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坐位咳痰与侧卧位咳痰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病人体温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气管切开术后合并肺部感染120例。采用座位排痰58例(观察组),侧卧位排痰62例(对照组)。两组咳痰前均予胸背部联合叩击,观察组叩击后采取坐位进行有效咳痰;对照组叩击后采取侧卧位进行有效咳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排痰后1周内每日咳痰量明显增加(P<0.05),排痰后7、14 d肺部听诊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排痰后14 d咳痰显效率明显增高(P<0.05),排痰后第二周每日最高体温明显降低(P<0.05)。结论 对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病人,坐位咳痰对病人体温恢复效果优于侧卧位咳痰。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3例胭窝部腓总神经内囊肿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对该病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临床经验。方法:2011年8月-2012年3月,采用囊肿切开引流术治疗胭窝部腓总神经内囊肿3例,其中结扎、切除含囊肿腓总神经关节支2例。结果: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9~15个月,平均11.3月。3例患者术后4—10d胭窝部胀痛症状均消失,术后3个月第1、2趾间刺痛感消失。足背伸肌力恢复至4级者2例,恢复至3级者1例。患者均无囊肿复发表现。结论:胭窝部腓总神经内囊肿十分罕见。对于临床诊断明确的患者,目前多行手术切开神经外膜引流,同时随访囊肿复发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双侧脑疝患者采用微创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88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的内科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的总有效率72.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7.7%,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6、12个月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双侧脑疝患者采用微创技术治疗,有效的清除了患者的血肿,减少了手术的时间,解除了占位效应,临床创口小,损伤轻,预后良好,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肌腱滑行练习对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4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仅给予健康教育和常规随访,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腱滑行练习。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个月、2个月、3个月使用中文版Boston腕管量表、肌电图仪、SF-36生活质量量表测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个月后,两组Boston腕管量表症状严重程度得分存在显著的干预、时间和交互效应(P0.05,P0.01);两组右手功能状况得分存在显著的干预、时间和交互效应(P0.05,P0.01);干预组3个月时远端动作电位潜伏期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随干预时间的延长有显著提高(均P0.01),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肌腱滑行练习能有效改善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症状及手功能。  相似文献   
5.
小切口单纯肘管松解术治疗肘管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临床研究分析小切口单纯肘管松解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适应证。选择病程平均为2.5人月,无肘部骨折或畸形的9例男性患者进行手术。于尺神经沟作2-3cm长的小切口,仅切开肘管及其远端的弓状韧带,在尺神经鞘膜内注射1ml确炎舒松-A。结果 9例的手尺侧麻木感于术后1个月内消失,刺痛觉减退在术后半年恢复正常。2例骨间肌蚓关肌有轻度肌萎缩者在术后1年半完全恢复。结论 对肘部无骨折畸形,病程短,无明显肌萎缩,爪形手畸形的肘管综合征可以采用小切口单纯肘管松解要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自发性桡神经麻痹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从2000年至2008年,对27例自发性桡神经麻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性21例,女性6例;发病年龄8~65岁,平均36岁。对23例患者进行了松解,1例切除病变段神经后直接吻合神经,3例切除病变段神经后因有缺损,进行了神经移植。结果 术中发现Frohse弓卡压8例,三头肌外侧头卡压1例,桡返动脉分支卡压1例,外侧肌间隔处卡压8例,肿块卡压1例,无明显外在卡压8例。23例行神经松解的患者中,15例功能完全恢复,3例功能部分恢复,5例无效。4例行神经修复患者中,3例功能恢复,1例无效。结论 自发性桡神经麻痹病因多样,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可达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中重度肘管综合征治疗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目的 通过对中、重度肘管综合征的分度及手术效果分析寻找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34例中、重度肘管综合征在手术中发现尺神经的变性程度分为2组。Ⅰ组:尺神经无明显神经瘤样变,采用前置术加神经鞘膜内注射确炎舒松-A。Ⅱ组:尺神经在肘管内有明显神经瘤样变,采用前置术、束间松解术、神经周转放置确炎舒松-A。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2.2个月。按2000年手外科学会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Ⅰ组14例,功能恢  相似文献   
8.
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13例手术治疗的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2年。随访内容以患者的主观感觉为主,包括患肢麻木、酸痛、乏力、手部精细活动、发冷及肌肉萎缩等进行疗效的评价。结果术前13例均主诉有患肢感觉异常(麻木、刺痛觉减退),术后患肢感觉异常完全缓解或明显改善者12例(12/13),占92.4%;症状无变化或症状加重者1例(1/13),占7.6%。手部肌肉萎缩恢复者或改善者11例(11/12),占91.7%;手部肌肉萎缩无恢复或加重者1例(1/12),占8.3%。自觉患肢活动改善或症状完全缓解者11例(11/12),占91.7%;症状无变化或症状加重者1例(1/12),占8.3%。术前主诉有颈肩部酸痛者5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缓解者4例(4/5),占80%;症状无变化或症状加重者1例,占20%。结论采用手术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是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二期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2001年8月~2003年4月8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年龄18~38岁。平均伤后6个月内,均应用以下术式治疗。手术步骤:一期手术,膈神经移位至臂丛上干前股,副神经移位至肩胛上神经;健侧C7神经移位至患侧尺神经;二期手术,第4、5、6、7肋间神经移位至桡神经和胸背神经,健侧C7神经经尺神经移位至正中神经。结果 术后8例均获随访,时间为二期术后l3~25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相应靶肌肉肌力恢复大于或等于M3为有效恢复,肌皮神经有效恢复6例,恢复率为75.0%;肩胛上神经有效恢复3例,恢复率为37.5%;桡神经有效恢复3例,恢复率为37.5%;胸背神经有效恢复6例,恢复率为75.0%;正中神经有效恢复5例,恢复率为62.5%。感觉恢复情况:正中神经感觉4例为S3,3例为S2,1例为S1。结论 二期多组神经移位安全有效,对部分早期臂丛神经损伤并要求缩短手术次数的患者,是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院于1987年5月始,用自制异体骨钉用于手部骨折固定和关节融合固定,共31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异体骨钉的制作取经新洁而灭酊浸泡1个月以上的新鲜尸体取下的胫骨中段,锯成火柴棒大小之骨条,用砂轮及锉刀做成光滑的两头尖的骨钉,直径从1.5~4mm,长度从1.5~3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