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Schatzker Ⅴ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特点、疗效差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提出外科治疗的思路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2002年5月-2006年3月,本科收住35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双钢板、锁定板加空心螺钉、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及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35个月,平均16.5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进行综合评分:优19例,良10例,可4例,差2例。[结论]对于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前结合三维CT重建详细了解骨折情况,注重软组织损伤程度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入路和固定方法,在保护骨折部血运情况下,对胫骨平台进行解剖复位、充分植骨并予以适当的固定,以及术后积极的无负重下膝关节功能训练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单纯应用碳素纤维cage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双侧椎板开窗,单纯碳素纤维cage椎间融合治疗52例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疗效.[结果]失访3例,49例随访8~25个月,平均19个月.术中硬脊膜损伤1例,予以修补,未出现脑脊液漏及神经损伤症状;再手术2例,术后一周cage脱出1例,另1例为术后3个月症状未缓解,均再次手术效果理想.JOA评分术前(10.5±1.6)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22.8±2.2)分、(23.1±2.6)分,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P<0.01).椎间隙高度手术前8.07±0.75 mm,术后一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2.50±1.81 mm,11.88±1.92 mm,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P<0.01);RIS优良率85.74%,一年以上随访骨融合率为100%.[结论]经椎板开窗联合单纯碳素纤维cage椎间融合,对退行性下腰椎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取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结合前路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11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根据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颈椎标准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及后缘高度(HPB)并评估植骨融合情况;JOA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情况。结果:随访6-32个月,平均19个月;3例出现钛网轻度沉陷,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末次随访骨融合率为100%;JOA评分,术前与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优良率为86.2%;术后Cobb角、HAB及HPB值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与术后即刻上述指标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有效的矫正了颈椎畸形并达到坚固骨融合、重建稳定的目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微创与传统切开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手术组合传统手术组。其中微创组30例行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传统组30例行传统切开螺钉内固定术,分析比较围手术期参数、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及术后三次访视记录的腰背部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术后随访3月VAS评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微创组明显优于传统组;而在术前、术后第1天、1月VAS评分,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组内术前术后各影像学指标等也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而两组之间比较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传统切开手术方式相比,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上能取得与传统手术相同的固定效果,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新型翼形钛网(aliform titanium mesh cage,ATMC)的生物力学性能;评价该内固定的外形设计及生物力学合理性并提出优化指导方案。方法在C4~C6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9.0软件前处理器的建模功能建立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翼形钛网植骨固定手术模型。对模型施加73.6N轴向压缩载荷及1.8Nm力矩,分析记录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工况下新型翼形钛网内部应力分布及大小情况。结果在后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翼板基底部及钉孔周围均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应力集中以旋转工况最明显。各工况下笼内植骨块应力总体均匀,大小适宜。结论新型翼形钛网总体外形设计合理,模拟力学安全性能可靠;同时在翼板、翼板基底部存在应力集中现象,需待优化。  相似文献   
6.
自2006年来我们采用单侧外固定架骨折固定、自体大隐静脉桥接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9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背景: 目前应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大宗病例的临床报告并不常见。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01/2007-08于黄冈市中心医院骨科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取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结合前路锁定钛板固定术治疗的1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颈椎标准侧位X射线片,测量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并评估植骨融合情况;JOA标准评价神经功能。 结果与结论:随访期间(6~32个月,平均19个月)3例出现钛网轻度沉陷,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末次随访骨融合率为100%。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明显增高(P < 0.05),术后末次随访优良率为86.2%;术后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值也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说明前路次全切减压植骨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既能彻底减压又能有效矫正颈椎畸形,坚固骨融合重建稳定,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后脊柱畸形患者主弯置钉情况与矫形效果。方法对35例脊柱畸形患者行PVCR,术前根据X线检查将畸形主弯分为主弯上段、主弯中段、主弯下段,分别于手术前后测量主弯各段Cobb角,计算主弯各段贡献率,并统计主弯置钉情况与矫形效果的关系。结果术后3个月患者主弯及主弯各段Cobb角均显著降低,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主弯中段矫正度、贡献率均显著高于主弯上段和主弯下段(P0.001),主弯上段和主弯下段矫正度、贡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在切除脊椎相邻上下椎至少置入1枚椎弓根螺钉,置钉患者主弯中段矫正度为37.4°±9.7°,18例未置钉患者主弯中段矫正度为20.7°±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主弯中段对脊柱畸形矫正的贡献率最大,在切除脊椎的相邻上下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对脊柱畸形的矫正、重建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应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大宗病例的临床报告并不常见.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01/2007-08于黄冈市中心医院骨科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取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结合前路锁定钛板固定术治疗的1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颈椎标准侧位X射线片,测量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并评估植骨融合情况;JOA标准评价神经功能.结果与结论:随访期间(6~32个月,平均19个月)3例出现钛网轻度沉陷,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末次随访骨融合率为100%.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明显增高(P<0.05),术后末次随访优良率为86 2%;术后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值也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说明前路次全切减压植骨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既能彻底减压又能有效矫正颈椎畸形,坚固骨融合重建稳定,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