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研究环氧氯丙烷(ECH)处理对瓣膜组织结构及表面性状的影响,探究ECH处理生物瓣膜后防钙化的机制。方法 通过测定ECH处理瓣膜组织的抗酶消化能力、茚三酮值、热皱缩温度,以及血浆蛋白吸附实验、血小板黏附实验评价ECH处理瓣膜组织的表面性状。结果 经ECH处理后,抗酶消化能力增加,茚三酮值下降,热皱缩温度升高(P〈0.01),且对血浆蛋白和血小板的黏附减少,表面性状改善。结论 ECH处理能够增加瓣膜组织的交联,且改善瓣膜的表面性状,是ECH处理瓣膜组织防钙化、防衰坏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临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典型教学病例少、床边教学病人不配合、教学实践性差等问题,在胸心外科临床教学中,试行了学生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将我院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见习医学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成绩考核和学生及标准化病人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学员临床知识掌握程度,临床思维能力训练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标准化病人的学习热情临床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因此,学生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是一项非常有潜力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尝试使用简单的动态种植方法来提高内皮细胞在去细胞牛心包支架上的种植效率和均匀性,以更有效地构建组织工程瓣膜.方法:采用胰酶-去垢剂法制备去细胞牛心包. 内皮细胞以下列方式在去细胞牛心包支架进行种植和培养: ①振荡种植振荡培养(OO);②振荡种植静止培养(OS);③静止种植静止培养(SS). 定期取样品进行电镜、组织学检测及细胞计数分析. 结果:细胞加入24 h后振荡种植的样品比静止种植的样品细胞在支架内分布更为均匀,同时振荡种植的样品细胞贴壁率[ (36±3) %]高于静止种植的样品细胞贴壁率[(21±2)%, P<0.05]. 振荡种植振荡培养的样品在培养过程中细胞脱离支架而死亡,因此放弃了这些样品的继续培养. 振荡种植静止培养的样品和静止种植静止培养的样品细胞一直保持正常的伸展状态. 在培养过程中支架上的活细胞总数振荡种植静止培养的样品一直高于静止种植静止培养的样品. 结论:采取振荡种植的方式种植细胞可明显提高内皮细胞在三维支架上种植的效率和分布均匀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室旁核输注褪黑素通过改善氧化应激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在下丘脑室旁核中植入微型渗透泵并输注褪黑素或人工脑脊液(vehicle,V),1周后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测量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脏超声指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用于测定室旁核细胞的NAD(P) H亚单位NOX2的活性以及Cu/Zn-SOD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结果室旁核输注褪黑素显著减小了心肌梗死面积,降低了NE和NOX2的活性,并提高了Cu/Zn-SOD的表达水平,改善了大鼠的心脏功能。结论室旁核输注褪黑素减弱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是通过改善氧化应激并进一步降低交感神经活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经右前外侧肋间小切口心脏多瓣膜手术的早期疗效中期随访结果,探讨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外科医生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完成的154例经右前外侧肋间小切口多瓣膜手术的临床资料.男103例,女51例,年龄23 ~ 68岁,全部手术经股动、静脉建立闭式体外循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修饰葡聚糖纳米凝胶微球,观察其对新生血管生成的诱导和促进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乳液聚合法制备载bFGF纳米微球(bFGF-Dex-GMA-NPs),对纳米微球的外形、包封率、体外释药特征进行常规检测,建立兔后肢缺血模型后,分为以下几组(每组6只):安慰剂治疗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A组);bFGF治疗组(B组);载bFGF纳米微球组(C组),分别于治疗后7、21 d用99mTc标记的sestamibi对后肢血流进行分析,并于21 d将动物处死,取局部肌肉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下对毛细血管计数.结果 合成的纳米微球外形圆整,无相互粘连,包封率高达80.9%,并能较好地控制bFGF的释放,持续释放时间超过25 d.后肢缺血模型治疗第7天,B组和C组能量计数分别为(130.95±14.59)、(127.60±11.36),明显高于A组(27.65±6.82)(P<0.05),但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C组能量计数增加到(450.69±21.06),明显高于A组(39.89±8.45)和B组(165.34±15.88)(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组毛细血管密度是(99.00±5.44)/mm2,明显高于其他两组2.00±0.59(A组)、13.00±1.35(B组)(P<0.05).结论 载bFGF纳米微球可以控制bFGF长时间释放,对缺血组织新生血管形成有优于单纯bFGF的诱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在婴幼儿胸腔镜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对胃肠道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年龄3~12岁)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A和实验组B:行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A在CPB预充液中给予奥美拉唑10mg,实验组B和对照组均注入等量生理盐水。3组均于术前、CPB30min、CPB结束、术后4h、24h进行胃液常规检查,并采集血液标本,用ELISA法测定血清促胃液素。结果与CPB前比较:实验组A胃液pH值较CPB结束后有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B于术毕有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于术后4h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3组胃液红细胞计数及血清促胃液素与CPB前比较均有明显上升(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A胃液pH于CPB结束后各时间点较对照组有明显上升,而胃液红细胞计数则有明显下降,血清促胃液素于CPB30min时即较其它两组有明显降低。实验组B胃液pH于术毕有明显降低,但术后24h恢复至术前水平,同时间点胃液红细胞计数与促胃液素则有明显降低。结论儿童胸腔镜心脏手术中CPB时间较常规手术时间长,需要在此期间进行胃肠道保护,术后各项指标恢复较常规手术时间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异氟醚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幼犬心内直视手术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只幼犬, 随机分为预处理组(Ⅰ组,n=10) 和对照组(Ⅱ组,n=10), 观察两组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复跳情况、循环情况.分别于麻醉后(T1),体外循环主动脉开放后15 min(T2),4 h(T3),24 min(T4) 时间点取血样, 检测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心钠素(ANP),心肌钙蛋白(cTnI)的变化.结果:两组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开放至复跳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的自动复跳率、复跳后低血压发生率及术后24 h低血压发生率均优于Ⅱ组(P<0.05).主动脉开放15 min后,两组CGRP和ANP均增高(P<0.01),但Ⅰ组高于对照组(P<0.05);ET和cTnI在主动脉开放后也上升(P<0.01),但预处理组上升幅度低于Ⅱ组(P<0.05).结论:异氟醚预处理能减少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体外循环后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用于制造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硬段相、软段相改性新型聚氨酯材料和未改性医用聚氨酯材料的组织炎症反应程度。方法选用材料硬度90A的硬段相改性医用聚氨酯(A组)、软段相改性医用聚氨酯(B组)和未改性医用聚氨酯材料(C组)组装成人工心脏辅助装置,建立犬心脏辅助转流模型。观察转流不同时间后心、肝、脾、肺、肾标本组织学变化,并测定不同转流时间后血液炎性因子(IL-6、IL-8、TNFα)含量。结果转流72 h后C组组织炎症充血、水肿,炎症反应明显强于A、B两组。48 h内体内IL-6、IL-8、TNFα炎性因子水平呈升高趋势,C组明显高于A、B组。48 h后各组炎性因子水平趋于稳定。结论硬段相改性医用聚氨酯材料比未改性的常见医用聚氨酯材料组织炎症反应轻微,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可作为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首选材料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及全球气候的变化,COP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通气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病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常规治疗无效,病情继续恶化易并发呼吸衰竭[1]。目前,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已经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障碍性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通气治疗COPD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这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对无创有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的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