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比较马勃孢子粉和子实体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成纤维细胞和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性创面的药效差异,筛选马勃治疗创面的最佳用药部位。方法 将马勃孢子粉和子实体的水提物、醇提物对体外培养的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MSF)进行干预,通过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比较细胞增殖、划痕实验比较细胞迁移、流式细胞技术探究细胞周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生成量,同时建立小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性创面模型,考察马勃孢子粉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治疗效果,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不同溶剂提取物中指标成分的含量。结果 马勃水提物具有一定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醇提物具有促进MSF增殖、迁移、分泌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作用,且孢子粉功效显著优于子实体。在质量浓度为10 mg·L-1时,马勃孢子粉醇提物处理的细胞增殖率最高可达(159.22±15.95)%,并促进MSF从G0/G1期的静止状态进入S期和G2/M期的增殖状态,增殖指数增大,增高成纤维细胞迁移率及Ⅰ型、Ⅲ型胶原蛋白的生成量。马勃孢子粉醇提物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促进创面组织上皮化完整、减少炎性细胞浸润、生成新生胶原纤维。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与子实体醇提物比较,孢子粉醇提物中多酚及黄酮类成分含量更高。结论 马勃孢子粉醇提物是马勃促进创面愈合的主要活性部位,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其药效成分可能为多酚和黄酮类。  相似文献   
2.
马勃Lasiosphaera Calvatia属于真菌类中药,具有消肿、止血、解毒等功效,常以粉末形式外治创伤出血。古籍记载及现代临床发现马勃具有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功效,为深入研究马勃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活性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及机制,作者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脱皮马勃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大马勃Calvatia gigantea(Batsch ex Pers.)Lloyd和紫色马勃Calvatia lilacina(Mont.et Berk.)Lloyd的报道进行综述,整理出超过100种化学成分,包括甾体类化合物、蛋白质及多肽、氨基酸、脂肪酸及酯、糖类及挥发性成分等。马勃具有止血、抗氧化、抑菌、降血糖、促进细胞增殖等药理作用,通过调控创面微环境,促进增殖期进程,恢复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同时提出马勃在药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展望马勃在创面修复治疗的应用前景,以期为马勃资源在临床创伤治疗领域的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氢睾酮和羟基氟他胺(以下称为DH)最佳配比, 构建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 分析该系统在小鼠Ⅲ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HaCaT细胞,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组(不加药物培养)、低基线组、中基线组、高基线组, 对后3组细胞均分别加用3种配比的DH培养。中配比下, 从低到高3个基线组中双氢睾酮质量依次为1.4、2.8、4.0 μg, 羟基氟他胺质量依次为1.2、1.6、2.0 μg, 以此为基准, 小配比下, 双氢睾酮质量减少1/2, 羟基氟他胺质量增加1/2;大配比下, 双氢睾酮质量增加1/2, 羟基氟他胺质量减少1/2。培养2 d, 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4)。取16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 于其背部制备Ⅲ度烧伤创面后, 分为空白组、小配比组、中配比组和大配比组(每组4只小鼠), 伤后7 d于后3组小鼠创面局部滴加含不同配比DH的生理盐水[从小到大3个配比组中DH总量分别为127.5、165.0、202.5 μg, 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质量比(以下称为药物质量比)分别为8∶9、8∶3、8∶1...  相似文献   
4.
中药挥发油具有“药”“辅”双重作用并可以直接组方入药,传统效应研究思路是比较加入挥发油前后复方效应变化但不能阐明促渗作用,现代研究则套用化学促渗剂思路研究透皮促渗作用而忽视了其整体效应。该文在证明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作用存在药性规律的基础上,基于“组分-递送-效应”外用中药药性表征思路,探索性地提出中药挥发油经皮外用“药辅兼济”研究模式,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中药挥发油多元组分及其不同递送过程是决定其外用效应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模式有望为在中医原创思维指导下开展中药挥发油经皮外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作用优势, 但近年来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笔者在回顾中药外用制剂发展历程、概述中药传统和现代外用制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中药外用制剂面临的关键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并对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外用制剂与口服、注射制剂有“三分天下”的发展趋势, 中药外用制剂研究重点在于解决关键物质基础不明、外用吸收效率低和慢性创面难以愈合三大关键问题, 有望通过仿生膜分离技术、中药挥发油促渗剂开发和创面微生态调节加以解决。未来的中药外用制剂研究热点可能集中在创新材料研究、创新技术应用、创新制剂研究和微生态研究方面, 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药性表征是在药性理论指导下开展现代中药研究的必要基础, 但当前中药外用研究缺乏药性表征思路的指导。团队基于药性表征研究进展和外用途径的特点, 在生物药剂学思维的指导下, 探索性地提出了递送是外用途径下组分发挥效应关键环节的基本认识和外用中药药性“组分-递送-效应”三要素的表征思路, 并且通过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作用“热者易效”规律的发现与机制研究验证了该思路的合理性。该表征思路可为外用中药的科学研究、临床应用及新药创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马勃是我国传统真菌类中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中国药典》记载马勃包括脱皮马勃、大马勃或紫色马勃的干燥子实体,但中医古籍记载的马勃品种主要为紫色马勃。笔者系统介绍了紫色马勃的应用历史、生长情况、成分研究及药效学研究进展,总结出历史上紫色马勃主要取孢子粉应用于创面促愈。紫色马勃主要含有甾酮类成分、无机元素、挥发性成分和多糖类成分,具有创面促愈、抗肿瘤、预防应激性胃溃疡和酒精性肝损伤的药效。该文为紫色马勃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并展望了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创面促愈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8.
祝茜茜  黄森兰  宋芝超  陆姗姗  王裔惟  陈军 《中草药》2023,54(23):7742-7750
目的 研究热性中药挥发油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发挥透皮促渗作用的主要机制。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高良姜Alpiniae Officinarum Rhizoma、干姜Zingiberis Rhizoma、胡椒Piperis Fructus、肉桂Cinnamomi Cortex、吴茱萸Euodiae Fructus 5种热性中药挥发油,测定相对密度和折光率等理化参数,利用GC-MS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经皮给药后倍半萜类成分在皮肤角质层内的驻留行为。以经皮水分流失值(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评价挥发油对大鼠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即透皮促渗能力,采用在体红斑分析考察挥发油的皮肤刺激性,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热性中药挥发油倍半萜角质层贮库效应与其对皮肤屏障功能影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种热性中药挥发油均含有一定比例的倍半萜类成分,经皮给药后能够驻留于角质层中。经皮给药后挥发油能够显著提升大鼠皮肤TEWL,其排序为高良姜油>干姜油>胡椒油>肉桂油>吴茱萸油,红斑分析表明热性中药挥发油的皮肤刺激性均显著低于化学促渗剂氮酮,但不同挥发油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倍半萜在角质层驻留能力与其降低皮肤屏障功能显著相关。结论 倍半萜角质层贮库效应是热性中药挥发油发挥透皮促渗作用的重要机制,为诠释经皮外用途径下“热者易效”规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陈军  王裔惟  徐泽宇  赵宏宇  叶亮  尹少平  段金廒 《中草药》2022,53(23):7606-7612
在老龄化背景下慢性创面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外用中药在慢性创面治疗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治法,并且特别重视寒热药性的影响,但其科学内涵与作用机制还有待于深入诠释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应用。最新研究表明,共生菌群能够发挥免疫调节和促愈作用,故而对于慢性创面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绝对无菌反而不利于创面愈合。因此提出通过创面菌群调控认知探讨以马勃Calvatia gigantean为代表的外用中药“煨脓长肉”治疗慢性创面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以及基于创面菌群-肠道菌群调控的创面外用中药寒热药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为科学认知和充分发挥外用中药临床独特疗效和医学生物学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外用中药治疗慢性创面的现代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