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梁切除术对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358例(399只眼)青光眼病例小梁切除术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行角膜内皮细胞检查,观察形状和数量的变化.结果小梁切除术未发生浅前房者,周边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4.5%,中央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3.0%(P>0.05).Ⅰ度浅前房,周边丢失率为7.1%,中央丢失率为5.9%(P>0.05).Ⅱ度浅前房,周边丢失率为9.1%,中央丢失率为6.5%(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Ⅲ度浅前房,周边丢失率为54.7%,中央丢失率为45.2%(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以造成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而浅前房是其损害的重要原因,尤其是Ⅲ度浅前房.  相似文献   
2.
翼状胬肉不同术式效果观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寻求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以减少胬肉术后的复发率。方法对636例726眼采用单纯胬肉切除术(209眼)。带蒂结膜瓣转移术(158眼),保存羊膜移植术(94眼),丝裂霉素C应用加带蒂结膜瓣转移术(131眼),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134眼)等方法治疗,随访6月至7年,比较其复发率。结果术后复发率,单纯胬肉切除为29.67%,带蒂结膜瓣转移术为20.25%,保存羊膜移植术为15.96%,丝裂霉素C应用加带蒂结膜瓣转移术为6.11%,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为3.73%。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丝裂霉素C应用加带蒂结膜瓣转移术减低了胬肉的复发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二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眼早期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植入ICU可调节人工晶体眼的早期视觉质量改变并与传统单焦人工晶体眼作对比.方法:植入可调节式人工晶体25只眼作为试验组,植入同样材质的折叠式人工晶体25只眼作对照;术后1月、3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远、近视力、对比敏感度(CS)及调节力等视功能,问卷调查视物情况及视觉症状.结果:试验组在术后1月、3月的裸眼近视力、最佳远矫下近视力和调节力优于对照组(P<0.001),其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及CS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近距离作业满意度、近用镜脱镜率大于对照组.结论:植入ICU可调节人工晶体能够提供比植入传统单焦点人工晶体更好、更有用的不戴镜近视力,植入安全、有效;但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以观察视功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已成为近年来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主流术式,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并发高眼压可严重影响术后视功能的恢复.现将1999年1月~2004年9月在我院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158例(160眼)患者术后高眼压发生情况作一回顾性分析如下,以探讨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图形视网膜电图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联合检查32例(32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视功能。结果图形视网膜电图的异常率是81.25%,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异常率是68.75%,93.75%的受检眼有一项或两项的检查项目异常。结论图形视网膜电图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联合检查将更有助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对58只中华大耳白兔采用戊巴比妥钠耳缘静脉麻醉、眼球脱臼、术后睑裂缝合及上皮瓣方位等方法,来建立Epi-LASIK动物模型。结果 58只兔中2只因术中追加麻醉出现并发症而死亡,2只因建模后眼部感染而放弃,成功建立模型54只。54只兔术后12~40 min苏醒,喂养2周,期间4只兔出现麻醉侧耳缘缺血性坏死。结论采用3%的戊巴比妥钠耳缘静脉注射麻醉、术中眼球脱臼、术后眼睑缝合及鼻侧角膜上皮瓣的方法来建立Epi-LASIK动物模型是可行的,也为Epi-LASIK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植入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眼的近点调节力,并与传统单焦人工晶状体眼作对比,对其术后患者视功能进行评估。方法植入可调节式人工晶状体37只眼(1CU,Human Optics),同期对照组用随机数字法选取植入同样材质的折叠式人工晶状体(SN60ATAlcon,Human Optics Iol)病例。两组实验对象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7.6岁、65.3岁;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随访,采用带状光检影法、Slataper视标法、1%匹罗卡品使用后前房深度变化测量法进行调节力和远近裸眼视力的测量。结果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用带状光检影法,Slat-aper视标法和前房深度变化值测量试验组的调节力分别为(0.93±0.44)D,(0.92±0.52)D;(3.61±0.31)D,(3.59±0.36)D;(0.55±0.12)mm,(0.56±0.11)mm;而对照组三种方法所测量的调节力分别为(0.36±0.12)D,(0.35±0.13)D;(2.07±0.59)D,(2.21±0.57)D;(0.34±0.20)mm,(0.30±0.12)mm。对两组的调节范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比较术后最佳视力,试验组在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有较好的裸眼近视力(4.71±0.15,4.70±0.16)和最佳远矫下近视力(4.77±0.17,4.73±0.18),与对照组比较(4.34±0.12,4.30±0.08;4.24±0.09,4.21±0.0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其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传统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相比,植入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眼具有更大的调节力范围,且在术后获得良好远视力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视近能力,但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以观察调节力及视近能力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儿童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期,由于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斜视等几种原因,失去了正常物象对视网膜中心凹的刺激,因而阻碍了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而引起弱视。为了解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斜视这三种类型弱视的远期疗效,现将我院眼科中心门诊治疗的178例儿童弱视资料整理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在Eales病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Luminex检测技术检测TNF-在Eales病患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浓度值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TNF-在Eales病患病组中的浓度为(23.12±0.79)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浓度含量[(12.18±0.2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 Eales病患者血清中TNF-的浓度显著升高与Eales病的血管炎、新生血管、玻璃体出血等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关系。TNF-对Eales病的临床观察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ION)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0例AION患者随机分为补阳还五汤治疗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补阳还五汤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及对照组,记录治疗开始前及治疗开始后3个月时所有入选者的视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觉诱发电位、最佳矫正视力、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厚度(OCT检测)的结果,以及治疗开始后1周及1个月所有患者视野、视觉诱发电位、最佳矫正视力、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厚度(OCT检测)的结果。结果:无论从短期(1周内)还是中长期(1个月、3个月)来说,补阳还五汤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AION的视野改善优于基础治疗及单独的补阳还五汤治疗或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补阳还五汤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AION后视力改善优于基础治疗,且能在短期内(1周内)就能显示出来,但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4周)、随访(1个月、3个月)后才能显示出两者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独的补阳还五汤治疗或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AION,从中长期随访(1个月、3个月)来看能一定程度上减轻视盘周围神经纤维的萎缩;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AION,能一定程度上改善AION的视觉诱发电位,但主要是改善视觉诱发电位的振幅,而对潜伏期的改善帮助不大;从长期(3个月)来看,补阳还五汤治疗AION能更加明显的缩短臂-视盘循环时间。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AION有良好的效果,对其视力的恢复、视野的改善、视神经周围神经纤维萎缩的减轻、视觉诱发电位的恢复、局部微循环的改善都有明显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