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七叶中微量活性皂苷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三七叶中微量活性皂苷进行分离与鉴定.三七叶总苷经硅胶柱层析及薄层层析分离纯化,获得4个微量皂苷成分.经理化性质、光谱分析与标准品对照确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人参皂苷C-K(Ⅰ)、人参皂苷-Rh1(Ⅱ)、人参皂苷-MC(Ⅲ)和三七皂苷-Fe(Ⅳ).化合物Ⅰ为首次从三七叶中分得.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估(C-ROSE)在肺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91例肺内病变的患者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根据术中是否采用C-ROSE分为C-ROSE组148例和非C-ROSE组143例,对比2组间临床资料、穿刺情况及并发症等,同时分析C-ROSE细胞学诊断的敏感度和与最终组织学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C-ROSE组148例中有137例(92.6%)获得满意标本,最终病理学确诊率93.9%;非C-ROSE组143例中有120例(83.9%)获得满意标本,最终病理学确诊率86.0%。C-ROSE组标本满意程度和最终病理学确诊率均优于非C-ROSE组(均P<0.05)。C-ROSE组对照最终病理组织学诊断,敏感度为88.0%(81/92),特异度为96.4%(54/56),两者诊断上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19)。C-ROSE组活检时间(15.32±2.81)min,平均穿刺数(1.41±0.55)针,较非C-ROSE组活检时间(14.08±2.33)min,平均穿刺数(1.20±0.40)针有所增多(均P<0.01)。C-ROSE组出现气胸18例(12.2%),肺部出血14例(9.5%);非C-ROSE组出现气胸22例(15.4%),肺部出血14例(9.8%),2组患者间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ROSE在经皮肺穿刺活检可指导手术医生取材,提高活检成功率和诊断率,同时C-ROSE在细胞学诊断中也有较高的敏感度和与组织学诊断的一致性,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王承志  左旭政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1):2202-2203
【目的】比较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应激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60例应激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服用埃索美拉唑20mg,1天2次;对照组患者服用奥美拉唑20mg,1天2次;治疗结束后,观察检测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对胃泌素、NO(一氧化氮)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胃泌素、NO情况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在改善应激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临床症状,胃泌素、NO方面优于奥美拉唑。  相似文献   
4.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为了解血浆β-内啡肽(β-EP)、内皮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与一氧化氮(NO)在其病程中的变化情况,我们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肺原发黏液腺癌(PPMA)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肺部原发恶性肿瘤.1981年3月-2007年6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诊断肺原发黏液腺癌26例,约占同期手术治疗肺部原发恶性肿瘤的0.41%,现对其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的康复训练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的呼吸康复训练在改善重度至极重度COPD患者呼吸困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耐力、呼吸肌功能及肺功能等方面的效果。方法:按2006年GOLD标准来选择稳定期重度至极重度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A、B、C组,每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患者接受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的呼吸康复训练8周;B组患者接受缩唇呼吸康复训练8周;C组患者无呼吸康复训练。A、B组患者在呼吸康复训练前后和C组患者在8周前后分别测定6MWD、 MRC评分、 ADL评分、 MEP、 MIP及肺功能。结果:①A、B组呼吸康复训练后的呼吸困难MRC评分均比其呼吸康复训练前的有非常显著性下降,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②A、B组呼吸康复训练后的ADL评分均比其呼吸康复训练前的有显著增加且两者之差异也有显著性。③A、B组呼吸康复训练后的6MWD、MEP、MIP与MVV均比其呼吸康复训练前有非常显著性增加。④A、B两组训练前后的FEV1、FEV1(pred%)、FVC、FVC(pred%)、PEF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①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的呼吸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重度至极重度COPD患者的呼吸困难,提高ADL能力,增加运动耐力和呼吸肌功能。②缩唇呼吸训练是重度至极重度COPD患者进行呼吸康复训练的有效方法之一。③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的呼吸康复训练在改善重度至极重度COPD患者的ADL能力、运动耐力、呼吸肌功能等方面不同程度地比缩唇呼吸康复训练更为显著,可认为是重度至极重度COPD患者更为有效的呼吸康复训练的方法。④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的呼吸康复训练和缩唇呼吸康复训练除能提高每分钟最大通气量之外,不能明显改善重度至极重度COPD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股骨头置换术高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益气活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单独采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1周后均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否有血栓形成,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切口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1周后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凝血指标PT、AprlT、Tr明显延长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例深静脉血栓均发生在术后3—5d。术后均未有出血、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益气活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股骨头置换术后高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作用,可以减少切口引流量且有效延长凝血时间,明显降低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浆β-内啡肽(β-EP)、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与肿瘤坏死因子(TNF)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病程中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72例AOPP患者分别在入院后即刻、中毒后6、12、24、48、72、96、120、144、168、192h抽静脉血2mL,测定β-EP、ET、NO与TNF,以30名健康者为对照。结果:①在68例治愈患者中,β-EP、ET、NO与TNF在轻、中、重三组均于入院后即刻非常显著性升高,于中毒后12h达高峰,随后缓慢下降。β-EP恢复正常时间在轻、中、重三组分别为中毒后144h、168h、192h。ET恢复正常时间在轻、中、重三组分别为中毒后144h、144h、168h。NO恢复正常时间在轻、中、重三组均为中毒后168h。TNF恢复正常时间在轻、中、重三组均为中毒后192h。②4例死亡者β-EP、ET、NO与TNF在入院后即刻均已非常显著性升高,在治疗过程中继续升高。结论:①血浆β-EP、ET、NO与TNF水平与AOPP中毒程度及病情转归相关。②血浆β-EP、ET、NO与TNF水平在治疗过程中稳定下降提示预后良好,而其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③采取相应措施降低β-EP、ET、NO与TNP水平可改变AOPP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以改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5分为切换点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呼衰)患者早期拔管改换无创机械通气的可行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COPD并呼衰患者,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以2007年3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20例患者为治疗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方式行机械通气,待改良GCS评分达15分并稳定2 h的窗口期拔除气管导管,改用经鼻面罩PSV+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以后逐渐减小压力支持(PS)水平直至脱机;以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9例患者为对照组,按常规机械通气及传统脱机方式脱机.动态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通气及氧合指标,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再插管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例数.结果 两组机械通气前通气及氧合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较对照组有创通气时间(d:3.2±1.1比10.5±3.2)、总机械通气时间(d:4.8±2.5比10.5±3.2)、总住院时间(d:17±3比22±7)均明显缩短(均P<0.01);VAP发生数减少(例:0比5,P<0.01),再插管数稍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例:3比1,P>0.05).结论 对COPD合并呼衰的机械通气患者,以改良GCS评分达15分稳定2 h窗口期为时机早期拔管改用经鼻面罩无创通气,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efficacy of early extubation and the sequential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V) in severe respiratory failur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with the improved Glasgow coma scale (GCS) score of 15 as the switching point. Methods By a prospective control study, 20 patients with COPD and respiratory failure who had undergone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and MV from March 2007 to November 2009 were enrolled as treatment group.Invasive MV with synchronous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and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SIMV+PSV) pattern were given to these patients. When the period of "improved GCS score of 15 standard" window period appeared and being kept for 2 hours, endotracheal tube was extubated, and nasal mask with PSV±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 was used, followed by gradual decrease of the level of pressure support till weaning of MV. Nineteen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MV with ordinary way of weaning from March 2005 to March 2007 served as the control group. Prior to the MV, the ventilation and oxygenation index, the length of invasive MV, total MV time, total hospital stay, re-intubation 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occurred in the number of case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entilation and oxygenation index prior to the MV.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in treatment group, the length of invasive ventilation (days: 3. 2±1.1 vs. 10. 5± 3. 2),the total duration of MV (days: 4. 8±2. 5 vs. 10. 5±3. 2),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days:17±3 vs. 22±7)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all P<0.01), and the incidence of VA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cases: 0 vs.5, P< 0. 01), while the number of re-intubation was slightly higher but witho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ases:3 vs. 1, P>0. 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improved GCS score of 15 as the switching point with 2 hours as window period for early extubation and non-invasive nasal mask ventil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respiratory failure in COP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纤维素性机化性肺炎(AFOP)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提高临床诊治能力。方法 收集3例AFO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结果 本组3例AFOP属特发性亚急性型,病理组织学可见肺泡腔多量纤维素性渗出物沉积,呈现“均质嗜酸性纤维素球”等典型表现,3例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联合本例共纳入86例进行分析,其中男46例,女40例,平均(53.8±15.9)岁,35例无明确诱发因素,51例为继发性AFOP,合并自身免疫系统和血液系统疾病最多见,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呼吸困难和咳嗽,实变是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其次是磨玻璃密度影和结节。多数患者通过经皮肺穿刺或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等微创手段确诊。治疗主要应用激素,但治疗方案最终取决于病因和疾病严重程度。结论 AFOP是一种罕见的非感染性的肺部疾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缺乏特异性。病理学有其独特组织学表现,诊断时需与其他肺部损伤性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