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中国医学   4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缺血实验模型的制作及头针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恒河猴为实验动物,采用介入方法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术,建立局部脑缺血病理变化,并模拟国际标准化头穴方案取穴治疗,发现头针治疗有利于实验性脑缺血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的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浮针疗法是近几年来出现的,对局限性的病症,特别是疼痛,有良好效果的一种针刺疗法。以往在国内外的期刊上曾有一些介绍 [1~ 8],本文旨在向读者介绍浮针疗法的概念、适应证,同时阐明与传统针灸学的关系以及浮针疗法对痛症治疗的探究。1 什么是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是一种新型的针刺治疗方法,其进针点选择在病痛部周围而不是病痛部,针体行进在皮下(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针尖直向病灶,针具选用浮针疗法器具 (国家专利号: ZL 97246125.6)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浮针疗法对治疗四肢、躯干的痛症快捷、有效。虽然浮针疗法需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3.
符仲华 《中国针灸》2001,21(9):46-54
我刊 2 0 0 0年 4期 2 5 1页刊登了魏丽撰写的“略谈中国针灸在加拿大的发展”一文。符仲华先生刚从加拿大进行中医针灸讲学归来 ,对加拿大的针灸现状有所了解 ,看到魏丽的文章后 ,觉得还有些欠缺 ,并作了补充。特在此刊登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浮针疗法对正常人体痛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研究表明,浮针疗法对位置明确、局限性的病理性疼痛作用快捷,疗效确切,这种疗法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但至今尚未开展浮针疗法影响生理性疼痛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对探讨浮针疗法的作用机理有重要意义。因此,本实验观察了浮针针刺后即刻和针刺后24h痛阈的变化,并与针刺前相比较,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14名军校健康男性学员,年龄23~24岁,体重(13±5)kg。于左、右前臂外侧相同的部位(腕背横纹至肘横纹连线前  相似文献   
5.
继"气血新论"在《现代中医临床》发表后,气血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学界关注,但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还没有完全阐释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指标是衡量观察目标时常用的方法,是现代医学界对健康与疾病状况的观察角度.中医学此前没有明确的指标概念.本文认为气血是中医核心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的主要观察指标和主要抓手,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阐释:分析气血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中医核心理论的关系;阐释气血在望闻问切四诊中的地位;梳理气血状态在辨证中的体现,并从临床角度剖析调和气血为中医临床的主要抓手.气血分散在各个器官、各个部位,由多种小指标构成,医者借助不同感官收集出来,形成指标群.中医学现代化发展不能仅满足于对机体气血状态的描述,还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气血进行精准量化,以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和临床.  相似文献   
6.
感谢作者和《上海针灸杂志》的编辑,给我们送来了一篇好文章。《子午流注纳甲法对68例中风偏瘫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影响》(以下称《子》文)发表在该刊的1992年第1期上。此文见解独到,论说中肯,敢说敢言,不尚空谈,不落窠臼,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子》文通过对68例中风偏瘫患者甲皱微循环的观察,用详实的数据,严密的设计,简明的文笔,否定了子午流注纳甲法的临床价值。“总结我们六年余的全部工作,  相似文献   
7.
腕踝针大鼠实验方法及其对痛阈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8.
9.
浮针疗法对腕部腱鞘炎患者的疼痛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浮针疗法是进针点选择在病痛局部周围,针体行进在皮下,针尖指向病灶,主要治疗局限性痛症的一种新型针刺治疗方法。本文运用该法治疗37例腕部腱鞘炎,并与常规体针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浮针疗法首次针刺镇痛效应显著好于常规针法,显效病例所需治疗次数少于常规疗法。表明浮针疗法有肯定,迅速的镇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患肌"理论由浮针医学(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FSN)创始人符仲华教授所提出,是运动中枢正常情况下,放松状态时依旧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1],患肌经常引起邻近相关部位出现症状,也就是说,患肌往往才是引发疼痛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