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80年10月钦州县沙埠公社某生产队发生一起登革热流行,前已报道。为了探讨病毒血症对本病的诊断及病人管理的意义,以及登革热病毒分型方法,我们进行以下实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七只熊猴实验感染人HBV的血清学进行了研究,采用了4种方法,检测血清中HBV标志物和生化学指标。结果表明RPHA、ELISA、SPRIA及斑点杂交法,分别在猴血清中检出HBsAg、抗-HBC和HBV-DNA,生化学指标也呈现持续的异常升高,这些结果除了证实动物实验感染模型的成功外,也对熊猴血清中HBV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和敏感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043份血清标本的分析表明风疹血抑抗体阴性率为29.1%,且16~30岁人群中风疹血抑抗体滴度<1:32的比例较高。193名儿童接种RA27/3株风疹减毒活疫苗后,血清抗体阳转率为95.1%;免后一年的疫苗保护率为98.8%。免疫儿童中发生风疹血清再感染的占5.6%,且与免疫后抗体滴度偏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尽管乙型肝炎病毒(HBV)黑猩猩、树(鼠句)动物模型有所报导,但对其产生的血清学反应类型详细分析研究的报导甚少。为此我们在选用熊猴实验感染人 HBV获得复制成功的模型后,对其血清学表现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动物熊猴(Maca(?)a assameniss)7只,体重1.5~3.5kg,在实验室单只关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广西流行性出血热(EHF)疫源地分布特征,揭示流行规律,根据全国EHF地理流行病学调查的统一方案,对广西EHF疫区类型、宿主动物种群组成及其携带EHFV 情况,于1985年至1986对EHF 人间流行和宿主动物传染源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1982年我区首次在灵川县报告有流行性出血热(简称 EHF)病例,并证实黑线姬鼠、褐家鼠携带 EHF 病原,由中国医科院流行病研究所协助,分离出病毒。以后相继发生。几年来,对全区 EHF 疑似患者和健康人群。用特异的血清学方法,进行了 EHF 抗体检测,初步了解我区 EHF 患者的抗体水平及正常人群隐性感染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选用无自然感染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红面猴(Macaca speciosa)4只,其中2只经实验感染人HBV后,作了血清学检测:SGPT(改良赖氏法)、HBV标志物“两对半”(RPHA法、FLISA法、SPRIA法)、HBV-DNA(斑点分子杂交法)、乙肝病毒粒子(电镜观察)。并取肝组织活检,进行光、电镜动态病理学观察,以及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法检测肝细胞内的HBsAg、HBcAg和HBV-DNA。2只猴血清均检出SGPT、HBsAg、抗-HBc、抗HBs、HBV-DNA和Dane粒子阳性,其中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为52和53周。2只猴肝组织均出现由急性肝炎发展为慢迁肝的病变,与乙肝病人的病变相同,在肝细胞内检出HBV标志物。接种后28周的阳性血清传代给对照组中的1只健康红面猴,可惜该猴死于中毒痢,观察期仅8天,7天内血清HBV标记物及SGPT均呈阳性。  相似文献   
8.
本项研究选用七只熊猴,均无人乙型肝炎病毒的自然感染,经下肢静脉接种急、慢性乙肝病人血清后,每2~4周采血1次,进行肝功能检测和采用RPHA法、ELISA法、SPRIA法、斑点杂交及电镜进行多项HBV血清学标志物和病毒颗粒检测,通过不同时期的肝活检进行光、电镜动态病理学观察,使用组化、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法检测肝细胞内的HBsAg、HBcAg和HBV-DNA。结果表明各猴血清中均检出HBsAg、抗-HBs、抗HBc、HBV-DNA、Dane颗粒及球形颗粒,伴SGPT持续异常升高,七只猴各2~4次肝活检所见的动态病理学改变,均与乙肝病人急性至慢性病变的演变规律相同,并在肝细胞内检出HBsAg、HBcAg和HBV-DNA。此外,用接种人HBV后的阳性猴血传代接种给健康熊猴获得感染成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