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8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胸壁结核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分析7例胸壁结核的X线与CT征象,以提高对其认识和诊断能力。方法收集资料完整7例胸壁结核患者的完整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回顾性总结分析其X线、CT影像特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结果7例胸片中,3例没有发现病灶,1例可见肋骨破坏,2例肺野内可见软组织肿块影,1例见到钙化,但不能准确定位。CT均能显示病灶的位置及内部结构。根据本组病例及文献报道,胸壁结核的主要影像征象有:①胸壁脓肿,②钙化,③骨破坏,④胸腔内突出软组织肿块。结论X线摄片是胸壁结核检查的基本手段,但对于胸壁外或没有肋骨破坏和钙化的病灶易漏诊。CT能清楚显示病灶位置及内部结构,结合胸壁的穿刺活检,基本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脑缺血再灌注后MMP-9表达与血脑屏障变化的MRI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脑缺血再灌注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在血脑屏障(BBB)变化中的作用以及与MRI表现之间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线栓法组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根据再灌注时间点2 h、6 h、24 h、48 h、72 h又分5小组.MRI上反映BBB变化指标包括T2WI异常高信号的相对信号强度、高信号体积及T1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强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MMP-9的表达情况.各BBB变化的MRI指标与标本免疫组织化学MMP-9的表达结果 行统计学相关分析. 结果 BBB变化的MRI指标T2WI 相对信号强度、异常高信号体积、T1 FLAIR强化程度与标本免疫组织化学MMP-9的表达结果 呈正相关. 结论 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血管内皮细胞MMP-9表达增强与其BBB变化的MRI征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PROSET序列的三点计划扫描(3PPS)技术在盆区及臀区坐骨神经单一层面显示中的初步应用。方法采用Philips Achieva1.5T MRI扫描仪。首先,对20名健康志愿者及6例腰腿痛患者的坐骨神经行冠状位PROSET序列扫描。然后,应用3PPS技术,分别在不同平面的冠状位图像上选取三点,扫描单侧坐骨神经。结果应用3PPS技术,全部26条坐骨神经中24条均可在单一层面全长显示其盆区及臀区,扫描时间约为7分钟。2例不能在单一层面全长显示。正常坐骨神经在PROSET序列上呈条纹状稍高信号,走形自然、连续,神经周围的血管呈高信号,肌肉组织呈较高信号,神经与其邻近组织解剖关系清晰。6例腰腿痛患者中显示邻近血管压迫2例,血管与神经关系密切,脂肪间隙消失;神经源性肿瘤1例,能够清晰观察到肿瘤位于坐骨神经近端。结论基于PROSET序列的3PPS技术能够在单一层面清晰地显示盆区及臀区坐骨神经全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区域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激活变化,探讨其与梗死面积变化的关系. 方法 99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2 h、6 h再灌注不同时间组,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各组动物于不同时间点处死取脑,取相应部位脑组织行TTC染色.采用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法检测STAT3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分析其与梗死面积变化的相关性. 结果缺血后TTC染色可见部分右侧大脑半球失染呈白色.缺血6h组再灌注0 h较缺血2 h再灌注0 h TTC失染面积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失染面积较灌注0 h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定位:STAT3在胞浆中表达,磷酸化STAT3(P-STAT3)在胞核中表达.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结果:缺血再灌注不引起STAT3蛋白表达的变化,但P-STAT3表达增加,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24 h达到峰值.STATS激活的水平与TTC失染面积变化呈负性相关(缺血2 h组:r=-0.680,P<0.05;缺血6 h组:r=-0.672,P<0.05).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STAT3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但可诱导缺血区域磷酸化水平增加,其激活水平与梗死面积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及其局限性。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进行DSA造影检查和3D—CTA检查。3D—CTA图像重建时分别采用最大强度投照(MIP)、表面成像(SSD)以及模拟内窥镜(flying through)等3种成像方法分别重建颅内血管三维图像。脑血管造影常规进行双侧颈内动脉及左侧椎动脉造影,必要时进行右侧椎动脉造影。结果 本组11例患者,DSA造影检查和3D—CTA检查各发现动脉瘤11个,各漏诊动脉瘤1个。DSA造影检查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4.3mm;3D—CTA检查MIP法测得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4.5mm,SSD法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5.7[mm。结论 3D—CTA能够避免常规DSA造影检查时产生的影像重叠,但是三维重建后的影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小肝癌共39例及肝脏良性小肿瘤18例进行分析。结果肝脏良性、恶性小肿瘤的二维图像表现有一定区别,但部分病例表现相似,并有部分小肝癌在二维图像上难以显示,组织谐波显像(THI)对小肝癌的图像显示清晰,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能量多普勒(CDE)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良性小肿瘤,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CDE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率,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动脉峰值血流速度(PS)及阻力指数(RI)明显高于良性小肿瘤(P〈0.01),小肝癌患者的肝动脉PS及RI明显高于良性小肿瘤的患者。结论THI能为小肝癌提供高清晰度的声像图,结合CDFI及CDE对小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自发性一过性过度灌注现象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 5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2 h组(B组)和缺血6 h组(C组),B组按再灌注时间分为0 h、0.5 h、1 h、2 h、4 h、6 h、24 h组,C组按再灌注时间分为0 h、0.5 h、1 h、2 h、24 h组,每组4只.各组动物在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扫描完成后立即处死大鼠行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 A组假手术区脑血流灌注参数相对值及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结果与对侧无显著差异.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B组缺血核心区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cerebral blood flow,rCBF)和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逐渐上升,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elative time to peak,rTTP)逐渐下降,再灌注6 h后与A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显示,B组缺血核心区神经元密度降低,部分细胞体积增大呈空泡变,部分神经元胞体和胞核浓缩.C组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缺血核心区rCBF仍维持在较低水平.再灌注0.5 h,B组和C组在缺血核心区均出现一过性rCBF和rCBV增高现象,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显示此时缺血核心区出现大量凋亡和坏死细胞以及炎症细胞浸润.再灌注6 h,B组缺血核心区电镜下可见血管密度增高,微血管怒张.结论 CIPI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和再灌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与病理学损伤机制具有一定相关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超早期自发性一过性过度灌注现象与灌注损伤后的一过性炎性充血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对颅内肿瘤对脑肿瘤诊断价值,同时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皮质脊髓束的累及情况,评价颅内肿瘤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40例颅内肿瘤患者,于手术前进行~1H-MRS及DTI,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根据肿瘤内多种代谢产物水平对颅内肿瘤进行分型及胶质瘤恶性程度分级的能力,并行三维白质纤维重建,分析病灶侧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情况并观察手术前后肌力恢复情况.结果:星形细胞瘤25例,NAA减少到对侧正常组织的40%~70%,Cr明显下降与正常各半,比较Ⅰ~Ⅱ级与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其肿瘤内代谢化合物NAA/Cr、NAA/Cho和Cho/Cr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瘤5例、脑膜瘤10例有NAA峰但明显低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及脑膜瘤NAA/Cho和NAA/Cr比值明显低于星形细胞瘤(P<0.05),转移瘤与脑膜瘤Cr低或缺乏,5例转移瘤都出现Lipid峰,3例出现Lac峰.星形细胞瘤、脑膜瘤、转移瘤Cho峰均显著增高,但脑膜瘤Cho显著升高更明显,其Cbo/Cr显著升高.皮质脊髓束表现为无受压中断、受压无中断及中断、破坏,其受累侧肢体肌力术后表现无明显减退、治疗后肌力恢复、治疗后肌力无恢复.结论:颅内肿瘤采用~1H-MRS的Cho/Cr、NAA/Cr、Lac/Cr、Lipid/Cr代谢物比值结合常规MRI对颅内肿瘤诊断及对胶质瘤进行无创性分级是可行的,DTI能够较直观地反映肿瘤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情况,为判断手术后疗效提供重要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平山病患者自然位和前屈位颈椎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6例经临床确诊的平山病患者及6名正常自愿者均行颈椎自然位+前屈位+增强MRI,对比分析平山病患者低位颈髓的MRI表现.结果 自然位:6例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低位颈髓变细;6名正常自愿者可见颈膨大(约脊髓C6~T2段).前屈位:6例患者低位颈髓变扁、萎缩,两种体位低位颈髓前后径差值与正常自愿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可见背侧硬膜囊后壁前移、硬膜外间隙增宽,内见迂曲、条形流空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正常自愿者低位颈髓较自然位略变细,背侧硬膜囊无前移、扩张,其内未见流空信号.结论 不同体位MRI均能显示平山病患者颈椎的异常表现,尤其是前屈位对平山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眶内病变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眶内病变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期进一步提高对眼眶病变的认识.材料和方法:93例眶内病变,年龄2~75岁,男性52例,女性41例,大部分病例在我院手术治疗或随访获得病理结果,部分经临床综合诊断获得结果.全部病变均行MRI平扫,15例行Gd-DTPA增强扫描,部分增强后使用脂肪抑制技术(STIR).结果:①眼球区病变32例,其中视网膜母细胞瘤15例,恶性黑色素瘤7例,视网膜脱离9例.②眼外肌病变22例,其中炎性假瘤14例,甲亢性肌肥大6例,恶性淋巴瘤2例.③泪腺区病变6例,其中良性混合性腺瘤5例,恶性混合性腺瘤1例.④眶内其他病变:脑膜瘤10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横纹肌肉瘤、恶性肉芽肿、副鼻窦炎眶内蔓延各3例,视神经胶质瘤2例,其他少见疾病有脂肪瘤、黄脂瘤皮样囊肿、丝状神经纤维瘤、原发玻璃体增生、视神经水肿和萎缩各1例.MRI可显示大多数疾病的形态范围及信号特征.结论:MRI是发现和诊断眶内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眶内病变种类繁多,其诊断与鉴别诊断需结合MR信号变化、增强表现、临床资料(年龄、眼科检查)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