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水平变化与冠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40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例(SAP组)、急性冠脉综合征80例(ACS组),收集时间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选取同期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PAF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血管内超声技术检测各组CHD患者冠脉斑块的形成情况、斑块参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CS组患者的血清PA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SAP组患者的血清PA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患者的脂质斑块检出率53.74%显著的高于SAP组患者的16.33 (P0.05),ACS组的斑块破裂检出率66.67%显著的高于SAP组的28.57%(P0.05);SAP组纤维斑块检出率52.04%显著的高于ACS组的19.73%(P0.005);ACS组和SAP组的钙化斑块、混合性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的EEMA、PA、EI、PB、RI高于SAP组(P0.05),ACS组的LA显著低于SAP组(P0.05);冠心病患者血清PAF水平与EEMA、PA、EI、PB、RI参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LA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清PAF与患者斑块形成及斑块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Y型留置针非侧孔排气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使用Y型留置针静脉穿刺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Y型留置针侧孔排气方法,实验组采用简化后的非侧孔排气方法。[结果]实验组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药液流出污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空气残余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Y型留置针非侧孔排气方法可保障输液安全、缩短操作时间、避免药液流出、降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CHF患者132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66例。对照组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直径(LVDs)]、血清因子[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表(MLHFQ)评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6.97%, 64/66)较对照组(75.76%, 50/66)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研究组FS、LVEF水平较高, LVDs水平较低(P<0.05), NT-proBNP、CRP水平较低(P<0.05), MLHFQ评分较低(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6%, 4/66)与对照组(10.61%, 7/66)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电话随访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前常规进行脑血管病健康宣教;研究组制定个体化的健康宣教内容并宣教,出院后1年内每月1次进行电话随访教育,并及时电话答疑解惑.结果:两组患者出院1年后电话随访有效答卷为78份,其中研究组38份,对照组40份,随访成功率为92.9%,研究组出院后1年二级预防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1年内不良事件(脑卒中复发、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电话随访教育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的依从性,从而可以降低患者脑卒中复发和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病历摘要患者女,24岁,因呕吐、腹泻、低热2个月余,腰痛、尿频、尿急7 d于2005年9月12日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患者曾于2005年6月在日本进食生  相似文献   
7.
刘淼  管文娟  李琚平 《安徽医药》2019,40(6):670-672
目的 探究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耐受阿司匹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阿司匹林耐受情况分为观察组(阿司匹林不耐受)88例和对照组(阿司匹林耐受)32例。观察组患者PCI术后予以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患者PCI术后予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磷酸二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和胶原(COL)三种诱导剂作用下血小板聚集程度;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死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在ADP诱导剂诱导下的血小板聚集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AA和COL诱导剂诱导下的血小板聚集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2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为1.14%,低于对照组的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出血率为2.27%,低于对照组的2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耐受阿司匹林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好,且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管文娟  陈霞  胡伟  孙俊  李芹  张巧云 《安徽医药》2020,41(5):587-590
目的 探讨过程指标在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06例)和对照组(n=102例)。对照组实施吞咽功能常规筛查及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措施基础上,自行研制吞咽障碍早期康复的护理敏感质量过程指标,对观察组康复护理全过程实施各环节质量监控,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总有效率(观察组98.11%比对照组55.88%)、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观察组6.60%比对照组18.6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过程指标对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质量进行监控,能够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肝损害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约占所有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10% ~ 15%[1].本文病例为冠心病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致药物性肝损害,提示临床对心肌梗死患者要加强肝功能的监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1 病例 患者,男,34岁,发作性前胸部胀痛10天,持续加重3天,2011年11月23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0次/min,I、AVL、V1 ~ V5导联ST段轻度弓背向上抬高,T波双相或倒置,V1 ~ V3导联为QS型.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于2011年11月23日入院.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前壁、侧壁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诊断中联合应用CTCA及MPI的互补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间300例行CTCA及MPI的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CTCA及MPI的时间间隔均在一个月以内。结果:CTCA结果为阳性的病例中MPI结果呈阳性或阴性的比例分别为29.0%和71.0%;CTCA结果为阴性的病例中MPI结果呈阳性或阴性的比例分别为5.5%和94.5%。MPI结果为阳性的病例中CTCA结果呈阳性或阴性的比例分别为73.2%和26.8%;MPI结果为阴性的病例中CTCA结果呈阳性或阴性的比例分别为27.4%和72.6%。结论:CTCA和MPI联合应用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中效果较好,且能够停供互补联系的信息,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