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7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咳嗽临床常见,尤其是持续时间8周的慢性咳嗽,占呼吸科门诊1/3以上,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导致的咳嗽敏感性增高是其重要机制[1-2]。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每一次咳嗽都是由咳嗽反射弧参与完成的,咳嗽反射弧由咳嗽外周感受器、迷走传入神经、咳嗽高级中枢、传出神经及效应器(膈肌、喉、胸部和腹肌群等)构成,其中任一环节出现异常都可导致咳嗽敏感性的增高。咳嗽传入神经感受器主要有两种,即有髓鞘的 Aδ纤维和无髓鞘的 C  相似文献   
3.
咳嗽临床常见,尤其是胸部影像学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病因复杂、易误诊误治,逐渐受到重视,国内外相继颁发相关指南,目前认为咳嗽高敏感性是其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医将慢性咳嗽归于"久咳""久嗽"范畴,在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史利卿教授团队针对该病开展了专项临床及基础研究15年,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及其突出临床症状提出"风邪伏肺"病机,应用祛风宣肺法治疗效果显著。文章结合西医学相关咳嗽机制研究进展及既往研究结果,初步探讨祛风宣肺法治疗该病的疗效机制,丰富慢性咳嗽风邪伏肺致咳相关学术理论的科学内涵,有利于提高中医药防治慢性咳嗽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证型证素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41例感染后咳嗽患者的中医证素,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因子分析和“Q型”聚类分析结合方法进行非线性降维研究,提取主要病性及病位证素并加以总结分析。结果 利用因子分析共提取公因子8个,累计贡献率为62.454%。主要病性证素是风(63.48%)、湿热(48.55%)、寒饮(41.49%)、阳虚(21.99%);主要病位证素是肺(100%)、脾(73.86%)、咽(43.98%)、胃(26.14%),主要证型为风邪伏肺证(66.8%),湿热蕴肺证(61.8%),寒饮伏肺证(12.4%),痰湿蕴肺证(9.1%)。通过聚类分析得:湿热病邪可单独聚为一类,湿热可与风邪相兼聚类,风邪与湿热及阳虚相兼为患者可聚为一类。结论 感染后咳嗽的主要病性证素为风、湿热、寒饮;主要病位证素为肺、脾、咽、胃;主要证型为风邪伏肺证、湿热蕴肺证及寒饮伏肺证。不同聚类方法所得结果与临床感染后咳嗽的复杂病机相合。  相似文献   
5.
创新临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医院临床科室落实国家“深化医教协同”新要求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中医临床型研究生是未来建设祖国中医药事业的高级人才,他们需要掌握扎实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具备清晰的中西医诊疗思维等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医患沟通、团队合作等非专业能力,而中医临床教学是培养以上能力的关键环节。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解决中医临床教学的诸多问题,因此文章基于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探索具有中医特色的混合式临床教学模式,以期对临床教学改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湿疫”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目前认为其病因是感受疫戾湿毒,病位主要在肺脾,病性以湿为主,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主要病机为疫戾湿毒犯肺,气机闭阻,肺脾气虚;病机特点突出表现为肺脾相关。中医治疗分为初期、中期、重症期及恢复期4期,应以解毒宣肺健脾化湿贯穿始终,初期以宣肺止咳、芳香化湿为主,中期侧重宣肺平喘、通腑解毒,重症期温阳开闭固脱,恢复期补肺健脾化湿。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病位在肺胃,与肝、脾、肾相关,辨治过程中当以气机失调为中心环节,围绕"肺胃气逆、胃失和降、肺失清肃"这一基本病机,治以宣肺止咳、和降肺胃为主,辅以疏肝调木、温中纳肾。文章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中医脏腑相关病机特点进行阐述,探讨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祛风宣肺方对神经生长因子(NGF)介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C)神经源性炎症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阿斯美组,祛风宣肺方高、中、低剂量组,利用NGF制备体外神经源性炎症细胞模型,造模后给予含药血清干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率,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并用RT-PCR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an-Ras、c-fos、神经激肽1受体(NK-1R)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增殖率、凋亡率、Pan-Ras、c-fos、NK-1R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阿斯美组、祛风宣肺方高、中、低剂量组细胞增殖率、凋亡率、Pan-Ras、c-fos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祛风宣肺方高、中剂量组均能够明显降低NK-1R mRNA及蛋白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风宣肺方通过下调Ras-Raf-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NGF介导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降低咳嗽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2016—2017年于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患者,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总结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比、呼吸系统疾病分布情况、证候分布特点;同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肺气虚患者分为穴位贴敷组与内外合治组,穴位贴敷组予常规穴位贴敷治疗,内外合治组予穴位贴敷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自拟养肺方,1袋/d,2次/d,疗程为每剂服用3 d,累计9 d,评估内外合治临床疗效。结果: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49;年龄分布从19岁到99岁,其中60~74岁患者比例最高,占总人数的34.73%;呼吸系统疾病中居前三位的依次为慢性支气管炎(22.42%)、支气管哮喘(20.57%)、慢性咳嗽(18.72%);常见证候中居前三位的依次为肺气虚证(20.71%)、肺脾阳虚证(15.47%)、湿热内蕴证(13.72%);肺气虚贴敷者中内外合治组患者75例,有效率为61.33%,穴位贴敷组患者233例,有效率为46.78%,内外合治组有效率高于穴位贴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合治组患者神疲乏力、自汗、畏风、易感冒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穴位贴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尤其适用于肺气虚、肺脾阳虚、湿热内蕴证患者,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患者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