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疏肝活血重用赤芍治疗急性重度黄疸肝炎86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3.
浅谈湿病     
祖国医学认为"湿"是外感病的一种致病因素,属"六淫"之一。如冒雨涉水,居住潮湿等情况均可使湿邪侵入人体而致病,这是一种"外湿"。人体脏腑内伤,如脾失健运,湿自内生,亦可致病,这是一种"内湿"。然外感湿邪太甚可使脾阳受困,若内伤脾虚可以湿自内生,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不过外感湿邪而致病,以湿重的症状为主,兼见脾虚之象,如因倦乏力,纳差,口淡或粘腻或发甜,胸闷脘痞,腹胀或恶心欲呕,苔厚  相似文献   
4.
百合病为中医疑难之病证,多原于大病之后,余热未尽,或汗吐下失法;或平日思虑过度,情志不遂,或卒遇惊恐,心神扰乱,以致精神涣散,气血郁遏生热。伏萌之火,郁而不伸,损伤心肺之阴,故心肺阴伤,百脉悉病。自汉代张仲景提出此病后,不少金匮注家虽作了不少补充,但很少有进一步阐发其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病理组织学改变特点及肝组织损伤程度与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载量的关系.方法对15例散发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肝胆脾B超检查,同时在B超引导下进行肝组织活检,观察镜下肝组织损伤特点,判断其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并对肝组织活动指数进行Knodell系统评分.结果肝功能指标、脾脏厚度、门静脉宽度、肝组织活动指数在HCVRNA阳性和阴性组无明显差异;肝组织病变以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占多数,伴有肝细胞脂肪变、嗜酸性变及界面炎症.结论丙型肝炎肝组织炎症程度与病毒载量无明显关系;淋巴细胞聚集、淋巴滤泡形成及汇管区扩大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肝细胞嗜酸性变、脂肪变、界面炎症在丙型肝炎肝损伤中常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三合一"疗法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与病毒载量、ALT水平的关系。方法:给予"三合一"疗法,包括:内服系列中药(肝饮Ⅰ号、肝饮Ⅱ号)12周,随访12周;中药"扶正拔毒膏"膏剂穴位贴敷;理疗离子导入。结果:应答组治疗前HBVDNA水平显著低于无应答组,治疗前ALT水平及治疗过程中ALT升高程度显著高于无应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三合一"疗法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与病毒载量、ALT水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合一"疗法联合干扰素(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将180例HBeAg阳性CH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应用"三合一"疗法联合安福隆(IFNα)治疗,即:①中药汤剂"抑毒饮"内服;②中药膏剂"十妙膏"贴敷;③选用WLGY-801型伟力电脑肝病治疗仪低频电脉冲刺激穴位治疗;④联用IFNα5MU,皮下注射,隔日1次。对照组60例,单用IFNα治疗,用量用法同治疗组。两组病例均治疗24周,随访12周,观察两组肝功能、HBV-M、HBVDNA定量等,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周结束时:治疗组完全应答(CR)17例,部分应答(PR)51例,无应答(NR)51例,总有效率57.14%(68/119);对照组CR4例,PR19例,NR33例,总有效率41.07%(23/56),组间比较,χ2=3.9405,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停药后随访12周时,治疗组CR18例,PR50例,总有效率57.14%(68/119);对照组CR4例,PR17例,总有效率37.50%(21/56),组间比较,χ2=5.879,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三合一"疗法联合干扰素具有较好的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及恢复肝功能的作用,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秦皇岛市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拉米夫定治疗疗效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136例CHB患者口服拉米夫定,100mg/次,1次/d,疗程48周,用药前采用PCR方法测定乙型肝炎病毒(HBV)A~D基因型。结果:秦皇岛市CHB患者基因型以C型为主,占75.74%,其次为B基因型占16.91%,B/C混合型占7.35%,B基因型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48周时显示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治疗有效率4方面均高于C型及B/C基因型(P0.05),B基因型HBV感染者有较低的YMDD变异发生率。结论: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与基因型有关,HBV基因型测定可作为预测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治疗为世界性难题.目前国内外治疗慢乙肝主要采取的是抗乙肝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及改善肝功能和抗纤维化等综合疗法,其中抗病毒治疗成为关键主导措施[1].但迄今为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2]."三合一"疗法是我科应用多年、疗效较满意的方法,现将此疗法治疗慢乙肝的结果以及有效的护理配合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肝炎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关化验检查大部分可作出诊断,但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中,临床诊断和肝脏病理组织学诊断符合率为54.6%~78.9%[1].在慢乙肝的诊治过程中,如有肝组织病理检查,则可按病变活动分极、按组织结构改变分期、发现早期较代偿的肝硬化及了解肝组织的炎症应答,选择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