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及血液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2014年3月-2 017年1月以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25例作为对象,设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组织检查最终确诊,手术前均经Light Speed VCT64层螺旋CT检查扫描仪检查,层厚0.625mm、螺距0.984mm,所有患者行CT平扫后随后30s、70s及3min动态增强扫描,分析肾上腺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选择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5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日本生产HSTECNM KN型血清自动分析仪测定两组肾上腺节神经瘤血液动力学水平,采用SPSS Pear 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检出率与血液动力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5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确诊,CT检查确诊24例,确诊率为96.00%(P>0.05);CT下12例表现为肾上腺区椭圆形,7例分叶状,6例不规则状,边界相对清楚,肿块直径大小为(2.4~9.3) cm。增强CT下10例呈轻度强化,其中延迟性强化4例,静脉期均匀或不均匀强化5例,1例不规则状肿瘤生长,向周围间隙延伸;观察组CVP、SV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O、C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MA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T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检出率与CVP和SVR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CT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检出率与CO与CI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将CT用于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中能获得较高检出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且与血液动力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梳理中医经典祛湿方剂的临床运用情况,探讨其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参照《中医方剂学》将中医祛湿法的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及祛风胜湿五类,进行分类,共分成:化湿法、燥湿法、利湿法、胜湿法及渗湿法;其中化湿法细分为疏表化湿、清热化湿、解毒化湿;燥湿法细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利湿法细分为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热利湿及温肾利水;胜湿法细分为祛风胜湿和活血胜湿。以法统方,分别检索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医方剂学》和《中华医典》,检索出祛湿方剂,再以方剂名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筛选出运用该类方剂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出71 首经典祛湿方剂,来源于38 部中医经典,纳入现代文献456 篇,共涉及282 种疾病,共使用了122 味中药,药物总使用频次3 783 次。结论:梳理经典祛湿方剂,明确其来源出处及证治,了解其现代临床应用,掌握经典祛湿方剂的组方构造,对于明确湿病(证) 的病因证治研究,可充分挖掘经典祛湿方剂的现代应用,并将提供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芪-葛根药对对吲哚美辛诱导的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SD大鼠,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西咪替丁0.12 g·kg~(-1)),药对高、中、低剂量组(黄芪-葛根药对水煎液24,12,6 g·kg~(-1)),连续灌胃4 d,第4天给药后75 min,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吲哚美辛混悬液35 mg·kg~(-1)造模,观察胃黏膜损伤分数、胃黏膜病理学改变,检测胃黏膜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自由基(ROS)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出血、糜烂、损伤明显,胃黏膜组织ROS、MDA含量上升,SOD活力下降。与模型组比较,黄芪-葛根药对各剂量组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大鼠胃黏膜外观及病理学的变化,降低胃黏膜损伤分数(P0.05,P0.01);同时,明显减少大鼠胃黏膜组织MDA、ROS含量(P0.05,P0.01);黄芪-葛根药对高剂量组能明显提高SOD活力(P0.05)。结论黄芪-葛根药对对吲哚美辛诱导的大鼠胃黏膜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抗胃黏膜组织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开展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文献研究,探讨IBS患者的体质分布规律和特点。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在线检索IBS相关文献,筛选体质辨识及流行病学研究文献,提取体质分布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分析IBS及其不同亚型患者体质分布情况,并与中国正常人群体质分布数据进行比较以分析前者的体质分布特点。结果:纳入12篇文献,共2 043例病例,其中男性962例,女性1 081例。IBS疾病最常见的体质为阳虚质(22.2%)、气郁质(21.5%)、气虚质(13.4%)及湿热质(12.2%),其中IBS-D患者阳虚质占比更为明显,为25.5%,而IBS-C患者气郁质和湿热质占比更多,分别为30.9%和18.1%,且阴虚质(11.4%)占比较IBS-D显著增加。IBS-D女性患者气郁质(21.1%)占比高于男性(16.1%),而男性痰湿质(13.0%)占比高于女性(7.4%)。与正常人群体质相比,IBS患者阳虚质和气郁质占比显著增加,平和质和血瘀质占比明显降低。结论:IBS患者的体质分布与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5.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一种类型,即以前无IBS症状的人群在感染性胃肠炎发作后随即发生的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免疫活化、持续低度炎症和内脏高敏感是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的病理特征;而在肝郁脾虚的基础上存在邪气未尽、伏藏于内的正邪交争状态是其中医病机特点,其中湿邪是导致其反复发作,难以速去的关键。该文从肠道免疫活化介导内脏高敏感的角度探讨其核心病机肝郁脾虚夹湿证病理机制的研究思路,以期为后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食管黏膜病理改变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患病率逐年增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食管内外均可表现刺激症状,症状隐匿多样,患者常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目前现代医学多用质子泵抑制剂作为主要治疗药物,无明确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中医流传千年,古籍中已对GERD病名、病因、病机等进行了详尽论述。而因所处年代、地域、环境不同,学术流派之间互相影响,在一代代中医人的思想传承下,现代名中医对GERD的认识、病因病机、治疗用药规律及常用方剂等方面各有见解。现就董建华、徐景藩、李佃贵、劳绍贤、周福生、唐旭东、沈洪等著名医家的经验进行了概述和学术特点比较。以名中医为代表凝练北方、江南、岭南等地医家的学术思想,各位医者学习他们的经验,开阔GERD诊治思路,提高临床水平,在“因人、因时、因地”的思想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富集/分离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干细胞样细胞,并评价其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采用成球条件培养法和流式侧群(SP)细胞分选法分离SGC-7901干细胞样细胞,通过克隆形成实验、体内成瘤实验、化疗耐药实验鉴定SGC-7901细胞球、SP细胞的干细胞特性。【结果】(1)成球条件培养法: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27、N-2的无血清条件培养基及超低吸附培养板的培养条件下,SGC-7901细胞能够成球悬浮生长,且可连续传代;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SGC-7901细胞球克隆数高于SGC-7901细胞;体内成瘤实验显示:裸鼠移植相同数量级的SGC-7901细胞球和SGC-7901细胞,SGC-7901细胞球成瘤率高于SGC-7901细胞;化疗耐药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浓度下,3种化疗药(5-氟尿嘧啶、盐酸多柔比星、顺铂)对SGC-7901细胞球的平均抑制率均低于SGC-7901细胞。(2)侧群分选法:Hoechst33342浓度为2.5μg/mL,SGC-7901细胞SP细胞分选率为4.74%,维拉帕米对照组SP细胞分选率为0.19%,差异显著(P 0.01);克隆形成实验与体内成瘤实验显示:SP与非侧群(non-SP)细胞克隆形成能力与致瘤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超低吸附培养板和无血清条件培养基培养的SGC-7901细胞球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SGC-7901细胞存在着SP亚群,但其肿瘤干细胞特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陈伟霞  秦书敏  邢练军 《光明中医》2014,29(12):2515-2516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邢练军教授从事肝病治疗20余年,就肝肿瘤的中医药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就其治疗经验总结为疏肝健脾,解毒化瘀,软坚散结,补益肝肾,扶正益气。  相似文献   
9.
"血三脏"理论是周福生教授"三脏一体"辨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心肝脾3个脏腑,经过黄绍刚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的临证探讨,认为该理论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现代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可能涉及脑肠轴和肠道菌群,即新提出的脑-肠-菌轴学说,故本文通过肠易激综合征探讨"血三脏"理论和脑-肠-菌轴学说之间的相关性,从生理病理的角度发现"血三脏"理论心肝脾之间的关联性与脑肠轴和肠道菌群的双向调节关系存在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10.
陈伟霞  黄芸  秦书敏  郑培永  季光  邢练军 《吉林中医药》2014,(11):1127-1129,1166
目的观察降脂合剂治疗湿热中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湿热中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口服降脂合剂方(绞股蓝15 g,虎杖15 g,茵陈9 g,丹参9 g,干荷6 g)2次/d,每次200 mL;对照组口服强肝颗粒,2次/d,每次1袋(5g)。均治疗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血脂水平、B超的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证候总有效率(83.34%)高于对照组(8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三酰甘油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在肝脏B超有效率评定上,治疗组有效率(33.34%)高于对照组(23.33%)。结论降脂合剂健脾化痰、清热解毒,可明显改善湿热中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候、血脂水平、B超情况,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