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2.
目的 在舌鳞癌细胞Tca8113中,探索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2)的表达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RNAi技术沉默Tca8113细胞中NOS-2、蛋白激酶C(PKC)-α、PKC-β和PKC-δ的基因;Griess Reagent法检测NOS-2基因沉默后一氧化氮(NO)生成量;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q-PCR)技术检测各种方法处理后NOS-2、PKC-α、PKC-β和PKC-δ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ting技术测定丙二醇甲醚醋酸酯(PMA)作用细胞后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磷酸化程度。结果 利用NOS-2的siRNA处理后,Tca8113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1);PKC的活性与NOS-2的基因表达成负相关(P<0.05);PKC亚型PKC-α、PKC-β和PKC-δ共同参与NOS-2的基因调控(P<0.0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EK)/ERK通路负调控NOS-2的基因表达(P<0.05);PKC通过MEK/ERK通路负调控NOS-2的基因表达(P<0.05)。结论 在Tca8113细胞中,PKC通过MEK/ERK通路负调控与细胞增殖相关的NOS-2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椎单节段(L4/5)融合对不同腰椎Roussouly分型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3月~2012年3月行L4/5节段融合的患者317例,共纳入具有健康相邻节段、随访≥3年、资料齐全者51例。男25例,女26例,平均年龄43.45岁。依据腰椎前凸顶点位置将腰椎矢状位曲线分为四型(Roussouly分型):Ⅰ型,顶点位于L5椎体或者L4/5椎间隙;Ⅱ型,顶点位于L4底部或者中部;Ⅲ型,顶点位于L4上部或者L3/4椎间隙;Ⅳ型,顶点位于L3椎体及其以上。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测量腰椎前凸角(LL)、上半圆(UP arc)、L4/5椎间前凸角(IVA4-5)、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C7垂线骶骨距离/股骨头骶骨距离比值(C7PL/SFD ratio),术前相邻节段评估应用MRI Modified Pfirrmann Scale(Modic)量表分析,随访应用UCLA量表结合脊柱退变稳定性标准评估影像学相邻节段退变(r ASD)情况。结果:本组腰椎Roussouly分型的分布如下:Ⅰ型10例(19.61%),Ⅱ型15例(29.42%),Ⅲ型20例(39.22%),Ⅳ型6例(11.76%)。平均随访42.58个月(36~67个月)。Ⅰ型: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LL、UP arc、和SS较术前显著提高,PT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Ⅱ和Ⅲ型:LL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而SS、PT、PI无显著性变化,Ⅱ型末次随访时UP arc较术前和术后显著提高。Ⅳ型:LL、UP arc、SS、PT和PI手术前和术后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各型术后及随访时的IVA4-5较术前提高,而C7PL/SFD比值减小,各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ODI和JOA评分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本组病例中r ASD发病率为17.64%,r AS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随访时间、IVA4-5、PI是显著危险因素。结论:单节段融合可显著增加节段前凸角,但在不同腰椎Roussouly分型中对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有所不同。节段椎间角度是ASD的显著危险因素,年龄越大,随访时间越长,PI值较高时较容易发生r ASD。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下颌第一前磨牙楔状缺损及不同材料嵌体修复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应力分析,以期为临床嵌体修复楔状缺损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CBCT扫描取得牙体原始数据,借助Mimics 17.0,Geomagic Studio 13.0等软件建立下颌第一前磨牙楔状缺损模型及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别进行树脂嵌体(A)、瓷嵌体(B)、金合金嵌体(C)修复,以未进行修复的楔状缺损模型作为对照组,再利用Abaqus 6.14有限元软件进行牙颈部的应力分析。结果从应力分布来看垂直载荷楔状缺损后剩余牙体组织及嵌体修复后模型均出现两个应力集中区,其中楔状缺损后剩余牙体组织模型主要应力集中在楔状缺损处,嵌体修复后模型主要应力在牙颈部,并发现不同材料嵌体修复后最大主应力值均明显降低。结论不同材料嵌体修复楔状缺损后可使缺损附近的应力集中明显改善,其中瓷嵌体(B)和金合金嵌体(C)与树脂嵌体(A)相比相对理想。  相似文献   
5.
徐琳  卫永鲲  焦海斌  宋永才 《中国骨伤》2020,33(11):1071-1075
目的:分析中国人群中膝关节腓肠豆的发生率、特点及其与膝关节后外侧区域疼痛、腓总神经麻痹等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5年9月至2019年7月就诊行单侧或双侧膝关节MRI检查的732例患者,男405例(450膝),女327例(383膝),进行回顾性评估。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来自于医院HIS系统提取,电话随访或HIS系统查看患者病历并记录出现膝关节后外侧区域疼痛、腓总神经麻痹等症状患者的例数。结果:对833膝关节进行统计分析,腓肠豆出现的整体流行率为48.38%,男性中出现率为23.53%,女性中出现率为24.85%,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研究对象细分为5个年龄组,不同年龄组之间腓肠豆的流行率存在明显差异:≤ 20岁6.6%,21~34岁33.8%,35~44岁53.5%,45~59岁57.5%以及≥ 60岁73.9%,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腓肠豆的流行率与其患者年龄具有明显相关性,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膝关节腓肠豆的流行率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P<0.001)。按膝关节是否存在腓肠豆对全部资料进行分组,发现当腓肠豆存在时共232例膝关节患者感疼痛,占腓肠豆存在患者的57.57%,占全部资料的27.85%(P<0.01),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R=1.546,P<0.01;当膝关节存在腓肠豆时,共有44例膝关节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的症状,占全部膝关节的5.28%,而当膝关节无腓肠豆出现时有29例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的症状,占全部膝关节的3.48%(P<0.05),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R=1.695,P<0.05。。结论:腓肠豆在中国人群中的流行率为48.38%,腓肠豆的发生率与性别之间没有关系,但是腓肠豆的发生率却与年龄、膝关节后外侧区域的疼痛及腓总神经症状的出现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李明义  史会明  刘晓波  焦海斌  李钢 《医学综述》2011,17(19):3023-3024
目的 探讨经皮闭合撬拨穿针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方式治疗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总结在我科治疗的上述病例,闭合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33足;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26足.评价方式:对比手术前后Bhler 角、Gissane角、Perie角、跟骨高度和宽度 (与健侧对比)变化.结果 平均随访18个...  相似文献   
7.
创复康喷剂抗菌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复康喷剂在体外对细菌的抑杀作用。方法以临床创伤感染常见细菌为受试菌,采用打孔法、牛津杯法、连续倍比稀释法,观察创复康喷剂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结果创复康喷剂在体外对创伤常见感染细菌有抑制作用,生药含量不同对细菌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药物含量越高,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越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为31.25 mg/m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62.50 mg/mL;对大肠埃希菌的M IC为62.50 mg/mL,MBC为125.00 mg/mL;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 IC为62.50 mg/mL,MBC为125.00 mg/mL;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M IC为15.62 mg/mL,MBC为31.25 mg/mL。结论创复康喷剂对临床创伤感染常见细菌有一定的抑杀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创复康喷剂"对SD大鼠软组织切线伤模型肉芽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探讨"创复康喷剂"在创伤修复(Wound Repair,WR)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SD大鼠软组织切线伤模型肉芽组织中bFGF,TGF-β1含量变化.结果:经"创复康喷剂"治疗后,SD大鼠软组织切线伤模型肉芽组织中bFGF、TGF-β1水平高于空白组(P<0.01).结论:创复康喷剂有明显提高bFGF、TGF-β1水平,故有促进创伤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布带悬吊牵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我院近三年收治的117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布带悬吊牵引,早期功能锻炼,按期口服附院制剂中药,8~10 W后带腰背支具下床挺腰活动,在X线片上测量治疗前后前缘及侧面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对117例患者进行1~3年的随访,阳性体征基本消失,脊柱稳定性及活动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5.73%,椎体高度明显提高,脊柱后凸Cobb角有明显改善。结论本疗法使椎体高度明显恢复,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且经济,可靠,实用,是一种理想的非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抗感染喷剂对制备SD大鼠背部全层皮肤切除模型后创伤修复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旨在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抗感染喷剂对创伤修复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抗感染喷剂实验组、康复新液药物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空白组,采用全层皮肤切除模型,于伤后12小时后分组外喷抗感染喷剂、康复新液、生理盐水,5ml/次,每日2次,连续用7日,在用药7d后取出肉芽组织。对PDGF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SD大鼠皮肤创伤肉芽组织阳性细胞计数与远离创伤切口的皮肤相同结构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抗感染喷剂实验组与康复新液药物对照组比较,阳性细胞光密度及细胞阳性染色均有显著增多(P〉0.05);(3)抗感染喷剂实验组、康复新液药物对照组分别与生理盐水空白组比较,阳性细胞光密度及细胞阳性染色均有显著增多(P〈0.01)。结论:抗感染喷剂对SD大鼠皮肤创伤修复中PDGF阳性细胞的含量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