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2 毫秒
1.
目的探讨骶骨H形骨折可行的治疗方法。方法运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双侧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骶骨H形骨折15例。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34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3~5个月,术后均未留下明显行走障碍,下蹲等活动接近正常。结论在C型臂X线机精确引导下,经皮双侧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技术能有效地固定骶骨H形骨折中的垂直骨折,纠正骨盆垂直方向移位,操作简洁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自贡市2012—2016年临床分离44株疑似非结核分枝杆菌进行菌种鉴定。方法使用PCR-荧光探针法对自贡市临床44份疑似非结核患者的菌株进行初步筛查,并对44份菌株的hsp65及rpoB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通过序列比对获得菌株型别。结果 44株菌株分枝杆菌经PCR-荧光探针法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非结核分枝杆菌.对44株分枝杆菌进行hsp65及rpoB基因测序比对,进一步菌种鉴定结果显示,44株分枝杆菌分别为11种非结核分枝杆菌。结论自贡市非结核分枝杆菌种类较多,44株菌即分为11个种。PCR-荧光探针法及基因测序法可对临床非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受激素影响动、静脉的变化,比较两者变化的差异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中国大白兔40只,随机分成三组。A组:15只为模型组,静脉内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及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B组:15只单纯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C组:10只为正常对照组。取支配股骨头血运的主要血管(旋股内侧动脉、股静脉)及股骨头,制成标本。应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原位杂交进行观察检测。结果:A组动、静脉血管内膜层中PDGF-A B/PDGF-α β表达分别为0.4341 0.0397、0.3505 0.0407,A组动、静脉血管内膜层中VEGFmRNA表达分别为0.2550 0.0297、0.2061 0.0371。分别比较A组动、静脉血管内膜层中PDGF-A B/PDGF-α β及VEGFmRNA的表达,采用组间t检验,静脉血管内膜层中PDGF-A B/PDGF-α β及VEGFmRNA的表达与之在动脉中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5,P<0.01;t=3.25,P<0.01);B、C组则不存在上述统计学结果。结论:激素导致PDGF生理活性相对下降以及VEGFmRNA转录下调在静脉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激素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过程中对静脉的损害较之动脉的损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目前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机制的研究已经提出许多分散的理论,坏死发病机制学说主要包括脂肪代谢紊乱、骨质疏松、骨内压升高、前凝血状态等;凋亡学说主要包括凋亡相关基因及调节因子。无论是坏死还是凋亡,均未能完全阐明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理,至今仍有许多质疑。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制到底是坏死还是凋亡,还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CRPP)相比,探讨经尺骨鹰嘴操纵杆辅助闭合复位治疗Gartland Ⅳ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手术潜在风险因素并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手术治疗39例Gartland Ⅳ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 (69.23%),女12例(30.77%),平均年龄(6.68±2.52) (2~13) 岁。23 例(58.97%)Gartland Ⅳ型骨折单纯采用 CRPP治疗(CRPP组);16例(41.03%) 实施经尺骨鹰嘴操纵杆技术辅助闭合复位技术治疗 (操纵杆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alse检验和 Fisher 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冠状面Baumann角和矢状面侧位肱头角之间的差异;末次随访时与正常对侧比较两组复位质量、肘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之间的差异。结果所有患儿平均随访 (1.98±1.43) 年,术后4~6周均获骨折愈合。CRPP组平均手术时间 (48.59±15.75)min,透视次数(49.65±23.83) 次,操纵杆组分别为(27.17±9.68)min 和(24.25±5.92) 次,与 CRPP组比较,操纵杆组平均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缩短 21 min和下降 25 次,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复位固定后 CRPP组Baumann角(78.54±0.55) °,操纵杆组为(73.21±1.03)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纵杆组术中冠状面复位质量优于 CRPP组。所有患儿矢状面侧位肱头角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CRPP组患侧Baumann角(77.13±2.20) °,正常对侧 (74.17±4.17) °,操纵杆组分别为 (72.69±1.70) °和 (73.38±3.48) °,操纵杆组最终冠状面复位质量优于 CRPP组 (P<0.05);两组Flynn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和运动范围相似。两组均没有切开复位和术后即刻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经尺骨鹰嘴操纵杆辅助闭合复位技术治疗患儿Gartland Ⅳ型肱骨髁上骨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放射暴露、提高复位质量和节省医疗资源,在降低手术潜在风险因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脱位(DDH)髋关节结构内髋臼软骨细胞的病理学变化。方法:选取出生4W的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雌雄兼用,采用兔后肢屈髋伸膝位管型石膏固定制作DDH大耳白兔模型,右后肢管型石膏固定为实验侧,左后肢不作处理作为对照侧。固定前和固定8W摄骨盆正位X线片,根据实验侧Shenton线不连续及股骨头脱位于Perkin方格外下及外上象限判定是否造模成功。观察造模成功的12只大耳白兔双侧髋臼形态、软骨细胞变化以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DDH造模成功率60%(12/20),实验侧髋关节X线片显示,股骨头向Perkin方格外下或外上象限脱位,实验侧髋臼指数较对照侧明显增大(P<0.05)。实验侧髋臼变窄且有较多软组织填充,髋臼软骨色暗。软骨细胞稀疏,排列混乱。电镜下细胞染色质固缩,核形不规整,细胞质内出现空泡结构。实验侧髋臼软骨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侧(P<0.05)。结论:髋臼软骨内过度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DDH髋臼软骨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与自体髂骨加股骨移植比较,评价骨盆联合股骨近端截骨术中应用同种异体骨加自体股骨混合骨移植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10~2006-10间有完整资料的51例(68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自体髂骨加股骨移植组)17例(25髋),术前年龄(5.28±3.37)岁,Tnnis分级Ⅱ°3髋,Ⅲ°4髋,Ⅳ°18髋;B组(同种异体骨加自体股骨混合移植组)34例(43髋),术前年龄(4.19±2.23)岁,Tnnis分级Ⅱ°7髋,Ⅲ°10髋,Ⅳ°26髋。两组均采用骨盆Pemberton截骨联合股骨近端转子下短缩、内翻、旋转截骨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10±1.32)a,两组骨性髋臼指数、CE角以及Reimers指数改善明显。Mckay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A组优良率88.00%,B组83.72%;Severin标准评定X线表现,A组优良率76.00%,B组74.42%;Eck标准评定植骨融合,A组满意率92.00%,B组90.70%,两组比较无差异(分别χ2=0.001,P=1.000;χ2=0.021,P=0.885;χ2=0.033,P=1.000)。影像学证实,B组植骨融合时间长于A组(t=2.973,P=0.005)。结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联合截骨术中应用同种异体骨加自体股骨混合移植与自体髂骨加股骨移植有相似的临床效果,可以弥补自体骨量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前凝血状态下激素影响的血管壁中的骨代谢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发现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探讨前凝血状态下激素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理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健康中国大白兔25只,分为对照组、内毒素组、模型组,利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及激素诱导兔典型前凝血状态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取主要供应股骨头血供的旋股内侧动、静脉,提取组织总RNA,与含有82个兔基因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杂交,洗涤,染色和扫描,分析检测的数据。结果:在检测的82个基因中,下调的基因动脉有51个,静脉有56个,其中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动脉有7个,静脉有23个。结论:(1)激素在导致股骨头发生缺血坏死的过程中降低或增高了某些血管壁中主要的骨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了其在血管壁中的生物活性。所有这些可能都会影响到股骨头局部的骨代谢,从而加重或导致了股骨头坏死。(2)利用基因芯片大通量筛选的技术,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准确的分析激素影响的血管壁中众多骨代谢相关因子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背景:激素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探明其病因学机制,仍然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目的:观察骨髓造血细胞DNA氧化损伤与骨细胞凋亡在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病理改变。方法:4月龄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其中3组兔分别给予激素联合内毒素、单纯激素、单纯内毒素处理,另1组做空白对照。分别于最后一次给药后第2,4周处死实验动物,每次每组5只。光镜下计数各组兔股骨头空缺骨陷窝、电镜观察骨细胞形态变化、TUNEL法检测骨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造血细胞DNA氧化损伤。结果与结论:与其他3组比较,激素联合内毒素组第2,4周空缺骨陷窝率、骨髓造血细胞DNA氧化损伤率及第4周骨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增高(P < 0.01);其他3组之间空缺骨陷窝率、骨髓造血细胞DNA氧化损伤率及骨细胞凋亡率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激素联合内毒素组空缺骨陷窝率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793)。结果提示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骨髓造血细胞DNA氧化损伤与骨细胞凋亡参与了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变化过程,前者先于后者发生,骨细胞的死亡方式为凋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细胞自噬 ( autophagy ) 是指通过溶酶体分解细胞内成分的过程.而且细胞自噬通过降解胞内成分和向细胞提供降解产物,在维持和调节细胞动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自噬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病理生理过程中,随着对自噬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肿瘤中的作用日渐引起广泛关注 [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