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扩大心肌切除术对消除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二尖瓣反流的效果。方法:回顾2002-11至2017-07我院单一术者手术治疗的480例HOCM患者,患者均接受扩大心肌切除、离断二尖瓣装置与室间隔的异常连接及修剪乳头肌等操作,术后利用超声心动图结果评估手术对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及二尖瓣反流的改善效果。结果:480例患者中22例(4.6%)因二尖瓣器质性病变而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其余458例(95.4%)未行二尖瓣处理的患者中,1例(0.2%)术后第5天死于感染性休克,4例失访(0.9%),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3,12)。随访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患者LVOT压差较术前显著减小[(12.8±11.6)mm Hg vs(89.1±30.6)mm Hg,1 mm Hg=0.133 k Pa,P0.001];合并二尖瓣前向运动(SAM)的患者由术前451例(98.5%)下降至随访时42例(9.3%)(P0.001);二尖瓣中量以上反流患者由术前的297例(64.8%),下降至随访期间的14例(3.1%)(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随访期间残余SAM现象的患者二尖瓣中量以上反流的发生率较高(OR=30.334,95%CI:5.619~163.739,P0.001)。结论:扩大心肌切除术可消除绝大部分患者的LVOT梗阻及SAM相关二尖瓣反流。在不合并二尖瓣器质性病变时,HOCM患者极少需要同期处理二尖瓣。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对紫绀小儿心脏手术早期预后和费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9月于本院接受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的患者328例,年龄2个月~12岁,ASA分级(Ⅱ~Ⅲ)级。符合入选标准的患儿被分为两组:对照组为138名患儿围术期未接受任何抗纤溶治疗; TXA组为190名患儿术中接受50~80 mg/kg TXA。记录并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回归模型评估术中应用TXA与围术期出血和输血的相关性。结果一般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在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TXA组术后出血量分别为(156.66±7.04) ml和(130.91±5.99) ml,TXA组术后出血量相较于对照组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MD:25.75 ml,P=0.006)。围术期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量在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围术期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率在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住院死亡率和住院花费在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XA可有效降低紫绀小儿心脏手术的术后出血,对围术期血制品的输注、术后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住院死亡率和住院费用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药物难治性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分析其远期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1996至2009年,连续外科手术治疗86例药物难治性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男51例,年龄6~67岁,平均(37±16)岁,术前左心室流出道收缩压差(LVOTPG)为61~150mm Hg(1 mm Hg =0.133 kPa),平均(98±27) mm Hg.手术均采用经升主动脉切口的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围术期采用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检查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术后随访0.75~ 12.5年,平均(4.8±3.3)年.结果 术后院内死亡4例,另外有2例分别于手术后4个月及1年时于院外发生猝死.随访74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生存70例(94.6%),1年时69例(93.2%),5年时68例(91.9%).随访中有63例术后症状缓解,56例患者静息状态下LVOTPG小于30 mm Hg.63例患者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Ⅱ~Ⅱ级,其中Ⅱ级的比例大于65%.结论 外科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具有较好的远期生存率,可明确地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手术中彻底疏通左室流出道,避免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及其它并发症是手术成功及术后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166例因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在我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的患者,记录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资料,测量血浆BNP浓度,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n=26)和非心房颤动组(n=140),比较两组患者血浆BNP浓度差别,分析BNP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结果:与非心房颤动组相比,心房颤动组左心房内径较大[(46.2±9.1)mm vs(41.2±6.8)mm,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70.5±9.7)%vs(73.9±6.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组LogB NP水平高于非心房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ogB NP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血浆BNP水平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氨甲环酸(TXA)对室间隔缺损(VSD)患儿围术期的血液保护作用及对住院费用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本院于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接受VSD修补术的单纯VSD患儿1 236名。根据术中是否应用TXA被分为两组:对照组(n=648)和TXA组(n=588),年龄2个月~12岁,ASA分级Ⅱ~Ⅲ级。记录并统计分析患儿主要的围术期出血和输血以及住院费用和死亡率。结果一般线性回归显示两组患者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TXA组术后出血量显著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MD:13.52 ml,P0.001);TXA组的红细胞输注量显著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MD:0.20 U,P0.001);TXA组的血浆输注量显著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MD:10.21 ml,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TXA显著降低患者的红细胞输注率(OR:0.666,P0.001)和血浆输注率(OR:0.668,P=0.001),术中应用TXA为保护因素。两组患者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出血而二次开胸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XA可降低VSD患儿围术期的出血和输血的风险,对住院费用和住院死亡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左室心尖部室壁瘤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7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8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左室心尖部室壁瘤的病例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14~73岁,平均(38.6±19.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和室壁瘤切除术治疗。采集患者院内的病历资料,并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记录患者情况。结果术前全部患者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排除了固定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6例患者合并左室中部梗阻,3例有室性心动过速病史。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4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术后心脏超声提示LVOTPG、IVS、LAD、MI程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但术后超声提示仍有4例患者心尖部可见室壁瘤样结构。所有患者随访(47.4±24.0)个月,随访率100%,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好于术前(P=0.001),远期死亡1例。结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左室心尖部室壁瘤的患者病情危重,同期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和室壁瘤切除术临床结果可以接受,但一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