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level of muscarinic receptors in airway and lung tissues, and the effect of inhaled ipratropium bromide on these receptors in a rat model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Methods This model was developed by exposure of rats to 250 ppm SO2 gas, 5?h/d, 5d/wk, for a period of 7 wk. The COPD rats inhaled 0.025% aerosolized iratropium bromide for 20 min, 2 times daily, in an airtight chamber. Muscarinic receptors in airway and lung tissues of normal rats, ipratropium bromide-treated COPD rats and the recovering COPD rats were measured by the radio-ligand binding assay. Results Airway/lung pathology and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showed that chronic SO2 exposure caused pathophysiologic changes similar to those observed in human COPD. The density (0.038±0.011, pmol/mg protein) and affinity (Kd, 23±11 pmol/L) of muscarinic receptors in airway and lung tissues of COPD rats were not change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normal control rats (0.030±0.008 and 29±19, respectively, P>0.05). Densities of the muscarinic receptors were not changed after inhalation of ipratropium bromide for 5 days, bu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inhalation for 30 days, a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untreated COPD rats. The muscarinic receptors returned the normal levels at day 6 after cessation of ipratropium bromide treatment.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groups of rats in equilibrium dissociation constants (Kd). Conclusion A rat model of COPD with pathophysiologic changes similar to the human counterpart was developed using chronic SO2 exposur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number and function of muscarinic receptors in airway and lung tissues of the COPD rats, but upregulation of the muscarinic receptors was observed after long-term inhalation of ipratropium bromide.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气管激发试验在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对门诊因咳嗽反复就诊不愈的15例患者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查。结果8例阳性者确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占全部病例53%。结论对于顽固性咳嗽、肺部体征及检查无阳性发现,而临床常规治疗效果差的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查结果是确诊或排除哮喘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
准确统计门、急诊人次初探涟水县医院王国扬1990年以来,我院采用了三种统计方法来统计门、急诊诊疗人次,现就各种方法的准确性、完整性初步探讨如下:一、以挂号日报数字作为门、急诊诊疗人次统计数字的依据。从1990年开始,我们采用了接挂号室报出的逐日挂号人...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外周血管常见的一种阻塞性疾病.近年来由于超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以下简称CDFI)的发展,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实时、安全、简便、无创的方法,并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1995年~2001年因临床疑有下肢血管病变于我科行CDFI检查的119例患者中36例超声资料完整的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耐喹诺酮类药物的结核分枝杆菌作gyrA基因突变研究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从120例煤工尘肺结核住院患者晨痰标本中,培养出30例阳性的分枝杆菌菌株,通过药敏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鉴定30例煤工尘肺结核分离株的菌种,并分析gyrA基因突变情况。结果30株临床分离株的电泳图谱均与结核分枝杆菌相同。在30例耐多药结核分离株中,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株15株,耐喹诺酮类药物为15株,耐药率50%(15/30),高浓度耐药2株均有gyrA基因突变,低浓度耐药13株,其中8株有gyrA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率为66.66%(10/15)。结论煤工尘肺结核分枝杆菌耐喹诺酮类药物和gyrA基因突变有关,提示在临床治疗耐多药煤工尘肺结核病例时,可提高喹诺酮药物的浓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obstructivepalmonarydisease,COPD)患者M2 受体的功能。方法 :健康对照组 10例 ,COPD组 8例。所有受试者随机先后进入组织胺气道激发试验 匹罗卡品气道预处理后组织胺激发试验组和匹罗卡品气道预处理后组织胺激发试验 组织胺气道激发试验组 ,两次激发试验间隔 7d ,并划出剂量 反应曲线 ,观察用药前后 1s用力呼气量、Dmin、R值的变化。结果 :正常组匹罗卡品气道预处理后Dmin增加 195 %(P <0 .0 1) ,COPD组匹罗卡品气道预处理前后FEV1、Dmin、R值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COPD患者M2 受体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7.
煤工尘肺患者由于其气道防御功能降低 ,常继发呼吸道感染 ,感染所诱发的呼吸衰竭是煤工尘肺患者的常见死因。有关煤工尘肺下呼吸道细菌特性报道较少。我们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下呼吸道分泌物采样、细菌培养、结核杆菌培养 ,刷检找抗酸杆菌及传统的痰培养与涂片方法对 34例煤工尘肺患者下呼吸道细菌特性进行了研究。一、对象与方法1 对象 :1998~ 1999年确诊的 34例男性 0 + ~Ⅱ期煤工尘肺患者 ,年龄 44~ 76岁 (平均 6 4岁 )。纤支镜检查前 2周内患者临床无咳嗽、咯痰症状 ,且均未用抗生素。2 方法 :纤支镜下用加塞 (聚乙烯乙二醇 )单套管…  相似文献   
8.
纵观我国的医改历程,始终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被动实施的,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至今尚未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医疗卫生体制,医改在宏观上“目的不清、目标不明”,对医疗机构也没能做出准确的定位,这些都是导致医改困局、乱象丛生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医疗体制改革涉及资金筹措方式、医疗机构设置、药品医疗器械生产流通方式、监督管理体制等等诸多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9.
左室假腱索89例分析北京矿务局总医院(102300)超声心动室张红,肖燕玲,王国扬近年来,左室假腱索引起的室早、心脏杂音及临床症状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生重视。为进一步探讨其产生机理,我们对1993年10~12月做UCG检查的556例患者的超声资料进行了统...  相似文献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阻塞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由迷走神经控制的黏液高分泌以及由胆碱能机制诱发的支气管平滑肌张力的增加,因此,抗胆碱治疗已成为其第一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