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建立伯氏疟原虫(P.b.)抗哌喹(PQR)系鼠疟模型;比较其抗性表型基本特征.方法:采用鼠-鼠间血传、药物剂量递增法对P.b.ANKA哌喹敏感株(PQS)进行抗性培育,通过测定PQS ED50和PQR ED50计算抗性指数及抗性稳定性;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变化、计数原虫率,记录分析小鼠接种后存活时间及肝、脾及体重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临床非真菌病患者口腔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药敏检测,了解不同患者的真菌携带状况、种群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等,为临床防治真菌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92例住院患者常规棉拭子口腔取材、真菌分离培养、科玛嘉显色法鉴定,分析不同疾病、年龄段患者假丝酵母菌的检出情况,并进行氟康唑、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胞嘧啶及伊曲康唑纸片法药敏测定。结果:92例样本经真菌培养,分离出53例(57.61%)假丝酵母菌;受检患者多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其次为呼吸系统感染;60岁以上患者分离率(65.15%)显著高于60岁以下组(38.46%)(P<0.05);显色法鉴定白假丝酵母菌28例,热带假丝酵母菌8例,其它假丝酵母菌17例;所分离的真菌对5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酮康唑的耐药性最高。结论:临床患者口腔黏膜真菌携带具有分离率高、年龄及病种相对集中的特征;菌群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分离株耐药性较普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Pb)ANKA抗哌喹(PQR)系小鼠模型的免疫学特征方法6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和C组各16只,B组32只(其中16只用于观察存活天数)。A组B组小鼠分别经腹腔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哌喹敏感系(PbPQS)和抗性系(PbPQR)红内期原虫1×10~7个(200μl血),C组(健康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于感染后4、8、12和16d各取4只小鼠,取尾血制薄血膜镜检,计算红细胞原虫感染率(简称原虫率)。脱颈处死小鼠,无菌取脾制备脾淋巴细胞悬液,用CCK-8法测定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刀豆球蛋白A(ConA)刺激后的增殖反应,用Griess法和ELISA分别测定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N0含量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另取10只昆明小鼠,每鼠腹腔接种PbPQR系原虫约1×10~7个,待原虫率上升后下降,典型的原虫转变为蓝染细胞时,腹腔感染PbPQS系原虫(1×10~6个)进行攻击感染,观察小鼠原虫率和小鼠存活情况。结果 A组小鼠平均存活(9.0±3.0)d,感染后6~12d原虫率均>50%,出现严重贫血。感染后16d,B组小鼠全部存活,原虫率为(26.66±2.54)%。A、B两组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经Con A刺激后增殖显著,感染后12d,分别为0.65±0.08和0.86±0.20(P<0.01)。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N0含量随感染时间延长而上升,感染后12d,A、B和C组分别为(48.80+3.49)、(54.80±2.17)和(7.80±0.71)μmol/L,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随感染时间延长而上升,感染后12d达到最高,为(752.20+39.49)pg/ml,B组于感染后8d升至峰值[(855.80±33.65)pg/ml],感染后12d降至(620.20±27.11)pg/ml;感染后8d和12d,A组和B组IFN-γ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PbPQS系攻击感染PbPQR系小鼠模型后10d,原虫率为(2.44±2.07)%,随之逐渐消失,感染后40d未检出虫体,无小鼠死亡。结论伯氏疟原虫ANKA株哌喹抗性系感染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NO水平和IFN-γ含量均显著高于PbANKA株PQS系感染小鼠,可诱导小鼠产生一定保护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吉姆萨(Giemsa)染色法对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P.b.)ANKA株感染小鼠肝、脾组织标本进行染色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小鼠肝、脾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后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60℃烤箱30min烘烤,二甲苯脱蜡,常规乙醇水化至水,用2、3、4倍稀释的吉姆萨工作液分别染色3min、5min、10min;同时做常规苏木精-伊红(Haematoxylin-eosin,HE)染色。结果 3倍稀释Giemsa工作液染色5min的染色效果最佳。镜下观察,疟原虫染色鲜明、虫体胞浆蓝色,胞核粉红、疟色素染为棕褐色,清晰易辨,明显优于HE染色法。结论使用Giemsa染色法对P.b.感染小鼠肝、脾组织标本的染色简单易行,需时短,效果良好,在临床及科研领域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及比较伯氏疟原虫(Pb) ANKA株抗哌喹(PQR)系及敏感(PQS)系感染小鼠脾细胞中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4(IL-4)细胞因子分泌细胞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哌喹抗性相关免疫调节机制.方法: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A(PbPQS)、B(PbPQR)和C(对照组,NC)3组,应用ELISPOT技术测定各组小鼠脾细胞分泌IFN-γ、TNF-α和IL-4的斑点形成细胞数(SFCs).结果:在PbPQS或PbPQR感染小鼠后3、6d时IFN-γ SFCs A、B两组均显著增高,3d时A组高于B组(P=0.05),而6d时B组明显高于A组(P=0.002),TNF-α SFCs的增加B组明显高于A组(3 d:P<0.001,6 d:P=0.037),IL-4 SFCs A、B两组增高无显著性差别.B组3种细胞因子SFCs 22 d间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6d时IFN-γ SFCs及TNF-α SFCs增至峰值,9d时IL-4SFCs增至峰值,22d时3种细胞因子SFCs再度增加.结论:感染早期Th1免疫反应的有效活化、其后向Th2免疫反应的偏移以及感染后期3种细胞因子的协同抗原虫作用是影响PbPQR感染小鼠早期原虫增殖低下、其后原虫率上升以及最终疾病转归恢复的重要因素,抗性的产生与宿主免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伯氏疟原虫(Pb)ANKA株哌喹抗性系(PQR)感染小鼠组织病理学变化特征,比较与哌喹敏感系(PQS)的差异,探讨其抗性机制.方法 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PQS)、B(PQR)及C(正常对照,NC)三组,取肝、脾、脑及肾组织,10%福尔马林固定后石蜡包埋,4μm切片,苏木精一伊红(Haematoxylin-eosin,HE)及吉姆萨(Giemsa)染色,镜下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PQS组比较,PQR组疟原虫感染红细胞(pRBC)及疟色素(HZ)在各器官组织中出现晚,增殖缓慢,数量明显偏少,在17d增至峰值时仍明显少于PQS组6d时,22d时开始下降.各组织的炎性病变随感染天数的延长而变化:早期较轻,呈渐进性发展,17d时达到高峰,22d时炎症减轻,组织损伤呈恢复趋势,其两组肝、脾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程度在6d时未见明显不同.脑组织的炎性反应、疟原虫浸润及组织损伤程度均显著轻于PQS组.结论 PQR系的毒力下降、致病力降低表象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肝、脾、脑和肾组织中pRBC及HZ浸润量明显偏低,炎性反应、原虫数量的变化呈逐渐增加、降低、趋向恢复的动态过程,未见明显的脑型疟的组织学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GeXP多重基因表达遗传分析系统,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7种假丝酵母菌耐药相关基因RNA表达水平的方法。方法:设计7种(MDR1、FlU1、CDR1、CDR2、ADH1、ERG3、ERG11)已知与白假丝酵母耐药相关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及假丝酵母ITS基因参照引物,优化多重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用热带假丝酵母标准株来验证多重反应体系的特异性,通过比较标准株和临床敏感株,剂量依赖株及耐药株各基因表达峰图,分析不同菌株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经过优化反应条件,可同时扩增出假丝酵母耐药相关的7种基因特异片段,耐药株和剂量依赖株的ERG11、CDR2、CDR1、MDR1和ERG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敏感株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结论:建立了多重基因表达检测体系,GeXP多重基因表达检测方法具有高通量、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快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海南产新鲜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花和嫩枝叶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挥发 油测定器提取了海南产新鲜马缨丹花和嫩枝叶中的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利用计算机谱图检索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对马缨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鉴定和 定量分析。结果:海南产新鲜马缨丹花和嫩枝叶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 16%和0. 27%,分别鉴定出69 种和85种化合物。结论:马缨丹花和嫩枝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倍半萜类,其中大根香叶烯D、a-石竹 烯、斤石竹烯、大根香叶烯B在马缨丹花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3. 889%、18. 763%、8. 568%、 7. 15.1%,在马缨丹嫩枝叶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3.011%、22.052%、8. 704%,6. 25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