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文题释义: 生长板:是位于儿童长骨末端的软骨组织结构,生长板中的软骨细胞可不断增生、成熟、肥大并发生骨化过程,使长骨增长。当长骨生长至一定程度,生长板软骨逐渐被成熟骨组织取代,长骨至此也停止生长。 特殊状态:文章提及的特殊状态即指关节软骨缺损的临床治疗中常见的阻碍因素,即全层软骨缺损及骨软骨缺损、生长板缺损、负重区软骨缺损、炎症状态下(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的软骨缺损。 背景: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可获得良好的关节软骨再生,但多为生理状态下小面积缺损的单纯修复。然而临床上的软骨缺损常伴随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基础疾病,且缺损的位置、范围、深度均不确定,给软骨组织修复带来了很大挑战。 目的:总结不同位置和炎症状态下软骨缺损的修复方式。 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cartilage defect regeneration,osteochondral,growth plate,weight-bearing area,inflammatory”,中文检索词为“关节软骨缺损,骨软骨,生长板,负重区,炎症”,检索建库至2019年3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09篇,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6篇文献进行总结。 结果与结论:针对各种特殊状态下的关节软骨缺损,其修复目标和策略是不同的:全层软骨和骨软骨结构缺损多采用具有多层结构的支架,旨在修复软骨特有的分层结构及软骨下骨结构,同时避免新生软骨内异位骨化的问题;生长板缺损的修复关键在于避免长骨成熟后发生畸形,因此在修复支架内应添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骨发生形态蛋白7等生长因子,以持续刺激生长板的修复并发挥骨生长的生理功能;负重区软骨修复则需要修复支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负重时不会发生严重形变及结构破坏,同时新生的软骨组织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以支撑持续的纵向压力和磨损;炎症状态下的软骨缺损则要同时治疗炎症与软骨缺损,间充质干细胞的引入可同时发挥免疫调节及组织再生功能,以使疾病达到彻底治疗的目标。ORCID: 0000-0001-9443-8158(陈劲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超声波药物离子导入联合主动和被动训练对于单侧膝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单侧膝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实验组予以超声波药物离子导入联合主动和被动训练,对照组采用主动和被动训练,用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对康复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利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比较康复治疗12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伸展度、膝关节内旋和外旋角度。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VAS评分比较,在TKA术后和康复12周后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12周后实验组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伸展度、膝关节内旋和外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合三维动作捕捉系统的辅助测评,超声波药物离子导入联合主动和被动训练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膝关节炎患者康复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及白蛋白注射液对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给大鼠灌服50%的四氯化碳花生油溶液1mL/kg,每周2~3次,5周后开始使用受试药物(隔日注射1次),同时继续同上灌服50%的四氯化碳花生油溶液.9周后取血、取肝脏,测定血清ALT、AST、TP、ALB、TBIL,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并对肝脏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干扰素β-1a、白蛋白注射液均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的ALT、AST、TBIL,能明显升高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LB、ALB/GLB,且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结论 干扰素β-1a、白蛋白注射液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BACKGROU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dimensional (3D) printing technology, 3D printed porous titanium scaffolds as bone substitutes have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and discuss the effects of each parameter of 3D printed porous titanium scaffolds on bone ingrowth, and to sum out the optimal parameters for bone ingrowth. METHODS: The first author retrieved PubMed, Springerlink and Medline databases with “three-dimensional (3D) printing, scaffold, titanium, bone ingrowth” as keywords for relevant articles published from 2006 to 2016. 125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initially, and finally 42 eligible articles were included for analysi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Pore size, porosity, pore structures and surface modifications of 3D printed porous titanium scaffolds all make effects on bone ingrowth or osteoblasts in scaffolds. Scaffolds with appropriate pore size and porosity can promote the vascularization and provide adequate nutrition and oxygen supplement, to ensure high cell viability. Regulations of cell performances, such as cell attachment,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re also affected by pore structures and nano-scale surface modification. Herein, a detailed combination of the parameters, as mentioned above, can create a better porous scaffold for better bone ingrowth. Hence, the high-stability interface between bone and scaffolds may be obtained through the parameter adjustment.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骨重建失衡被认为是造成骨质疏松的关键因素,如在骨质疏松发生过程中干预重建失衡,则可一定程度逆转骨质疏松状态并改善预后。破骨抑制和成骨诱导性药物则是针对此致病机制的靶点药物。因此综述性回顾骨质疏松的骨重建失衡机制对于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破骨抑制和成骨诱导性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和治疗效果也急需进行系统性总结,以起到临床用药指导的作用。目的:综述骨质疏松的骨重建失衡发生机制,并总结破骨抑制药物和成骨诱导药物针对骨重建失衡的调节作用机制,对比2种药物的临床作用效果,为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选择进行指导。方法:检索PubMed、Webof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osteoporosis,bone remodeling,antiresorptive,anabolic,bisphosphonate,RANKL inhibitor,PTH analogue,anti-sclerostin antibody",中文检索词为"骨质疏松,骨重建,破骨抑制,成骨诱导,双膦酸盐,RANKL抑制剂,甲状旁腺素类似物,抗硬化素抗体"。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44篇,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4篇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①骨质破坏发生后,可引起机体发生骨重塑,而骨重塑则会导致可逆性非可逆性两种类型的骨缺失发生;②可逆性骨缺失约历时3个月,依次经历骨吸收、骨重填和新骨矿化过程,修复后的骨量和骨质均优;③而不可逆性骨缺失则存在破骨-成骨失衡,虽然也有一定的新骨形成,但新生的骨质较差,易再次发生骨结构破坏;④双膦酸盐、RANKL抑制性抗体属于破骨抑制药物,其作用机制为减慢骨重建速率以减少逆转期骨吸收量,但新生骨量和质量也会相应减少;⑤而特里帕肽、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等成骨诱导类药物则利于缺损骨质修复,完善破坏的哈弗氏管系统结构,使得新生骨质获得优良的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五味子中木质素类成分含量差异性,探讨其与产地相关性,为确定我省五味子道地药材的主产区及规范化种植基地的药材品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吉林省不同产地五味子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pollo-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0~15 min,50%~60%A;15~50 min,60%~75%A);检测波长为22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分别测定其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含量。结果五味子药材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含量在产地间差异性显著。结论初步选择旺起镇、万良镇、松江镇、长白镇、泉阳镇为五味子品质优良产地。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生物打印:是一种能够在数字三维模型辅助下,根据增材制造原理定位装配生物材料或细胞单元,从而制备组织工程支架和组织器官等制品的一种新兴技术。 肌肉骨骼界面:是指肌肉骨骼系统中存在的一系列结构、功能和工程相似的部位,其通过肌肉和骨骼附着实现平滑连接,通常这些界面主要包括骨-肌腱、骨-韧带和骨-软骨等。其工作原理和潜在机制使它们成为组织的独特分支,其在细胞组分上显著不同,但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致的。 背景:肌肉骨骼损伤和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常涉及肌肉骨骼界面的重建,而实现肌肉骨骼界面与周围宿主组织的生物整合的关键是制造具有精确结构和不同材料的替代物。生物打印技术获得的人工组织可与天然肌肉骨骼界面组织具有相似的物理结构和生物活性。 目的:介绍肌肉骨骼界面组织的结构和生物功能特性,以及生物打印技术在肌肉骨骼界面重建中的应用。 方法:由第一作者以“bioprinting, musculoskeletal interface,生物打印,肌肉骨骼界面”为关键词,检索2005至2019年期间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link、Medline、万方、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初检文章201篇,筛选后对60篇文章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理想的生物打印肌肉骨骼界面移植物必须结构上与原界面组织相对应,以维持体内多变的生物力学环境;其次,植入之后必须保持这些植入物的生物活性,以开始修复和替换缺陷区域的功能。生物打印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肌肉骨骼界面的重建带来了希望,但其仍然存在许多挑战:仿生功能性界面结构机械性能的提高、多个仿生结构的整合、生物打印结构的血管化,以及对力学刺激在界面组织发育和再生中的作用缺乏深入的研究。对于未来界面组织工程的研究方向,可以预料的是将种子细胞、细胞因子和基因治疗,以及生物反应器纳入界面组织工程支架中的一大热点,为解决界面组织整合这一难题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ORCID: 0000-0002-6668-5036(张君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