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抑郁症患者血浆孤啡肽含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讨抑郁症的可能病因,对抑郁症患者血浆孤啡肽(OFQ)含量进行了对照研究。方法抽取29例抑郁症患者和24例正常人的静脉血,用放射免疫(RIA)的方法分别测其血浆中OFQ含量,比较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血浆OFQ含量有无差异,抑郁症患者OFQ含量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相关性,及抑郁症患者血浆OFQ含量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正常人比较,抑郁症组OFQ含量明显升高(t=8.70,P<0.0001);OFQ含量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63,P<0.01);OFQ含量主要与抑郁情绪、夸大、失眠、自卑感、自杀、强迫症状、教育水平、关注身体健康等因素相关,而年龄、性别、职业、病程、曾用药等其他因素与OFQ含量无明显相关。结论通过测量血浆OFQ含量可作为抑郁症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 val158met)基因多态性和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认知功能及其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 -RFLP)技术对11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组)和11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COMT 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选用连线测验(TMT)、韦氏记忆测验(WM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其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1)病例组的 G/G、G/A、A/A 基因型及 G、A 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2)代表3个基因型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其精神分裂症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阳性量表总分,高活性 G/G 与 G/A、低活性A/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P =0.024),对 N 总分,A/A 与 G/G 与 G/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1,P =0.028);对 G 总分,G/G 与 G/A、A/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P =0.000);对 PANASS 总分,G/G 与 G/A、A/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COMT val158me 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的严重程度存在明显相关性,但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及其认知功能无明显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血浆孤啡肽含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探讨抑郁症的可能病因,对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血浆孤啡肽含量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 抽取29例抑郁症患者和24例健康人的静脉血,用放射免疫(RIA)的方法分别测其血浆中OFQ含量,比较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血浆OFQ含量的差异,抑郁症OFQ含量与HAMD评分的相关性,及对抑郁症患者血浆OFQ含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健康人比较,抑郁症组OFQ含量明显升高(t=8.70,P<0.01),OFQ含量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63;P<0.01),影响OFQ含量的主要因素有抑郁情绪、夸大、失眠、自卑感、自杀、强迫症状、教育水平、关注身体健康等因素,而年龄、性别、职业、病程、曾用药等其他因素对OFQ含量的影响较小.结论 抑郁症患者血浆OFQ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可作为抑郁症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38例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依赖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复方可待因溶液依赖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8例复方可待因溶液依赖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全部为男性青少年,滥用诱因主要为受同伴影响,药物购自药店。初次滥用年龄17.9±3.7岁,初始滥用时患者多为学生。成瘾后平均滥用剂量410.5±206.2mg/d,滥用时间3.3±1.7年,平均曾滥用过2.3±1.3种其他物质。依赖者戒断症状较轻,但心理依赖较明显,较少躯体合并症,脱瘾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复方可待因溶液易为青少年无医疗目的滥用,并导致依赖综合征,应采取切实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基因T182C多态与重性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108例正常对照组和92例重性抑郁症患者为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NET基因T182C多态性.结果 该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在重性抑郁症组(TT、TC、CC分别为41例,46例,5例)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总体分布差异无显著性(χ2=1.023,P=0.600),2组间等位基因差异无显著性(χ2=0.472,P=0.492).重性抑郁症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不同年龄阶段NET基因T182C各基因型分布(χ2=0.954,P=0.573)及等位基因分布(χ2=0.321, P=0.276)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NET基因T182C多态性与重性抑郁症不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私逃的特点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物质依赖科8例住院逃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逃逸者多数为新型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患者外逃多发生在晚上非正常上班期间,外逃方法多为毁坏病房窗子后逃跑。逃逸时患者戒断症状已消除或精神病性症状已消失。患者外逃后大多能及时追回或及时办理自动出院手续,外逃期间未发生严重后果。结论:新型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逃逸发生率较高。私逃原因复杂多样,应采取综合措施防范患者外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39例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在入组时和维持治疗一个月后进行自评测查。结果:患者入组时SCL-90各因子分显著高于维持治疗一个月后和全国常模因子分,维持治疗一个月后SCL-90仍有多个因子分显著升高。SDS表明入组时患者抑郁发生率为93.4%,维持治疗一个月后为85.3%,两者无显著差异(χ2=2.403,P=0.121)。SAS表明入组时患者焦虑发生率为47.8%,维持治疗一个月后为34.6%,入组时焦虑发生率显著高于维持治疗一个月(χ2=4.499,P=0.034)。结论: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不佳,应采取措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减少其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氯胺酮滥用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氯胺酮滥用者认知功能损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4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韦氏记忆测验的记忆商洲Q)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的智商(100水平与31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氯胺酮滥用者的MQ平均为85.4±8.4,总智商(FIQ)为8514±9.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滥用者MQ在临界及以下水平者为47.8%,FIQ在临界及以下水平者占43.5%。滥用者MQ异常组年龄平均21.9±3.8岁,显著小于RQ正常组。结论:氯胺酮滥用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年龄较小者的MQ易受损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估不同的社区照管模式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采用分层多级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04-06在广州市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按诊断标准确定痴呆患者及轻微认知功能损害患者222例,分为综合干预组(n=16)、心理社会干预组(n=29)和对照组(n=177),心理社会干预组采用心理社会干预,包括对照料者和社区医生进行痴呆卫生宣教,对患者和照料者实施心理社会干预;综合干预组则在心理社会干预的基础上另加药物干预,①改善痴呆症状给予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石杉碱甲;②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富马酸奎硫平;③抗抑郁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盐酸氟西汀胶囊。对照组只进行日常看护工作,在干预前、干预后3,6个月,分别采用老年性痴呆生活质量量表评定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以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患者的抑郁情绪。结果:各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和测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综合干预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较干预前提高,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较干预前降低;心理社会干预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较干预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较干预前降低;对照组6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较初次评估降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较初次评估提高。②综合干预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干预后3个月与干预前评分差值、干预后6个月与干预前评分差值与心理社会干预组、对照组相应评分差值相比,降低更多;综合干预组和心理社会干预组生活质量干预后3个月与干预前评分差值、干预后6个月与干预前评分差值与对照组相应评分差值相比,评分升高更多,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值降低更多。③干预得分与老年性痴呆生活质量量表差值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0(P<0.001);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差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7(P<0.001)。结论:在社区支持网络中,药物联合心理社会干预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最佳,单纯心理社会干预的效果次之,对照组呈逐渐恶化趋势。综合干预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