曲至90°者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单纯PCIA组同时间点(P值均<0.01),多模式镇痛组患者术后开始下床活动的时间及住院无数均较单纯PCIA组显著缩短(P值均<0.01).结论 PCIA复合局部麻醉药行膝关节局部阻滞、坐骨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的多模式镇痛方法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良好,对患者下肢肌力影响轻微,且并发症少,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较理想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喉罩通气全身麻醉、硬脊膜外腔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3种麻醉方式对新生儿及产妇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90名,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硬脊膜外腔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全身麻醉组产妇依次静脉注射维库溴铵2mg、氯胺酮30~40mg、丙泊酚1.0mg/kg、琥珀胆碱1.5mg/kg麻醉诱导后插入喉罩,吸入体积分数为0.010~0.015的七氟烷维持麻醉。胎儿娩出后适当给予产妇芬太尼、咪达唑仑和曲马多。3组均于胎儿娩出即刻抽取胎儿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新生儿出生1和5min时的Apgar评分以及出生后1、2、3和5d时的神经行为评分(分别记录为NBNA1、2、3、5)。记录术后1和24h时产妇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分别记录为NRS1、24),术中知晓、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术后肠道恢复通气时间和开始哺乳时间。结果 3组间新生儿出生1和5min Apgar评分及NBNA1、2、3、5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3组的NRS1均<3分,全身麻醉组显著低于硬脊膜外腔阻滞组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组(P值均<0.01),3组间肠道恢复通气时间和开始哺乳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喉罩用于全身麻醉剖宫产对母婴是安全的,对产妇术后恢复也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氯胺酮对兔蓝斑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氯胺酮对家兔脑内蓝斑区去甲肾上腺索(NE)释放的影响,以探讨其心血管反应是否有中枢机制参与。方法选择雄性新西兰兔9只,静脉注射氯胺酮2mg/kg,并以50μg/(kg·min)的速率静脉泵注20min。使用推挽灌流法收集蓝斑区引流脑脊液(CSF),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NE 浓度。结果 静脉注射氯胺酮后及泵注维持期间,CSF 中 NE 浓度升高(P<0.01),从(16±3)pg/ul上升至(32±4)pg/μl;停药0~20min 期间,CSF 中 NE 浓度有所下降(P<0.05),但仍高于基础值(P<0.01);停药后21~40min 期间,CSF 中 NE 浓度恢复至基础值水平。结论 氯胺酮可升高蓝斑区 NE的释放,提示氯胺酮的心血管反应可能有中枢机制参与。  相似文献   
10.
先证者 ( 1 1 ) 男 ,6 6岁。因吞咽不适两个月 ,呕血 1次 ,经胃镜、CT等检查证实为贲门癌。于 2 0 0 2年 1月在我院胸外科施行贲门癌根治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贲门部 ,约 3cm×3cm× 2 .5 cm大小瘤体 ,质地硬 ,且明显外侵。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贲门部腺瘤 ,9枚淋巴结中有 5枚转移 ,术后两年半随访健康状况良好。家系调查 (图 1) :该家族兄妹共 7人 ,全部患消化道癌 ,另外 9、1 1 也患消化道癌。癌症分别为 :胃癌 5例 ,食管癌 2例 ,贲门癌 2例。该家系 9例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腺癌 7例( 1、4、9、1 1、1 3, 9、1 1 ) ,鳞癌 2例 ( 6、7)。在 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